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空间观念”形成的有效策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思考

2018-12-1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头脑内化正方体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逐步建立的,由“点”及“线”,由“面”及“体”。毫无疑问,在教学中,空间观念是及其重要的一项培养目标,想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经历从平面到立体的飞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那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准备把脉,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出现“断层”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下面我就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化静为动,建立“面”“体”联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表面积”的理解相对容易,但在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物体的表面积时则会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最初学习时,学生没有建立起长方体每个面“长和宽”与长方体中“长、宽、高”之间的联系,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空间想象能力是有效的助力,但无论是通过学生的操作体验还是教师的直观演示,在学生的头脑中,长方体始终都是“静态的”。一个静止不动的长方体又怎么能带给学生思维力的锻炼和提升呢?那么,如何才能让长方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动”起来呢?

下面的教学片段就是学生在经历动手操作,完成长方体侧面展开图的实物观察,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后进行的。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什么有关?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有关。

生:我认为,也就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

师:一定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关吗?(生坚定的点头)那长方体的“高”如果发生变化,会对长方体的面产生什么影响呢?

师出示下图:

生思考,生上白板前用手势讲解: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变长或变短,它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它的表面积就改变了。

此时,教师适时的出示课件,并适当切换,让长方体以“动态”形式直观的呈现的学生们眼前。

之后,用同样的方式交流“长”与“宽”。

设计意图:

教学这一部分,我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什么有关”这一大问题,引起学生对长方体长、宽、高的关注,同时让学生想象,长、宽、高分别对长方体每个面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课件的呈现,让长方体的“高”不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动态的,随着高的变化,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都随之变化,但上下两个面却是不变的。经历这样三组动态图的呈现,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都建立的联系,即,把平面与空间建立了联系。这样,比机械的识记每个面都是哪两条棱相乘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内化。

二、迁移类比,构建知识体系

之前教学正方体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时,通常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去研究正方体,学生也的确会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入手,从六个面面积相等加以研究,学生最终能够很好的识记正方体表面积的公式,但是,这种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浅层次的,并没有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下面的教学片段就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以巩固长方体表面积为突破口,进行的教学。

教学片段: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这样的一个长方体,你能简要的说说如何算出它的表面积吗?

生:我用长乘宽求出上面的面积,长乘高求出前面的面积,宽乘高求出右面的面积,最后乘2,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

师:那它呢?谁有好方法?和你的小组交流交流。

生:我们发现,这个长方体的前后上下四个面都是相等的,所以只需要用长乘宽求出上面的面积,再乘4,加上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就行了。

师:看来,有些长方体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求表面积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不用循规蹈矩。那么,这个长方体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这是一个正方体,它六个面都相等,所以我们直接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能算出它的表面积了。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你们已经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新知识了。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了求一般长方体的表面积到四个面相等,最后是六个面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在迁移类比中,逐步的感受到六个面之间特征对求表面积的影响,从而自然的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的公式。同时,经历课件动态的呈现过程,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更清晰的构建前后知识的体系,让正方体表面积的学习水到渠成,不牵强附会。

三、拓展延伸,内化空间感知

在一节课中,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基础题型的公式应用上,空间观念的强化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在头脑中想象,不断的操作感知,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选思维拓展题,既能与学生本节课所有紧密相连,又能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下面的教学片段是在本节课最后,巩固练习部分的最后一题。

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件:如果我们把长方体盒子的长减少3cm,那么它的表面积将减少多少平方分米?

生独立思考,小组尝试解决。

设计意图:

这一题是之前学生建立“面”“体”联系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巩固已有的“动态图”,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手中长方体学具进行“变化”的尝试,再次验证产生变化的面如图所示:

在课中,也有学生尝试把立体图展开,发现变化的面如下图所示

这样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在不断地尝试中,使得学生空间感知不断内化,为之后的融会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中的策略是多样的,但只有适合班情、学情的策略才能是有效的,所以,空间观念的建立更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中努力寻找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转化的切入点,建立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关注知识之间的上挂下联,注重知识体系而非单一讲授某一知识点,最后更需要通过高含金量的思维拓展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真正达到内化的效果。

猜你喜欢

头脑内化正方体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数小正方体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