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示录: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生长

2018-12-15江寒秋

齐鲁周刊 2018年39期
关键词:泰坦尼克航运公司泰坦尼克号

江寒秋

关键字:文明

20世纪初的大英帝国,表面上仍处于辉煌的巅峰时刻,实则已嗅到日薄西山的浓烈气息。

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大英帝国接连遭逢两场“国难”:1911年,备受尊崇的探险家斯科特死于南极探险,抵达南极第一人称号也被挪威的阿蒙森夺去。

第二场国难便是1912年4月泰坦尼克的沉没。这艘巨轮由昔日的海洋霸主英国建造,在驶往纽约的处女航中,触冰山而沉没。

蒸汽、电气时代的辉煌、日不落帝国的余晖,通往新世界的路途,1517人葬身海底,从容赴死的人们……这场无尽大洋中的人类悲剧宛如一个象征:在自然与宏大历史面前,咄咄逼人的工业奇迹、庞大帝国,有一种宿命般的脆弱感——总有你所不知的危险隐藏在命运的大洋深处。

1914年,泰坦尼克沉船两周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征服大洋的技术与工具化身屠杀的利器,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宣告终结,一艘巨轮的沉没以神秘的隐喻开启了文明与帝国更替的序幕。

昨日的世界

1879年,维多利亚女王举办了纪念她即位60年的庆典。在庞大的仪仗队凯旋在伦敦的街头那一刻,英国的自信与强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位于北海与大西洋间的一个小小的岛国——英国,竟然征服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疆域及其土地上的民众。英国的财富和力量让诸多列强羡慕嫉妒,英国的贸易及工业实力主导着全球的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伦三岛的社会秩序、经济结构;国家重商主义的推行,让英帝国的产品遍布世界;自牛顿以来建立的经典科学体系征服了世界。

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70年中,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人们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

贵族们依旧保持着他们的体面,资本与技术时代的到来,尚未完全让他们放下尊严。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

下午茶开始盛行,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事实上,围绕着这种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将那段世纪交替的时光称之为黄金时代:“事实上,在这个和平的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普遍的繁荣变得愈来愈明显、愈来愈迅速、愈来愈丰富多彩。”

照亮夜晚街道的,已经不是昏暗的灯光,而是耀眼的电灯。从主要街道到市郊的沿街店铺都散射出迷人的新的光彩。人已能用电话进行远距离的谈话。人乘坐的车辆已不再用马匹拖拉,而是以新的速度在飞驰。人已实现了伊卡洛斯的梦想,能在太空翱翔。

市民也享受到了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改变。舒适方便的设备已从高贵的府邸进入到市民家中;水已经不再需要从水井或者从水渠里去提取;炉灶生火也不再那么费劲,到处讲究卫生,已不再满目肮脏。自从用体育运动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以来,人们都变得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强壮、愈来愈健康。而所有这些奇迹都是科学进步这个天使创造的。

“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来已不可能。”

那是被理想主义所迷惑的一代人,他们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以为人类的技术进步必然会使人类的道德得到同样迅速的提高。

但实际上,时代氛围与社会情绪可意会而难于言表。和整个世界一样,当时的英国,面对20世纪国际风云的险恶,面对时代造成的种种新变迁,内心深处本来就不无惶恐。

风行一时的BBC电视剧《唐顿庄园》以大英帝国经历一战由盛转衰为背景,开场正是泰坦尼克的沉没。船沉了,贵族庄园的继承人死了,改变男女主角原来的命运。新的悲欢离合,个人的、家族的、社会的、国家的,次第展开。

1901年, 维多利亚女王过世,在其葬礼上,这次行进在女王灵车后的庞大的仪仗队似乎不再显示出那股咄咄逼人的帝国自信。因为在欧洲,统一后的日益强大的德国,和在大洋彼岸,工业不断崛起的美国,似乎同时在经济和军事上向英帝国发出挑战。

帝国的更替

1901年的某天,在摩根大通创始人JP摩根的支持下,创始于1845年的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经过重组,成为了美国国际海运公司的子公司。两年后,同样在JP摩根的支持下,白星航运公司董事长伊斯梅成为了国际海运公司的董事长。

