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底的那一抹北京风情
2018-12-17谢雨菡
谢雨菡
夏天的四九城热闹得很。
伴随着清晨时分的燥热,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被激烈的蝉鸣唤醒。北京的蝉出现得格外早,生命力也格外顽强。五月底,它们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柳梢,一夜间便占领了这座城,每日引吭高歌。而最后退场却要等到八月,秋风一起,它们便悄悄消失了。
蝉的聒噪和张扬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可是到了半夜,另外一種小东西就悄悄地跑出来,在石头下面、墙壁缝隙中,安安静静地唱着只属于自己的小夜曲。
这就是蛐蛐儿。
老北京人好玩蛐蛐儿。全国其他地方玩蛐蛐儿的人虽然也有,但都不如老北京人痴迷——先不说蛐蛐儿怎么样,单说这蛐蛐儿罐,就有不少讲究:上好的罐必须得是澄浆泥烧制的,还得先打底,放在水里泡上几个小时,才能拿来用。就连我这个“小北京”也被这浓厚的气氛感染了,曾经在半夜溜出家门,和爷爷一起打着手电筒抓蛐蛐儿。
抓蛐蛐儿是一件锻炼技巧和比拼运气的运动项目。小区里一般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这些小家伙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得去外面有些“上了年纪”的石墙下,翻来覆去地找上好一阵子——有时折腾到大半夜,找得满头大汗,也不一定能见到它们本尊。要是赶上运气好,刚翻开石头缝,那黑黢黢的小身影“嗖”的一下蹿出来,仿佛孙悟空从灵石中蹦出来一般敏捷轻快。看见蛐蛐儿是第一步,要想抓住它们,还得再费一番工夫:须是静悄悄地、做贼似的走到它们身后;出手讲究快、准、狠,五指拢成空心的半球状——这么一扣,才能把它扣在手掌心里。要想把这小玩意儿放到随身带的一只空瓶子里,手上的动作较之前要更轻、更柔,千万大意不得。不然,人家只需要轻轻一抬腿,就能从你“如来佛祖”的手掌心里逃脱,叫你前功尽弃。
即便近些年来,蛐蛐儿叫得越来越少了,但还是能在什刹海、西山见到这么一群人——他们袖子里揣着蛐蛐儿罐,推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脚穿一双黑布鞋——再走近些,还能听到蛐蛐儿细弱的鸣叫声。
我想,大半夜打手电筒找蛐蛐儿是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他们永远能够在单调、快速的现代生活中慢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有趣的小天地,然后在其中寻到四九城里独有的乐子。
而那门外柳树上吵闹的蝉,大抵也就是现代生活飞速运转的一个象征——浮躁、喧嚣交织在一起,让无数人迷失自我。
萦绕耳边久久不绝的蛐蛐儿声,恰是我心底最独特的一抹专属于北京的风情。
教师点评
蝉鸣声、蛐蛐儿声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旋律。在对声音细致入微的体验和描写中,小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北京的热爱和眷恋,以声音为线,展现构思之精巧、立意之高远。
(宋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