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测量探讨:量表设计、信效度检验

2018-12-17温丹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5期
关键词:微课

温丹丹

摘要:微课作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其资源建设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目前微课的研究以学生接受微课学习为前提,但是缺乏大学生微课接纳意愿的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自我效能理论构建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模型,探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微课信息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的影响,并设计测量量表。研究发现,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各题项充分解释了测量变量。

关键词:微课;学习意愿;量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5-0145-03

随着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举办,微课在国内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各高校也将微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微课的发展趋势与慕课、SPOC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目前微课资源的利用率普遍不高,存在学生对微课认识不深、教师单方面建设微课、微课平台无人问津等问题[1]。

自胡铁生2011年在我国首次提出微课概念后[2],学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概念的界定及微课的应用方面。微课应用方面主要的研究内容有微课的设计研究、微课的应用研究和微课在具体教学活動中的应用研究。常见的理论基础有动机激发理论[3]、用户体验理论[4]、教学目标理论[5]、传播理论[6]等。前述学者的研究皆以“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学习”为前提,但是学生是否愿意使用微课进行学习、多大程度上愿意参与微课学习活动、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微课学习意愿呢?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学生微课学习的意愿对微课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微课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具有技术系统的一般特征。国内研究技术系统的使用行为一般以技术接受模型 (TAM)、计划行为理论(TPB)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用户的行为态度、使用动机、自我效能感等,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有效性、易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学者关于微课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的评价、满意度、有用性和有效性,缺乏学生微课学习意愿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TAM3模型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微课学习的特点,从信息系统、学习者和微课资源的角度,研究学生进行微课学习的意愿。

1 文献综述

技术接受模型(TAM)是 Davis 等人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的包含使用态度(Using attitude)、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外部变量(Externalvariable)5 个自变量以及实际使用感受(Actual use)1 个因变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用来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核心变量,但是这两个变量过度依赖被测者的主观感受,所以TAM模型对用户的行为解释程度有限,其他学者对TAM模型进行了完善,Venkatesh 和 Bala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个体差异、系统特征、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另外将用户的自愿和经验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了TAM3模型,被学者认为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模型[7]。

TAM3模型被广泛地用于研究网络教学和学习系统的接纳程度。现阶段对网络学习的研究,通常在TAM3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个体或系统的其他因素,如自我效能感[8]、资源质量[9]、学习态度、学习动机[10]等。

学生是网络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感知对网络学习意愿有重要影响,很多学者将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班杜拉认为,只有当人们对某些事情有信心、感觉自己有能力胜任时,内部动机才会产生,此处的“对某些事情有信心、感觉自己有能力胜任”即为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绩效期望和学习意愿显著相关[11],而且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受个人基本条件、网络应对策略、计算机焦虑、网络经验的影响[12]。

研究证明,TAM3模型结合自我效能感在衡量网络学习系统接纳程度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微课学习作为网络学习的一种形式,既具有网络学习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时间短、知识碎片化、灵活性强等特点。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TAM3模型、自我效能理论和微课属性构建微课学习意愿模型。

2 微课学习意愿模型构建

微课学习意愿表示学生在衡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愿意使用微课进行学习的行动意向,具有主观性,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微课作为网络学习的一种形式,具有技术系统的一般特点,因此,学生的接纳意向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信息质量的影响。另外,作为一种行为,微课学习意愿受主体的主观感受的影响,自我效能是衡量学生主观感受的主要变量。因此,本文建立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研究模型,探究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

1)感知有用性与微课学习意愿

感知有用性表示使用者对信息技术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的判断,是决定其使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总会对学习资源的价值做出判断。微课的感知有用性表示学生感受到的微课学习能够提高其知识水平或能力的程度。学生感受到的学习资源对自己的价值越大,越倾向于进行学习活动[7]。在对价值有较高预期的情况下,学习活动的效果越好,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评价满意度越高[10]。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 感知有用性对学生的微课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2)感知易用性与微课学习意愿

微课学习感知易用性表示学生认为进行微课学习活动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微课是以具体知识点为核心的,一个微课一般围绕一个知识点开展。因此进行微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知识基础不同,对微课资源的易用性感知也不同。易用性感知与微课的平台易用性及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有关,易用性感知越强,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意向越强[7]。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感知易用性对学生的微课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3)信息质量与微课学习意愿

信息质量是评价信息系统一个重要指标[13],微课作为一种在线学习系统,其信息质量与微课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微课的主题和自主性有关。微课资源的丰富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基础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微课资源的便捷性允许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微课资源的自主性允许学生随意控制课程进度,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微课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信息质量必然影响学生对微课的主观认识,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13,14]。杜棋东将微课视频质量、微课视频内容、微课资源数量作为微课学习的应用支持的重要指标,认为上述指标对微课学习有重要影响[15]。基于此提出假设:

