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教《我心归去》

2018-12-16刘隽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情故乡文本

刘隽

【摘要】“故乡”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她在我们的精神情感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次再教《我心归去》,我反思过去的教学体验,对文本和学情进行了重新审视。若能对他们构建自我精神家园有一点启示,那么就足以令我这个老师感到欣慰,也鼓舞着我不断审视并推翻曾经的教学,构建更具人文精神和思辨色彩的课堂。这样的努力,当然也能成为我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关键词】《我心归去》;故乡;文本;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心归去》是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中的一篇,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通过与作者进行文本对话,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领悟“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題。我先前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无非是先让学生分析比较一下故乡和法国的区别,找找作者想要归去的原因,再对重点的语句进行分析。这样的一个流水教学过程,看似完整,但是学生却不能深入理解、体悟“思乡”这一文化概念,对课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再加上年少的学生几乎很少离开过家乡,所谓的离开,更多是外出游玩,对“故乡”没有深刻的认识。究竟什么是“故乡”?“故乡”是否就是实实在在的家乡?“故乡”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它在我们的精神情感上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对于这些思辨性的问题,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顺着这些问题去思考梳理自己的阅读体验。所以无法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更别谈学生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体验。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这次再教《我心归去》,我反思过去的教学体验,对文本和学情进行了重新审视。从文本角度看,《我心归去》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标准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文化情感。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未曾有过远离故土,泪眼蒙眬地回望故乡的经历,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很难理解“思乡”这一文化概念。

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需要创设情境,调动已有的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运用抽象的发散思维,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去融入课文,从而达成“体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这一教学目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次再教《我心归去》一文,我将朗诵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作为本篇课文的导入,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听朗诵的过程中,感受乡情萦绕于心头时的忧伤,然后再让学生设想“多年之后,当你身处异地,透过蒙眬的泪眼遥望故乡时,会有怎样的回忆涌上心头呢?”而学生的回答多半是父母朋友的关心,童年愉快的生活,充实的读书生活,等等。学生心中的乡思是充满着甜蜜和满足的,而真正的乡思却是充满愁绪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一疑惑学生走入文本。

在完成常规的比较法国和故乡的不同,寻找归去的原因,点评分析重点语句这些教学环节之后,我还设计了“联系所学知识,比较挖掘”一环节,展示苏轼屡遭贬谪,远离故土,但他却欣然吟咏“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所学知识。将苏轼背井离乡却心安于他乡与韩少功身处异地却心归故园进行比较,联系徐志摩对康桥的无限眷恋、毛泽东的诗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得出“故乡的”深层文化内涵:故乡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心灵栖息地,只要你在那真诚付出过,用情感动过,用心触摸过,那么那儿就能成为你的故乡。只要是心有所归,便可处处为乡。拥有故乡的人是富有、充实而幸福的人。反之,故乡不等于出生地,“故乡”未必是实实在在的故乡或出生地。如果出生地没有打上你生活的烙印,没能留下情感的记忆,也不能成为故乡。这一环节的设计,弥补了学生人生阅历不足,无法真正体味乡情、乡思的缺陷。同时更是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故乡”的定义,唤醒他们曾经的阅读体验,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纵深。

此外,我还设计了“读后感悟,执笔成文”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我的远行”为题,写一篇作文。有位学生写到自己虽然远离家乡来到异乡才两年,但这里充实的学习、生活让他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找到了更高的目标追求,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他觉得每年过年回老家时,现在的这个异乡也让他魂牵梦绕,惦念不已。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还有一位学生写到自己在国防园的短短一周军训生活,虽然短暂,但是自己的全心投入使得他觉得自己就是国防园的一员,那里有他的汗水、欢笑和歌声,那里俨然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家园,所以当他离开之后,他对那里充满思念和牵挂,但是他却回不去了。当我读到这些类似的文章时,我明白,他们对于“故乡”已经有所领悟,并读出了自己对“故乡”的理解,虽然笔法稚嫩,但相信这次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思辨思考会引领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故乡有更深的思考与体会。若能对他们构建自我精神家园有一点启示,那么就足以令我这个老师感到欣慰,也鼓舞着我不断审视并推翻曾经的教学,构建更具人文精神和思辨色彩的课堂。这样的努力,当然也能成为我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学情故乡文本
故乡的牵挂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月之故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