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艺术三观论
2018-12-17濮列平
文/濮列平
汉字艺术作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主流艺术系统,其存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一个足以影响人类社会的文化系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这一文化系统在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并产生巨大价值。因此,汉字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其所依赖的基础理论便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地位。本文将就汉字艺术基础理论中的哲学观、生命观、审美观站在今天东西文明相互交融的视角展开阐述。
近现代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两大艺术系统,分别是以欧洲文明和美国文明为基础的艺术系统。这两大艺术系统所具有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逻辑链,在这一逻辑链上完成的艺术形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同样涉及到哲学观、生命观和审美观这三个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基础理论系统。形成欧洲艺术的基础理论中其哲学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正是在这两大哲学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以柏拉图提出的对“美”的定义。柏拉图强调了客观物质世界同人类自身审美规律的关系,并将这种审美规律与人的主观意识和人的道德相结合,定义了美的本质,形成了欧洲关于美的生命观的价值体系和艺术审美规律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也奠定了欧洲“人定胜天”的生命观。因此在欧洲绘画系统中,人类总是作为决定万物命运的主宰者自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明确善恶意识(以尊重天赋人权为基础的善恶观)的审美观。美国当代艺术虽发端于欧洲,但被美国的国家意识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美国当代艺术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观,实用主义哲学观强调没有绝对的客观真理,认为一切社会行为存在的价值,就是以是否有用,更重要的是是否有用于美国国家和民族利益。正是在这一哲学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国人的生命观,这便是以现实的利己主义为原则的生命观。在这一生命观指导下的美国当代艺术,是以服务于美国政治、满足个人利益需求为标准的艺术创作原则。这一原则常常否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审美规律的权威性,从而使美国当代艺术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利己主义为目的的所谓多元化的艺术系统。美国当代艺术的这种艺术利己主义形态完全颠覆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审美机制,使世界艺术进入了一个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下,混乱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当代艺术的循环系统。显然,美国当代艺术在今天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世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及欧洲大陆的文化反思,美国当代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中国汉字艺术正是在这一世界新格局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反思的浪潮中,站在中国文化的源点上融合世界文明的精髓而诞生的,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艺术形态。
当世界进入到新的发展转折点的时候,欧洲和美国建立起来的艺术系统对世界向前发展的驱动性已出现了严重的瓶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文化大国,中国应该在新时代的历史转折期提出何种能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系统呢?这一艺术系统便是从中国文化出发,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发展需求所诞生的全新的艺术系统——汉字艺术。汉字艺术所依据的哲学观、生命观、审美观必须符合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便是人类“地球村”的建立以及终极和平理想的实现。中国汉字艺术要向世界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中国人未来对世界生存发展的基本思想,这一基本思想也必须符合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原则,在形成“地球村”的过程中促进人类终极和平理想的实现,这也是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今天,美国在实用主义哲学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封闭、保守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侯,中国提出了开放、包容的建立持久世界和平格局新秩序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都与中国古典思想系统的社会发展理念相一致,这一社会发展理念也是指引中国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直接导致了中国在结束春秋战国混乱秩序以后,进入汉唐以及宋元明清时代近两千多年的盛世,这一盛世也证明了中国人在维系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思维基础上,所建立的与世界相互融合理念的正确性。因此,汉字艺术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指出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生命观所形成的审美理念,正是因为这一审美理念给中国人带来了与世界融合的和平方式。
中国汉字艺术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首先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向西方深度学习的过程,并有机的将西方艺术的先进理念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但是今天面对世界转折点的复杂局面,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犹如欧洲文艺复兴一样,重新回到中国人今天应有的艺术文化观上。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次哲学扬弃后的提升,这一提升让我们重新回到中国汉字艺术向前发展的基础文化思想系统中。这一基础思想系统便是汉字艺术理论的基础三观。这三观包括汉字艺术的哲学观,它是以中国《易经》的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的和谐平衡观为基础的;再就是汉字艺术“天、地、人”的生命观,这一生命观强调人的整个生命方式与宇宙自然共存的关系;而汉字艺术的审美观则强调人的生命之美在与自然的变化和谐共生,在精益求精的形式追寻中得以完成,这也是王羲之对书法定位“夫书者,玄妙之伎也”的思想内核。
我们知道,《易经》系统是研究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于变化和对立统一过程的哲学系统。《易经》透彻的指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的矛盾关系,强调在这种依存和矛盾斗争中,无穷变化而产生的发展推动力。《易经》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人认识宇宙、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的基础。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内在推动力是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完整性。同时,这种对立统一的完整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理解了《易经》中关于对立统一、相生相克这一客观存在的铁律,并利用这些客观规律与人类自身的需求和谐的结合,才会促进世界包容性的发展,而不是毁灭性的发展。中国《易经》哲学所陈述的阴阳对立、相生相克、包容发展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中提出的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易经》所包含的这一哲学思想在汉字艺术的艺术形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字艺术的艺术形态是以书写和水墨作为其基础形态的。这一基础形态其书写形态的多元化和不确性,以及水墨形态的多变性同人类审美的心性需求形成了一个如同音乐一样的大千世界。正是在这一基础艺术形态中,汉字艺术发展出了能容纳世界其他艺术的多元化格局,我们从中看到了汉字艺术形态与欧洲的艺术形态、美国的艺术形态、世界其他艺术形态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被迫接纳西方到主动接纳西方,是东西方文明交汇时在斗争、妥协、包容、认识过程中形成的;这一过程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由弱到强的过程。我们在这一过程当中看到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强势介入,以及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水一样的柔性包容,正是这一过程完成了中国文化的凤凰涅槃,才有了今天汉字艺术的宏大格局。
