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8-12-17马莉樊匀
马莉 樊匀
摘要: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芜湖铁画进行保护和传承,使其在保持传统手工技艺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审美情趣,成为当前最迫在眉睫的难题。本文以数字化技术为研究方向,将铁画艺术转换成数字形态为研究内容,分为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传承两个方面,为铁画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工作提供实证性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芜湖铁画;数字技术;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5-0225-03
铁画,安徽芜湖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是我国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工业信息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如今的铁画正面临着技艺失传、艺人断代、产业化步履蹒跚的困境,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亟待保护和挽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芜湖铁画进行保护和传承,使其在保持传统技艺和艺术风格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成为当前最迫在眉睫的难题。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整理、传播、服务等管理领域,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1]。
1 国内外数字化遗产研究现状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大规模地把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文化形态。1992年,为了便于永久性地保存和最大限度地位公众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相继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卢浮宫数字化项目、罗马大剧院数字化项目、日本奥兹地区的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保护工程等。尤其是美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走在世界前列,其“美国记忆”工程,就是通过网络免费向公众提供记载美国印象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图书、手稿、音频记录、照片、影像等)的浏览与检索,截止到2011年,已经完成了900万份历史文件的数字化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源远流长,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3]。自此以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十年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引导下,我国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甚至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整体、全面发展。比如浙江大学CAD & 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的“云南斑铜工艺品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統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虚拟五禽戏交互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均取得了实质性成果[4]。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为例,展示了包括数字化文化遗产宣传光盘、虚拟多媒体展示系统、剪纸图案的辅助创作与设计系统在内的多项研究成果[5]。
2铁画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途径
相比较于国内外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方面的成果,芜湖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后甚多。通过对芜湖铁画现状的调研和梳理发现,350多年的铁画史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传世精品,可是却没有相应专门的保存环境,已经文献化了的档案资料面临失散、老化的危险。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录音、影像资料,因为难以保存长久,加上存放条件的恶劣,如果再不及时进行数字化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原始资料将会面临残损和缺失,无法再供后人查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静态保护模式(拍照、记录、物品收藏等)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6],芜湖铁画应该顺应数字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以活态的方式全面展现铁画的技术与艺术,将其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本文通过以数字技术为研究方向,以传播与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将铁画艺术转换成数字形态为研究内容,将其分为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传承两条研究路径,构建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流程图,如图1所示。并分别对两条研究路径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实践,旨在为芜湖铁画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工作提供实证性的路径和对策。
3铁画的数字化保护
3.1铁画原始素材的数字化采集
首先对芜湖铁画进行地域性的全面考察、采集。主要涉及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标准化采集。对于铁画作品的采集需采用高精度相机,铁画传承人和艺人的访谈资料可通过文字记录或录音、以及拍摄影像的方式进行采集。
3.2对采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采集的图形或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下一步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涉及原始图像素材的优化、存储,音频视频的优化、压缩等。其中除了计算机硬件的支持,还需要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音、视频处理软件加以剪辑和优化。如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After Effects及Cool Edit等软件。
3.3铁画作品的分类分析及图案、文字的提取量化
铁画作品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以及对主要图案的提取归类。进行素材分析整理后,可按照不同诉求进行多种分类,如按题材分、年代分、作者分、表现形式分等,随着研究层面的深入,也可以继续发掘新的划分方式。
铁画的图案和汉字书法是构成铁画艺术的主要元素,我们可以对图案或汉字书法进行单独提取和分类,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抠取,再进行修补,以保住图案和汉字书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方便铁画图案库的建立。
3.4 构建芜湖铁画数字资源库
在对原始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处理以及对典型作品进行分析、分类和图案、汉字书法提取后,拟将芜湖铁画的数字资源库以年代、主题、传承人、表现形式四个主类和图案库一个子类进行构建,如图2所示。这就相当于为芜湖铁画提供一个数字存储和查阅的数字博物馆,随时可通过数据库更新添加或修改内部数据信息。其中铁画图库是针对铁画独有的艺术特征进行量身定做的,我们可以承传这些传统图案,并可利用数字软件对铁画图案进行创新设计。
3.5制作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宣传片
铁画的锻造方法十分复杂,而锻制技艺是铁画艺术的精髓所在,所以铁画的制作过程仅靠部分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是很难表现铁画艺人的高超技艺,也无法达到活态保护的要求,数字影像的真实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利用摄像机全程拍摄铁画的制作过程,记录从准备阶段→构件锻制→焊接组装→整形修整→去锈喷漆→装框整个工艺流程,将摄录的视频通过后期剪辑和后期处理、加上字幕和同步讲解,制作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宣传片,为日后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珍贵的影像资料,同时便于在各种多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
3.6利用三维软件对铁画作品进行数字化建模和数字化仿真
铁画作品拥有刚劲挺秀、块面清晰、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展现了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独特的铁质雕塑之美。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观赏铁画作品复杂的立体构造,感受铁画大师们炉火纯青的锻制技艺。借助信息化获取技术,对铁画代表作品进行三维扫描,数字摄影,再利用三维软件,例如3dsMax或Maya等,对其进行建模绘制,加上材质、灯光进行数字化仿真,展现出铁质块面和点线交织形成的强烈层次,以及铁画材料在不同光照效果下的肌理表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铁画作品,实现数字化永久性无损保存。
4 铁画的数字化传承
4.1铁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数字化应用
铁画创作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图形遗产,而这些丰富的传统图形价值在现代视觉设计中,可以通过取“形”、延“意”、传“神”的运用原则进行有效借鉴。在现代审美语境下,利用数字软件对图案进行创新设计,传达铁画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铁画图案的创新设计,截图如图3所示。
4.2铁画艺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数字化应用
将铁画的造型元素和艺术形式应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如城市雕塑、文化墙、牌坊、旅游风景区、住宅小区、商业广场等),通过数字软件进行创新设计,制作和表现铁画的装饰艺术效果,数字化模拟真实场景,既体现了铁画的装饰实用性,又传承和传播了铁画艺术。
利用3dsMax软件设计制作的芜湖城市景观项目——芜湖铁画景观文化墙,制作过程截图如图4所示。
4.3在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铁画数字化传承
以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的落成以及铁画大师工作室和铁画艺术协会的成立,开展铁画锻制技艺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研究。并以安机电为发起地,向芜湖其他高职院校推广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铁画艺术传承中来。
4.4数字化交互式创新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力推动下,利用新媒体技术,采用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进行数字化交互式创新应用研究,为铁画的数字化传承提供全新的展示方法和表现手段,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多种媒介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形成移动信息化传播的新方式。图5为手持移动终端的“百年非遗—芜湖铁画”APP模拟展示效果图。
5 结论
民族的振兴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精神,铁画的锻制技艺和艺术价值,是铁画传承人数百年来的积淀与承载,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递和继承。本文以数字化技术为研究主线,并从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传承两条副线深入分析,旨在选择最为恰当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途径和方法,期望以活态的方式更好更全面的展现出铁画的技与艺。芜湖铁画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铁画艺术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面貌加以创造,以新的媒体加以传承,只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开拓,才能更好的使铁画在现代社会中重获新生,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谭必勇.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8.
[2] 顾犇. 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聯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1):42-43.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Z].国办发〔2005〕18 号,2005-03-26.
[4] 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7-8.
[5]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9-50.
[6] 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