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才培养中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2018-12-15徐萍
徐萍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本文以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数学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实施中的五个措施,以保障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卓越人才 立德树人 高等数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O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01-01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往往是“两张皮”,不能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高等数学教师,如何做好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就是我们现阶段急需认真思考研究的课题。
那么,作为高等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理解“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前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润物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后者是发挥强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育人。
为了更好的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工作,促进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发挥通识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从认识和教学实践上认为,要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相应的成效,应当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认识及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也是第一责任人。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充分运用教研室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就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加强互动交流,让教师能够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
三、探索通识课育人模式
(一)挖掘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果
高等数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例如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极限思想,哲学家庄周所著《庄子·创造了“割圆术”,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里他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正是对极限思想和方法的精彩而深刻的论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没有抽象出极限的概念,但是这一思想的发现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教师在教授这一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克服崇洋媚外的心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在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吸取营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传承祖先文化。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要积极思考和挖掘所承担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和思政元素,避免生搬硬套,并通过言传身教、课程教学规范等途径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以“数学建模”为引领,拓展课程思政渠道
高等数学课程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后续专业培养要求,要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数学建模”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学习和知识应用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要适应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优化数学建模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和指导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学院的育人理念是“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千禧代”的学生很快将进入大学校门,他们成长在舆论多元化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进步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过程。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多元化,个体差异相对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立足学院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针对不同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特点,针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考核和评价标准,保证“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五、完善制度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部门要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使高等数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价。
大学的课程很多,只有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才能更好的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切实做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高德毅, 宗爱东.从思政課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