H3:信息质量对学生的微课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4)自我效能感与微课学习意愿

微课学习自我效能感指微课学习中,学生对自己借助网络终端、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成功完成微课学习任务的信心的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微课学习行为的一种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有很强的调节作用[16]。只有学生对微课学习有自我效能感時,才会选择和实施学习活动。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过程调节和控制能力,且开展学习活动的意愿更强烈[10]。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4: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微课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3 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量表设计

研究中,变量的测量量表均参考已有的成熟量表,结合微课的特点做适当调整,以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感知有用性量表设计

感知有用性量表参考“Perceived Usefulness of Electronic Mail”[17]、“Perceived Usefulness of Shop Online”[18]和“翻转课堂学习感知有用性量表”[10],上述量表都经过前人的实践验证,可以测量对象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研究结合微课的独特性对题项进行适当修改,以达到测量目的。

2)感知易用性量表设计

感知易用性量表参考感知有用性量表参考“Perceived Ease of Use Electronic Mail”[17]、“Perceived Ease of Shop Online”[18]和“翻转课堂学习感知易用性量表”[10],研究中结合微课的特点对题项进行适当修改。感知易用性变量主要测量学习者使用微课学习平台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的感知。

3)信息质量量表设计

美国学者 Delone和 Mclean提出了关于信息系统评价的6个主要指标: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系统使用、用户满意、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即D&M;模型,解释了指标之间的联系[20]。此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在线学习系统的评价,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微课作为在线学习系统的一种,其信息质量与微课资源的丰富性、易得性、自主性有关。信息质量量表参考“翟宇卉MOOC信息质量量表”[11]、“潘丽佳Mooc属性量表”[14],在此基础上结合微课的特点进行修改。

4)自我效能感量表设计

自我效能感量表参考“GSES量表”“MSQI量表”“边玉芳的自我效能感量表”[19] “谢幼如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12]和“Mogran—Jink Sstudent eiffeacy seale(MJsES)量表”,研究中结合微课的特点对题项进行适当修改。自我效能感变量主要测量学习者对自己能够完成微课学习活动、达到微课学习目标的信心的评价。

5)微课学习意愿量表设计

微课学习意愿从微课的参与意愿和微课价值认知两方面进行衡量。微课学习意愿量表参考“许朝阳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量表”[7]和“Intention To Online Shopping量表”[18]。并结合微课的特点适当修改题项。

4 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量表信效度检验

基于前述建立的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模型,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个题项,各题项以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衡量。首先通过问卷星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前测,根据测试结果调整问卷,最终确定问卷有25个题项。在线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学生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问卷有效率为83.26%。问卷设计侧重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息质量、自我效能感对微课学习意愿的影响,目的在于为研究提供数据,验证研究假设。

研究中通常使用组合信度 ( CR) 来衡量各个测量项的内部一致性,用 Cronbach's α值来测量各个因子的信度,用平均抽取方差(AVE)来判断测量项的聚合效度。当CR>0.7时,说明变量具有较好的组合效度,当AVE>0.5时,说明变量有较好的收敛效度。研究利用Spss17.0的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调查问卷的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78>0.7(如表6所示),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各个潜变量的测量项目数、Cronbach's α系数及效度如表7所示。

测量变量的KMO值为0.965,巴特利球型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00<0.05,说明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对问卷做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84.09%(如表8所示)。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意味着研究项和因子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子可以有效地提取出信息。

5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文章对大学生的微课学习意愿的测量进行了探讨,基于TAM模型和自我效能理论建立了大学生微课学习意愿模型,并依据模型设计变量的测量量表。数据分析显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模型中的测量变量能够通过问卷题目得到有效解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息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微课学习意愿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具体的影响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R]. http://weike. enetedu.com/report/index.html,2014.

[2]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22):65-69.

[3] 刘爽,郑燕林,阮士桂. 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2):51-56.

[4] 蒋立兵,万力勇,陈佑清.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框架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17(2):122-128.

[5] 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1):82-89.

[6] 郑燕林,李卢一.SMCR模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5):88-94.

[7] 方旭. 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5, 21(3):46-54.

[8] 张思,李勇帆.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高校教师网络教学行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4(3):56-63.

[9] 张千帆,王程珏,张亚军.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 2015(8):66-70.

[10] 单畅.BYOD环境下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7.

[11] 翟宇卉,杨明辉.基于结构方程视角的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152-159.

[12] 谢幼如,刘春华,朱静静,等.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30-34.

[13] 翟宇卉,杨明辉.基于结构方程视角的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152-159.

[14] 潘丽佳. MOOC設计、学习者参与度和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2015.

[15] 杜棋东,许爱军.微信支持下微课学习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5):77-80.

[16] 李海洋,吴学琴.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2):117-120.

[17] Davis F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 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1993, 38(3): 475-487.

[18] Juniwati.Influence of Perceived Usefulness,Ease of Use,Risk On Attitude and Intention to Shop On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4,6(27):218-228.

[19] 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心理科学, 2004,27(5):1218-1222.

[20] Delone w h.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for Computer Usage in Smalll Business[J]. Mis Quarterly,1988,12(1):51-61.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微课,清朗夜空中的一颗星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探索
微课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再解:回归应用价值的认知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