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2018-12-17胡欣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秦孝公毛遂商鞅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谈“被需要”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初二 辛诗翊

指导教师 胡欣

我认为,一个人的自信通常来源于两点:第一点是自身实力带给自己的力量;第二点就是被他人或这个社会需要的感觉。

当有人对你说“我需要你来帮我”或“没有你我做不到”这样的话时,你一定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我们追求的常常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让我们有了安全感,也有了耐心和信心去完成一切任务。

在《小王子》这本书中,小王子对想占有星星的实业家说:“我有一朵花,我每天给她浇水。我还有三座火山,我每星期把它们全都打扫一遍,连死火山也打扫。谁知道它会不会再复活。我拥有火山和花,这对我的火山有益处,对我的花也有益处。但你对星星并没有益处。”我们不正是这样吗?因为有价值,所以被需要。而我们为证明自己的价值,常常主动寻求被别人需要。

我的姥姥每天都来我们家做饭,即使我们住得并不近。我常劝她歇一歇,但她总以“在家里闲着无聊,不如来帮忙”回应我。仔细一想,她的这种行为何尝不是在寻找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在生活中,需要别人和被别人需要是相辅相成的。提高自身价值,提升自身修养和内涵,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别人,被更多人需要。而被更多人需要就会促进我们不断成长、进步。

昭君深明大义,决心出塞,正因她深知她被她的国家需要,因此她怀抱琵琶,山一程,水一程,走向遥远的他乡。

范仲淹先忧后乐,心系国家,因此登高远望,风一程,雨一程,以天下为己任。

我想,一个人最大的价值莫过于此:为了能被更多的人需要而不懈奋斗,丰富自己,温暖社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被需要”感,可以说是一种激励我们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

教师点评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不想被抛弃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懈奋斗,丰富自己,温暖社会,温暖越来越多的人。”多么深刻的认识,这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认知。

(胡欣)

小议“被需要”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初二 安鹏宇

指导教师 胡欣

人立足于世,总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要有存在感,这样活着才有意义。试想:如果别人不需要你,你也不想被别人需要,那么你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在别人心中也就失去了价值。这是悲哀的,因为你常常觉得被忽视,甚至会失去一些机会。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于贾府来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并不被需要。林黛玉临死的那天晚上,正赶上宝玉娶亲,这件事对于贾府来说比林黛玉的生死重要多了,所以贾府里并没有什么人过来探望,林黛玉未能与众人告别便孤独地死去了。

“被需要”这种心理多发生在长辈对晚辈的态度上。比如长辈渴望自己被需要,愿意为晚辈做很多事。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下属希望被上司需要。

比如我们熟知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所在的赵国正遭受秦国大军的進攻,国家情势危急,赵国只好向楚国求救。国难当头,正需要一个能言善辩的说客,毛遂向平原君推荐自己,请求前往楚国。在此之前三年的时间里,毛遂都没有显露自己的才干,一直默默无闻,地位很低微。但他渴望“被需要”,所以竭力争取此次机会。最终他说服了楚王,保全了赵国,他的价值得以体现。

战国时期,商鞅原本是魏国人。他渴望自己被国家需要,建功立业。但他并未获得魏惠王的重用。商鞅看出魏惠王并没有一统全国的雄心,于是去了秦国。当时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希望招揽人才助秦国变强大,统一全国。商鞅三次请见秦孝公,最终秦孝公果断地推行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商鞅的抱负也得以实现。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正是他们渴望“被需要”吗?赵国名将廉颇一辈子都渴望“被需要”;汉代名将李广终其一生实现自己“被需要”的梦想;辛弃疾在梦中都渴望自己“被需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被需要”这种心理本身是积极进取的,它的精神内涵是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这种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无私奉献自己。正是因为人人都具有“被需要”的精神,社会才会发展,人类才会向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教师点评

人最关注的常常是自己的需要,而“被需要”貌似是一个新命题,却又无处无时不在。安鹏宇同学能纵贯古今,谈论“被需要”的意义,实为难得。其次,他从个人成长推及社会发展,更体现了视野之开阔。

(胡欣)

猜你喜欢

秦孝公毛遂商鞅
商鞅取信秦孝公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商鞅取信秦孝公
树敌太多商鞅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你所不知的毛遂自刎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