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社区养老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8-12-17王红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5期
关键词:大数据

王红

摘要: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了未来养老模式创新和发展。该文分析了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和问题,并以山东为例介绍了老年人群体特征,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介绍了大数据如何助力社区养老模式创新。主要用三方面对大数据的养老模式“软平台”建设进行构想。最后提出基于大数据社区养老模式也间接推动了国家养老服务产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观点。

关键词:大数据;社区养老模式;软平台

中国分类号:R1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5-0249-02

1引言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于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在全球范围而言,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1]。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中,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0万个。不提供住宿的老龄服务中,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1828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9万个。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口的供给严重缺乏。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入养老模式,将有利于改变传统养老模式,对未来养老新模式有重大创新和发展。

2 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和问题

2.1 现有养老模式现状和问题

当前国内养老模式很多,主要是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三种为主[2]。

机构养老适合人群是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虽养老服务专业化相对强、可以提供多种养老服务,但也存在弊端,一方面一般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另一方面机构养老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居家养老适合人群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选择在家颐养天年,是目前最主流的养老方式。独居老人在家的安全性较低,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容易耽误治疗时间。

居家式社区养老适合人群是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具有“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上的优势。但也有弊端,例如服务项目单调、内容欠缺,且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很难体现社区特点和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

2.2 老年人群体特征,以山东为例

以山东为例,老年人群体特征。截至2016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57万,占总人口的21%。也就是说每5个山东人就有1个老年人。

收入及消费情况。山东老年人收入消费情况,鲁东南、鲁西北、鲁西南等地的老年人收入不同,中低收入的较多,消费能力相对偏低的较多,普遍存在为富先老的现象。

健康情况。山东省第十六次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上,山大齐鲁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医师单培彦表示,我省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老年疾病存在多病共存、慢病多发的特点,7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76.5%的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的情况,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老年人最多发的疾病。

居住情况:全省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比重为12.76%,人数约240万。低龄老年人有需要照护的占5.68%,中龄老年人为13.99%,高龄老年人為38.33%。自理老人占比少,介助和介护多;独居和空巢老人比重大。

3 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助力社区养老模式创新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中指出“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

3.1 大数据背景

数据曾经被认为短暂的时效性,例如旅游景点门票,旅游完景点门票就失效了被丢弃。但随着城市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众所公认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数据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等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发掘数据背后价值和趋势的利器就是大数据[3]。早在2009年流感病毒爆发前几周,google通过对人们搜索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了甲型HINI的爆发,与官方发布的数据几近相同。2013年国内很多家公司开始研究基于Hadoop的医疗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计划将传统的医疗机构将健康数据文档通过文件形式存储在Hadoop文件系统中,经过数据分析模块分析数据,提供文档和数据的检索,从而为各种应用需求提供服务。现在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医疗卫生行业。全球畅销书《大数据图景》和《大数据潮流》的作者大卫·芬雷布预测过大数据在医疗保健方面前景一片光明。目前国内已经很多人在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检测人的心率、血压、血糖等生理数据。这些数据为医生诊断患者时提供数据基础。而老年人群体特征以及养老服务和健康医疗之间有着各种关系。利用大数据创造一个社区养老“软平台”,配合社区硬件资源完善养老服务将会成为一种创新养老模式。

3.2 大数据助力社区养老模式创新

现有社区养老服务中,社区门诊定期对老年人进行体检,建立体检卡。但是没有详细的数据信息,虽看似定期更新采集数据,实现“半自动化”数据的动态追踪。但是这些数据还是孤立的,和老人的很多需求(例如爱好、运动、环境变化、心理健康等)没有联系起来。也就是数据单一、量小,不利于深度挖掘老人的需求,也就在社区服务是匮乏的,很难对老人的疾病预测、健康状况提供预警。大数据思维就是整合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未知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构建智慧型社区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线上线下互动式养老服务,并深度挖掘老人的生活习惯,为服务老人生活提供一种“软平台”模式。

4 基于大数据的养老模式“软平台”建设构想

美国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曾提出模式这一概念。所谓模式,即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4]。基于解决老人养老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养老模式“软平台”建设构想。

4.1从大数据处理数据角度获取老人数据并做出判断和分析

从大数据处理数据角度来看,主要是获取老人数据进行判断和分析。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例如脂肪含量、血氧饱和、心率、血压等成百上千数值,以及包括老人生活的环境、历史活动场所记录、老人饮食需求、家政需要、购物情况、爱好等,都构成了养老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对社区养老服务软环境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数据的获取可以从两大方面获取。一是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对健康人体数据进行采集人体的部分生理指标数据。二是智能手机、APP智能相框、家庭摄像头可以给社区养老管理系统发送老人实时照片,采用“猜你喜欢”相关技术可以分析出老人的活动场地、爱好等生活服务需求。大数据分析后可以有效地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家政、健康、饮食等)信息、娱乐活动公告、社区公告等信息,可以通过社区显示屏或手机推送方式发送给老人。

4.2从大数据应用养老角度构建养老“软平台”建设框架

分四部分建设。一是通过智能终端获取老人特征数据,不仅包括人体生理数据,还有社区基本环境信息;二是大数据社区养老服务软平台获取数据后,基于Hadoop等框架构建大数据业务平台[5]。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决策、预测,数据结果提供给第三方;三是第三方的接入,主要是关心数据的机构或个人可以向社区养老服务软平台发送“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数据请求,并可以获取相应数据;四是第三方根据分析后的数据开展针对性服务,例如家政服务部门可以实施“个性化”服务;公益机构可以做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家人可以远程获取老人生理健康情况。

4.3从大数据平台角度引入第三方的接入

大数据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并正常运作后,可以异地实时获取老年群体的健康体征以及相关数据,完善老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经过大数据处理分析后可以给第三方机构,如医疗保健机构、食品安全机构、家政服务部门、民政部门、公益机构,甚至是家人,都可以通过一定权限来使用大数据的公开数据接口,从而获得所需专业化的信息,为优化养老方案提供数据分析基础。

5結论

从养老角度上来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有利于细分老年群体的差异特性,为社区养老提供多元化的“软环境”支持;完善老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国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提供参考;社区养老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后为特殊老人提供定制化的养老服务,例如家政、医养、饮食等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将老人的健康体征指标,例如心率、血压、体温、血氧等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监控、预警。基于大数据社区养老模式是养老体系中的软环境,能将老人、社区、服务三者进行无缝结合。通过特性分析,能为老人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基于大数据社区养老模式也间接推动了国家养老服务产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08/20170815005382.shtml.

[2] 黄如意.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构建与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8(08):20-21.

[3] 王蔚,邵磊,杨青.基于大数据体系下的城市住宅区养老模式研究[J].住区,2016(1):35-41.

[4] 刘小春,李婵.大数据助推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路径分析[J].四川劳动保障,2017(2).

[5] 翟绍果,陈兴怡.大数据在医疗服务与医保治理中的应用——基于数据技术,网络形态和政策支持的向度[J].江汉学术,2018,37(3):5-10.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大数据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