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瘤型麻风一例

2018-12-17谭明华黄传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组织细胞抗酸麻风

谭明华 黄传萍 蒋 琴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臀部结节,面部、躯干、四肢环形红斑8月余。患者2016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臀部淡红色结节,质硬,坚实,小而多,表面光亮。未予特殊处理,逐渐出现面部、躯干、四肢红斑,表面皮肤干燥,少许鳞屑,闭汗,无痛痒。曾于2017年3月底到当地皮肤科诊所诊断为“肉芽肿”“环形红斑”,予以口服维胺酯胶囊25 mg日3次连续1个月,泼尼松片10 mg每日3次,连续1周。症状稍好转,结节少许变平。停药2个月后,臀部结节逐渐增多,蔓延至双大腿外侧。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一般,无发热、无关节麻木疼痛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个人史、婚育史无特殊。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检查:眉毛外三分之一稀疏脱落,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形红斑,表面皮肤干燥、少许鳞屑、闭汗。双臀部、双大腿外侧见大小不等、表面光亮的坚实结节(图1)。皮肤痛觉、温觉、触觉正常。无耳大神经粗大,神经反射正常,四肢无溃疡、无畸残。

图1 臀部坚实光亮结节

2017年6月29日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图2):表皮内血管、汗腺、神经等附属器周围可见大量组织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为主,呈团块状结节状浸润),细胞在表皮和真皮间无浸润带明显,抗酸染色可见大量红染短杆菌。免疫组化证实浸润细胞以组织细胞为主,CD68(++)、CD4(+)、CD8(+),病变符合瘤型麻风。2017年7月28日在汝城县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取双侧眶上、双耳垂、双臀部结节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细菌指数5.3。2017年8月3日在山东省皮肤病医院行HLA-B*1301基因的检测:24.65(阳性)。

图2 表皮内血管、汗腺、神经等附属器周围可见大量组织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为主,呈团块状结节状浸润),细胞在表皮和真皮间无浸润带明显,抗酸染色可见大量红染短杆菌(HE,×200)

诊断:瘤型麻风。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多菌型麻风(因患者HLA-B*1301基因的检测阳性,故未服用氨苯砜)。给予利福平600 mg,每月一次,监服;氯法齐明300 mg每月一次,监服。同时每日50 mg自服。目前随访中。

讨论本患为中年女性,病程1年,皮损广泛,无神经损伤。根据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表现、皮肤查菌阳性,诊断为瘤型麻风。瘤型麻风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误诊,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对麻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1]。与麻风皮疹相似的皮肤病主要区别点是:①多数皮肤病有痒感,无麻木、闭汗;②一般浅神经不粗大;③皮肤涂片查抗酸杆菌为阴性;④必要时作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资鉴别[2]。

麻风化疗疗程在进一步缩短,麻风反应和残疾预防控制在麻风病防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对麻风病受累者的全面康复成为麻风病控制活动的主要内容[3]。氨苯砜作为治疗麻风的首选药物,但少数患者使用后可出现氨苯砜综合征,重症氨苯砜综合征发生率为1%~3%,重症氨苯砜主要包括:初次使用氨苯砜5~6周后突然发生泛发性皮肤红斑、水疱及剥脱性皮炎,伴发热、贫血、肝、脾肿大,单核细胞增多,肝肾功能损伤,严重可致死[4]。故在使用氨苯砜前均需做HLA-B*1301基因的检测,对有可能发生氨苯砜过敏综合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组织细胞抗酸麻风
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与Ziehl-Neelsen法在抗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37例麻风患者的家庭集聚性调查分析
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细胞GST-π表达的影响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何时服用抗酸剂
(二)擦背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