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护生物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018-12-15韩菡
【摘要】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新兴学科。有感于近年来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不足,不能满足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基于此,立足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结合课程的内容,提出几点课堂教学法的创新性探索,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 教学方法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2.4;Q-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40-01
1.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1937年埃林顿和哈默斯特罗姆最早提出了“保护生物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环境污染恶化等危机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公众才开始更多的谈论和关注物种生存、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等问题。在1978年,首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的举行推进了专业深入的学术研究,随着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保护生物学科》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1985年Soule把其定义为是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他因子干扰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原理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保护生物学的范畴和基本原理,熟谙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懂得如何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2.1选取最合适的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和时效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保护生物学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一些出版时期较久远的书本和教材显然不太适合现今的课堂需求。笔者通过综合考察和钻研国内外有关保护生物学、保育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著作,结合学生所学的先修课程有关内容和我校实际的教学情況,选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保护生物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该教材理论体系科学合理,内容新颖,紧跟当前研究热点,同时能够反应保护生物学研究进程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2.2充分利用微格和多媒体优势,开展案例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式倾向于照本宣科,而课件则是海量的文字和图表,课堂上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而昏昏欲睡,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办法,就是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保护生物研究中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保护生物的行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全球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严峻形势,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效的方法包括利用微格教室或多媒体设备,多放一些和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图片、声音视频、影视材料等案例分析,可以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具象化成很容易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
2.3 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理论需要转化为实际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和自然保护中去。因此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中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相关的技术手段,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结合我校与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建有实习基地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鸟类群落多样性调查;同时,带领学生到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通过亲身体验科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2.4改进考核办法,强调学习过程
对大学生学习的考核,一般都采用期末考试一次性的量化打分。这种传统的考核容易造成学生期末突击,死记硬背啃书本,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我改进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引入三点式的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样一来,避免了学生突击考试的盲目学习现象,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精髓。
3.结语
在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威胁和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保护生物学作为处理危机的决策学科,掌握其理论体系和内容可以更好的认清形势和应对危机。作为教师而言,通过该课程讲授,让学生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环境保护的观念,以主人翁的精神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20-22.
[2]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韩菡(1987-),女,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