在当时,白星航运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英国卡纳德航运公司,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卡纳德航运公司建造了两艘当时速度最快的超级邮轮——首次使用大型蒸汽轮机的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还陆续开启了数条新航线,意欲同白星航运公司一争高下,这给后者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过,在国际海运公司庞大资金的支持下,白星航运公司决定迎头赶上。

1908年的一天晚上,伊斯梅前往哈兰德和沃尔夫公司董事长威廉·皮尔里勋爵位于伦敦贝尔格莱维亚区的大宅中共进晚餐。伊斯梅提议由哈兰德和沃尔夫造船厂承建两艘空前巨大的邮轮,每艘有三座烟囱,皮尔里对这个意见很感兴趣。

在两位董事长达成一致意见后,很快,双方公司便签订了合同,由白星航运公司委托哈兰德和沃尔夫公司建造三艘超级邮轮,在建造过程中,受委托方可以动用“一切必要的資金”,并在完工后收取5%的利润。

1908年7月29日,哈兰德和沃尔夫公司完成了设计规划,并将图纸交付白星航运公司高层过目,两天后,伊斯梅签下协议书,同意哈兰德和沃尔夫公司建造这三艘新船。此时的三艘船尚未命名,仅以数字作为代号:奥林匹克号被命名为“400号”——因为它配备的是哈兰德和沃尔夫公司建造的第400副船壳,泰坦尼克号和不列颠尼克号循着这个规律被命名为“401号”和“402号”。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号完成了最后的装潢工作。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启程驶往纽约,从旧世界到达新世界。

旧时代英国的没落和新时代美国的崛起是历史赋予泰坦尼克的悲剧宿命。这艘船是大英帝国在18、19世纪称霸海洋的象征,然而新的20世纪开始,在通往新大陆美国的途中沉没。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时代终结,英国没有悬念地彻底衰落了,而美国没有悬念地成为世纪的主宰,这是改变世界进程的巨大变革,泰坦尼克号成为了两大帝国权力交接的历史背景。

电影中的女主角露丝作为英国没落贵族的代表,是在美国艺术家兼人生导师杰克的指引下摆脱世俗枷锁、脱胎换骨,历经生死考验,到达人生彼岸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并焕发出新生命。不光露丝,还有与杰克在途中结交的好友,也都共同奔向美国这个新世界。

电影中的诸多细节,也彰显了时代更替的主题。比如,露丝随杰克到三等舱参加跳舞派对,一方面诠释了露丝性格改变,放下贵族身份与普通人一起(依然暗示法国大革命诞生的自由平等博爱意识),一方面指出当时美国吸引全世界的移民大潮,只不过杰克和朋友们不像露丝那么幸运。

从英国称霸海洋到美国称霸世界,这个时代交替是《泰坦尼克号》一个隐秘的主题,正如借杰克在船头大喊“世界之王”,正如神父在大船要沉没前和许多惊恐的乘客做祈祷,“旧的天地已经逝去,从此将去向新的天地”,明白无疑地宣告时代的转变已经来临。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原本期望的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世纪就要以黑暗的拳头对他们予以迎头痛击,让许许多多的人最终沉没在黑暗之中。现在看来那艘“梦幻之船”泰坦尼克号的命运难道不正是那个时代人类命运的写照?

同样是在那一年的6月,泰坦尼克事件四個月后,新生的中华民国审定并出版了首套小学教科书《新国文》,这本教科书共57页,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教科书的第十五、十六课,课题赫然就是《铁达尼邮船遇险记》。

课文采用的是《纽约时报》的报道,有着很明显的林纾风格:“船长督率船员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无有喧哗者......” 文中还写到了最感人的一幕:当时船上电灯亮如白昼,船上的乐工照常演奏着乐曲,只是将出事前欢快的曲调改为庄重的曲调,“曲曰:上帝乎,吾将近汝”;“船中有邮局职员五人,因救护邮件遂以身殉职”。

那一年的大英帝国还是世界的霸主,美国还被视为世界体系的边缘者,中国在结束了千年帝制后,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它们并不知道前方路途如何,但正如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中所写的那样: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生长。

