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2018-12-17

学生天地 2018年34期
关键词:宋神宗半山江宁

说到描写冬天的诗,一定少不了王安石那句脍炙人口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们都知道,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不仅以文学成就而闻名,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尽管如此,他的政治主张仍然饱受争议,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那么,王安石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江西的一个判官之家。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且具有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的能力。年长一些后,他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此时他的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王安石17岁时,父亲到江宁担任通判,他随之来到南京。两年之后,父亲不幸病逝。此后,王安石闭门苦读。21岁时,他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了仕途。

与平常的士大夫争名夺利、留恋京城不同,王安石到京不久即申请外任。至公元1058年应诏还京时,王安石已在各地做了近17年地方官。此间,他观察弊政,并写了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议以财政改革作为变法中心。可是,宋仁宗看后只是淡淡一笑。

报国无望,接踵而至的是母亲吴氏逝世的消息,王安石的心情异常灰暗。公元1063年,王安石辞去官职,将母亲归葬江宁,天天食粥充饥,卧薪而眠,为母亲守丧。王安石在江宁守丧6年,大宋朝已两易其主:宋仁宗病逝后宋英宗继位,4年后宋英宗病逝,宋神宗继位。当时宋神宗年方二十,却已经有了励精图治的愿望,他决心改变现状,打败北方蛮夷之邦,一雪国耻。而这正与王安石的改革初衷不谋而合。宋神宗便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公元1069年,宋神宗又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变法全面开始。

对于大宋的危机,朝廷官员人人心知肚明:可以改革,但不能触动自身利益。而王安石的新法恰恰要把统治阶层的利益平均给多数人,这就注定了变法坎坷与失败的结局。司马光就是阻止变法的领军人物,他认为即使夏、商、周王朝所制定的法律沿用至今,也是最完善的。他争取一切力量,包括宋神宗和太后,誓死固守阶层利益。公元1074年,王安石被迫罢相,回到江宁,再次担任知府。

第二年,王安石被召回复用,但与第一次任相时 “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的境况全然不同,他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这意味着变法更加艰难。公元1076年,王安石的爱子王雱病逝,他心力交瘁,再次罢相,回到江宁。在府城东门和钟山之间结庐为舍,取名 “半山园”。如《续建康志》所载:“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但庇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王安石在“半山园”闲居时,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轼过江来访。苏轼一生逆境多于顺境,因反对新法两度被流放,艰苦备尝。但是,政见不同并未影响他和王安石的友谊。在第一次被贬汝州途中路过江宁时,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骑着毛驴到江边迎接。比他小16岁的苏轼向他行礼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伴,论文说佛,同游钟山,赋诗相和。

40多天很快过去了,苏轼想着自己将要重新踏上坎坷之路,不禁悲从中来,言谈间流露出想退出官场,在苏、常一带寻求安居之地的想法。王安石便劝他在钟山买田居住。苏轼很高兴,不觉间憧憬起二人把酒言欢的快意生活。

公元1084年,王安石大病,宋神宗特地派御医为他诊治。病好之后,他请求将“半山园”改为僧寺,宋神宗还赐名“报宁禅寺”。王安石舍家为寺之后,自己在秦淮河边租住了一间小屋。两年后,当得知其最后一项新法——免役法也被司马光废除时,王安石在一封家书中凄然写道:“但予老病笃,皮肉皆消,为国忧者,新法变更尽矣!”随后病情加重,孤愤而死。王安石去世时,他的“对手”司马光亦已病重。病中的司马光在给宰相吕公著的信中这样写道:“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与王安石虽政治观不同,却也彼此尊重,可谓亦敌亦友。如果不是因为身兼改革重任,此二人定能握手言合。

猜你喜欢

宋神宗半山江宁
刘江宁作品
半山,挺好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王安石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求解医改“江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