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的发展而问
——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

2018-12-1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周长树叶图形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浙江衢州 324000)

从步入课堂的那一刻起,提问便伴随我们左右。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由问题贯穿始终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由问题来驱动的。以有效的问题而贯穿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引迁移,学以致用

[片段一]

出示蚂蚁爬行视频。

你们也想跟着小蚂蚁一起运动吗? 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小蚂蚁一起爬一爬。

师:小蚂蚁又运动了一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下,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吗?

生:沿着树叶边沿爬了一圈。

师:树叶边沿的这条线叫做边线。 小蚂蚁爬过的红色的边线的长度,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迟恒上网搜寻,同类事其它城市最高收180,低的50,几个城市干脆是政府出,也有核价文件。迟恒快速在键盘上敲击,文章列出大量对比引出质疑,第二天走电子邮箱发给计量所。

生:周长。

师:你能从字面的意思来说说什么叫做周长吗?

生:“周”就是一周的意思,“长”就是长度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周长应该表示一周的长度。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听过或了解过“周长”这个概念。并且对于三年的学生来说,在语文方面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周长”这个词的意思。所以片段一中的提问“你能从字面的意思来说说什么叫做周长吗?”,学生就很容易的把生活中的经验和语文中的知识迁移进来,寻求了知识的整合。教师把握住了数学知识的认知起点和发展起点,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供了有效的引入。

二、问题促思考,明确方向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认知水平低下。而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如果教师直接将思维的过程讲解出来,学生依旧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而失去了思考与思维的独立性。我们可以利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思维困惑中的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这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能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探索者。

[片段二]

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和树叶的图片。

师:我们已经能够很准确的找出图形的周长了,那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 你可以用什么办法得到他们的周长呢?

生:用尺子直接测量。

师: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在动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准备怎么求出图形的周长的?

生: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 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师:那么树叶的周长你要怎么测量呢?

(学生说出许多方法,教师给予点评,达成共识: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 再把它拉直测量。)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但是目的性与逻辑性不强,常常会远离核心问题,思考也会变得漫无边际,缺乏方向性,这也就不利于教学问题的顺利解决。在片段二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将任务布置给学生,那么学生很可能出现思维混乱。而若在小组合作前,通过几个问题,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从而让问题更有针对性。让学生先思再做,就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思考问题。

三、 问题起辨析,点燃思维

数学教学中,尤其是概念的教学中,往往不缺少辨析。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浅显易懂,学生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但其中仍然存在一知半解,没有思考透彻。这种情况,学生自己很难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

[片段三]

出示图片:

师:甲乙两部分谁的周长更长?

(大多数学生回答甲的周长更长。)

师:你为什么认为甲的周长更长呢?

生:因为甲那部分比较大。

师:那周长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再来说一说吗?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逐渐明白了周长并不是比较大小。)

师:甲和乙的周长分别指哪一部分呢?指一指。

师:那么,现在你认为甲乙的周长相比谁更长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一样长……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小这个概念往往比长度更加深刻,所以在出示这一个问题时,学生会很自然的往图形的大小方面作比较。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就是周长与面积的辨析。刚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但此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思维困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思路点拨,进行有效的指引。“你为什么认为甲的周长更长呢?那周长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再来说一说吗?”这几个问题就像是神奇的魔术,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去思考自己的困惑,点燃了学生思考的欲望。

课堂中的问题决定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高效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如何提出好问题,做到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要思考和研究的。

猜你喜欢

周长树叶图形
圆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树叶的不同称呼
分图形
一片树叶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