中国人的生命观的形成与汉字的形成密切相关。中国人的生命观简而言之便是天、地、人的依存观。中国人将人类自身与宇宙自然规律的关系视为人与“道”的关系,“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只有在自我生命的旅程中,符合了宇宙变化规律的“道”,才可以具有美好生存的基础,这又与西方苏格拉底的哲学生命观有了相似之处。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的各种生命的生存发展都是神安排的,其实这里的神也就有了我们所说“道”的内在含义,所不同的是他们将主宰宇宙的自然力量的所有权赋予了人类的代表——“神”,而形成了西方“人定胜天”的生命观。而中国人却将这种自然力量视为人类必须遵循的、无法战胜的非人类的力量。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主宰者。中国艺术正是依据这种精神内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地、人”的宇宙观,这一宇宙观是中国人在认识宇宙创造汉字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中国汉字艺术遵循的文化法则,也是中国人现实生活中遵循的生命法则。
大家知道,中国的艺术不仅有直接描绘大自然物象的绘画,还有一个在全世界艺术文明发展史上最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书法是因为汉字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它的系统性是全世界具有书写文化的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因此,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汉字艺术,它们所拥有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核,或者说文化支撑点,就是“天、地、人”的宇宙观。围绕“天、地、人”的宇宙观,中国的艺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图像形式和审美观念。“天、地、人”这一宇宙观是中国人在创造汉字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为中国人在创造汉字时,发现人类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尊重“天、地”的运行规律,才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正是这样的认识,中国人将自己的原始崇拜对象确定为“天、地”,这也是一直影响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宇宙观。
关于汉字的汉字艺术,它不具体描绘自然和人的外在形态,而是表现人的心性与自然规律和谐关系的审美属性。汉字艺术的古典形态——书法,能让我们从直观的线性语言中感悟到书写者所表现的情绪,这种情绪也常常与观赏者之间形成情绪互动。书法与音乐都是直指心性的艺术,这种艺术的形象能够与我们的情绪发生直接的心灵沟通,即使它们并没有去具体描绘客观物象。今天的“汉字艺术”概念中,不仅有书法,还包含了关于汉字的其他艺术形态,但它依然强调的是“天、地、人”的宇宙观,它用非具象的艺术形象表现人对宇宙各种规律在人的心性中留下的各种生命节奏轨迹,这种生命节奏和自然规律相结合的轨迹,发源于人与客观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文化是汉字艺术形态的文化内核,这一文化内核也是今天世界和平进程中促进人类互相理解、相互包容的重要文化观,我们将这种文化观以艺术的形式对外推广,也将是中国艺术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个重要途径。汉字艺术所宣传的文化观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便是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社会形成和谐愉悦的生存关系,从而使迈向“地球村”的世界拥有一个永久和平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理论基础。
中国汉字艺术正是在上述哲学观和生命观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审美观。汉字艺术的审美观是将事物间变化的关系同人类心性形成的和谐平衡,以及相对应的愉悦之情确定为中国人的审美基础,并在这一审美基础中注入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自然观。这一道德观和自然观在中国艺术审美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遵循自然的变化之美、人性个体的理解之美和人类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汉字艺术的审美观与人们看待世界的生命观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汉字艺术的审美观:首先,它是中国人通过对汉字的艺术表现传达出的关于美的根本看法;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存在方式的艺术表现。
汉字艺术的审美观是从汉字文化中得来的。我们知道,汉字艺术文化的本质是中国汉字生存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天、地、人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不但产生了中国人观察宇宙和生存发展的思维方式,还诞生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方式。中国人在观察宇宙、创造汉字过程中,注重了两个领域的深度观察:一是宇宙包含的天地万物间的物态变化,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特征;二是宇宙万物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正是在这一长期观察、思索和创造汉字的过程中,中国人发现了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与我们心理变化的呼应关系,这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千变万化的宇宙形态,都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的生存条件的变化形成彼此之间相联系的合理形态;再就是自然界也极尽所能的将宇宙万物进行合乎自身生存逻辑的精雕细琢。中国人在创造汉字过程中认识到,只要我们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自身的心理需求进行完美的结合,就能得到与天地相和谐、与人相共存的生存发展方式。这种我们今天称之为“和”的中国式生存理念,便是中国艺术审美观的终极本质,这一本质的终极目的也为我们建立合作共赢、持久和平的“地球村”打下了思想基础。
关于中国艺术的审美观的上述论述,其实我们可以从书圣王羲之对书法的描述中获得相关的依据。王羲之对书法做出的定位是:“夫书者,玄妙之伎也”。王羲之的这一思想对汉字艺术审美观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汉字艺术审美观是关于宇宙客观存在物象变化无穷的“心象观”。王羲之对书法的定位首先强调了“玄”,这个“玄”是指艺术形态的千变万化。王羲之认为“变”是运动,书法是时间的艺术,运动代表生命的活力,这是中国文化追求生生不息、永恒变化的基本观念。
二、汉字艺术审美观是自然物态的生存合理性同人类心性的和谐平衡观。王羲之为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确定的另一点是在“玄”的基础上的“妙”。所谓“妙”就是艺术形态的万千变化同人的灵魂与自然形态的完美交汇。
三、中国汉字艺术审美观追求极致的技术呈现,这种技术极致呈现的理念,也是与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
汉字艺术基础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哲学观、生命观和审美观,不但是汉字艺术基础理论的思想核心,同时,这一核心思想也是中国人未来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如何走向终极和平的思想,因此,关于中国汉字艺术思想的相关问题,是值得每一位从事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在此抛砖引玉,以期求得到同行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