另外两艘巨轮的命运也颇令人唏嘘。泰坦尼克沉没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列颠尼克号承担起了护送伤员的任务。1916年9月4日,不列颠尼克号被德国鱼雷命中,其残骸依旧静静地躺在希腊近海不到130米深的水中。

奥林匹克号的命运要好一些,一战期间,它被改造为战舰服役,并撞沉了一艘德国潜艇,为不列颠尼克号报了仇。

1929年11月,在东航途中,奥林匹克号遇到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在离开纽约两天后的11月18日,船身突然抖动起来。一开始以为是机械故障,但是它的引擎仍在平稳地运转。螺旋桨叶片脱落的可能也被排除了。奥林匹克号的船员突然毛骨悚然地想起来,他们所处的位置正是17年前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

1935年,奥林匹克号被拆毁。随着这艘巨轮的消亡,白星公司也宣布破产。

最好的纪念是向灾难证明我们的文明足够坚强

2006年,泰坦尼克号失事邮轮在美国的最后一名幸存者,也是惟一一名有海难记忆的幸存者莉莲·阿斯普伦德在家中去世,享年99岁。

同样是在那一年,载有近1400人的埃及萨拉姆98号客轮在红海沉没,船长在危难关头不是指挥乘客逃生,而是第一个跳上救生艇逃命。

同样的灾难,不一样的价值观。百年之后的人们,即便拥有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人们的道德秩序并没有进步多少。

泰坦尼克号的失事对人类的盲目骄傲是一个警告。然而,在这一不幸的事件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安慰的东西,看到某种人性和道德的闪光。救生艇容量有限,但救生基本遵从了“女士和儿童优先”的原则而非其他的例如“富人与显贵优先”的原则。结果74%的女性乘客幸存了下来,80%的男性乘客遇难了。

也就是说,在这突发的灾难中,在这最后生死的瞬间,在这艘船上还是保有了某种积淀甚厚的文明秩序、道德秩序,而没有陷入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亦即那种实际上是没有规则、没有秩序的“混乱”。

我们乃至可以说,这些事实说明,近一个世纪前的人们还是保留了相当高的、甚至我们今天也还没有完全恢复至此的个人在公共场合的道德水准。

这种道德是公共的、社会的道德,也是基本的、核心的道德。然而,这并不是说当时欧洲人的道德就是很健全的,它后面还隐伏着危机。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回忆,当时的欧洲人在公共礼仪和社会内部的道德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在民族和国家利益方面却陷入了相互敌对,最后他们实际听任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和国家沙文主义腐蚀和颠覆了这种公共的核心道德。

于是,这些个人文明水准甚高的个人,不久就陷入如绞肉机一般杀死千百万人的二次世界大战。联系这后来的“人为大祸”来看,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只能算是很小的“天灾”了;而它的沉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性的沉没,核心伦理的沉没,常识道德的沉没。

而对灾难、包括对灾难中道德行为的记忆和反省是有助于防止类似的灾难发生的。我们对发生于他人身上的灾难记忆有必要借鉴,并不妨设想同样的灾难发生在我们这里将会怎样;而我们对发生于自身的灾难则更有必要吸取教训,以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文明是脆弱的,技术革新,帝国更替,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文明又是坚强的,在极境的考验下,一瞬间人性的光辉证明了文明的强大之处。

时世变幻而人性永恒,泰坦尼克带来的人性之谜,足以让一代又一代人无穷无尽地追问和自问下去。

“没有月亮,一生从来没有看见过更明亮的星光,它们似乎要跃出天空,像钻石一样光芒璀璨……这样的夜晚,让人为活着而喜悦。”这是头等舱乘客杰克·塞耶在1912年4月14日夜晚,悠闲漫步于泰坦尼克的宽大甲板,留下的记述。

当晚11时40分,泰坦尼克撞上冰山;至15日凌晨2时20分,被海水永恒地吞没。

猜你喜欢

泰坦尼克航运公司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经典桥段(视频)
《泰坦尼克号》(海报)
雪上“泰坦尼克”
《重点跟踪航运公司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修订印发
谁吃掉了泰坦尼克号
The Titanic II Is Making Its Maiden Voyage in 2022 “泰坦尼克2号”将于2022年下水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