APP下载

在实践中反思,构建特色课程

2018-12-17游业强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北站特色智慧

游业强

未来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观、教学价值观、学生观、课程观等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朱永新说:一个学校的丰富性体现在课程的丰富性上。课程建构是学校教学方式变革、课堂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抓手。目前,我们的课程模式还远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而特色课程开发实践,丰富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让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强,提供个别差异性课程,可以促成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特色,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而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是当下要做的大事。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冲破曾经固有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构建适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课程,笔者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新课改在教师如何使用教材上赋予了更大的权利,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及依据课程标准的指引,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创造性使用。因此,教师应具有构建新课程的意识,提高自己的课程执行力、课程创生力。比如,一篇课文+X(有教育影响的学材);一个单元+X(有思想地整合后的有教育影响的学材);一个主题+X(有思维主导的智力活动)等。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指对课程的敏感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作为教学一线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必“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成效?这是体现课程价值与提升课堂实效的前提和保障。

反思性实践能力

特色课程是指学校或老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经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和生活等进行分析、生成、构建的新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属于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是国家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其课程开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新标准。这其中,实践、反思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利用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学术实践,通过实践、反思来改进教学,做‘反思性实践者。”课程在本质应该是一种“反思、实践”过程。它是一种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构建一种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育实践课程,是当今教师作为“反思、实践”者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

反思中构建特色课程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课程视为“知识”“学科”“教材”等。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转变以课程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重要任务。当今教师应确立整合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并能完整地把握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等关系,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反思中构建特色课程。

反思地方优势与课程整合 现代教学,要善于挖掘课内外资源,回归生活,引领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话。地方的特色与优势理应成为我们课程整合的重要部分。笔者所在的上芬小学地处深圳,而作为城市新中心的“深圳北站”别具特色。于是,我们开发了拓展型课程《深圳北站——我所知道的那些事》,依托深圳北站为教育资源,以感受地域文化为根本目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了解深圳北站“六大特点”;比较深圳北站与其他火车站的不同;通过观察、采访和想象,创编“微故事”;关注深圳北站U站微博,给图片配以解说词,组成“深圳北站的人文特色”宣讲团;根据平时乘坐火车时常出现的购票、乘车、换乘、火车票遗失处理等问题,开展“妙招大PK”活动等学习主题活动,拓宽学生学习途径,链接学生生活,解决生活问题。

反思学校理念与课程整合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我们深圳市上芬小学的教育理念是“智慧教育”,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构建出“3H”智慧课程。它是智慧教育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智慧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智慧教育物化体现之一。智慧课程包含“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取“慧”字的首字母,合称“3H”智慧课程。它们如3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螺旋式推进,培育“智于心,明于思,慧于行”的“智慧之人”。为使学校理念得到升华,我们开始思考,怎样的学生才是“智慧的学生”?于是,我们在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融合学校发展需要,尤其将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后,形成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序列计划及评价方案,如德育的《智慧生活课程》系统编写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全面实施学科融合性项目课程《上芬娃娃看深圳》,依据各学科构建主题活动课程以及儿童的自选个性课程,并以此内容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围绕“深圳湾——水底小精灵” “大海”“炫酷树牌”“Signs”“深圳有个红树林”“可爱的上芬”6个主题,带领学生通过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目前,我们以儿童的视角,以学校特色和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学生需要为设计原则,构建具有特色的学科融合课程群。这主要包括博物馆课程群、职业体验课程群、智慧生活課程群、智慧学习课程群、真善美德课程群、创新创造课程群等,使学生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反思教材内容与课程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赋予了更大的权利,“用教材教”“教材二次开发”“课程创生”等都是要求教师具备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首先,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这是尽量不改变教材的教学内容,只对板块结构、呈现方式、先后顺序等作相应的改变。其次,我们可以超越原始文本进行二次开发。这包括重新设置问题情境、重新选择教学范例、重新安排反馈练习、重新创编教学内容等。例如,我们在教授小学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一课后,根据作者新美南吉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开发了《陨落的星星》的“新美南吉”课程。从“心灵的镜子”“特殊的情感”“不朽的魅力”“陨落的星星”等课程内容,为学生们展现出一个丰富的、多元的“新美南吉”印象。

反思教师特点与课程整合 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老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一文中提到:“一个老师,不仅能教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还能建构自己的教师课程。所谓教师课程,就是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文化底蕴、个人爱好、研究专长而开发出来的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课程。”文学造诣深厚的老师可以开设文学鉴赏课程,喜欢影视作品的老师可以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甚至可以开展“哈利·波特”课程、“十字绣”课程等。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个性特点开发课程。反思性社会实践还包括反思学生特长、反思学科整合等,如“光影课程”“FT机器人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等。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可以用现场演绎的方式展现科技的魅力;摄影社团的学生,可以用镜头记录机器人社团的精彩校园生活;而文学社社团的学生,则可以用文字为镜头润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长开设了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为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奠基。

结束语

特色课程开发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师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活动的反思,将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不断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使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崔充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宋建军.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课程意识的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

猜你喜欢

北站特色智慧
摄影
5条公交线路接驳高铁潍坊北站
永城北站民警:以实际行动确保暑运安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有智慧的羊
朱旭佳·收藏·
智慧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