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课程中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018-12-15王慧张晓清蒋锦芳
王慧 张晓清 蒋锦芳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职业技能,更要能在各个社会领域里参与技术设计和创造。为适应这一要求,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和难度都面临着空前大的挑战。本文在前序课题成果《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教学改革的效果,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建议。课题组以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财务会计》为例,通过数据作出分析,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對策建议,旨在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高职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早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提出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因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职业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各方面来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选取了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这门课是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主要内容是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基本核算理论、具体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技能。该课程在新学期采用前序课题成果所提建议进行教学改革后,课题组在学期末利用数据来分析该课程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的对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
为了得到本文所需的数据,以本校会计专业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用的《财务会计》课程教材内容,针对以下知识点搜集了数据,分别是货币资金和支付结算、应收及预付款项、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共13个知识点。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40份,数据总量为540。
二、变量选择及定义
针对以上知识点,考虑到高职教育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注重实训的教学特点,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以下六种教学方法,这也就是本文所选取的六个变量。
(一)案例导入:即引入真实的企业运营案例来导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知识点,并将其有效运用于案例中。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PPT演示:利用PPT中的图片、声音、动画等,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互动:包括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分组学习:根据课程需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组。比如针对一些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帮助他们整合知识,互相评价,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操演练:全真模拟会计工作中的岗位分工及需求,针对不同岗位如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等的工作过程,提供企业业务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务操作。
(六)课后作业: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相关的重难点进行不同形式作业的布置,以期学生通过作业来巩固所学内容。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实证分析方法是聚类分析,即对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和评价。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中依据数据的个体特征对其分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根据一批样本或变量的诸多数据特征,在没有先验知识的前提下对其按照性质的亲疏程度分类,使得内部相似性较大的聚为一类,而类间则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是离差平方和法( Ward法),即同类离差平方和较小,类间离差平方和较大。利用SPSS19.0输出聚类树状图如图1:
从输出结果来看,不同的教学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实操演练是一类,PPT演示、分组学习、案例导入是一类。归集为第一类的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实操演练等三种方法主要强调学生作为行动主体的重要性,而归集为第二类的PPT演示、分组学习、案例导入等方法则主要偏向于教师的引导。比如对于“货币资金和支付结算”知识点来说,适合采用实操演练这一类方法。出纳岗位的核算任务,遵循出纳岗位的业务核算流程,以此来安排理论知识的架构,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而“投资性房地产”则更适合于案例导入。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经济形势,以房地产企业在销售中的各种情况为案例来导入本节内容。再比如“存货”这个知识点,非常适合于翻转课堂。即教师先行录制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课堂中主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提问、讨论、答疑等,课后辅以案例进行教学效果检验。
四、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有了大幅度提高,也更愿意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而教师则演变成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高职院校教师应时刻紧绷改革之弦,大刀阔斧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教学需求,任课老师必须首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过程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组织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进行学习,体现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教师要转变角色,进行新的功能定位,从“授业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引导学生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加大力度深化校企合作
更大程度探索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职业定能力,以能力设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过程以及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学校派老师与企业指导人员共同完成实训项目,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三)深入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在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深入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辅以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把工作实践过程设置成为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真正融为一体,推动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即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结果,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互联网+”时代对教学的冲击不置可否,所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信息化教学集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别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诸多特点为一体,将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去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