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审计方法在扶贫审计中的应用探究

2018-12-15杨博霞

财会学习 2018年27期
关键词:高科技大数据

杨博霞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为审计部门,扶贫审计是监督扶贫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审计思维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扶贫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本文以作者在扶贫审计中对大数据、穿行测试和高科技等新审计方法的尝试,探究其在扶贫审计中的应用,使扶贫审计更加高效、高质。

关键词:扶贫审计;大数据;穿行测试;高科技

一、扶贫审计的现状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分厘不能乱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审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在扶贫审计中涉及政府部门多、扶贫对象多、扶贫资金多、扶贫项目多、扶贫政策多等情况。如果按照传统审计中查账和走访面谈的方法,存在被审计对象覆盖面窄、针对性差、信息识别困难,缺少对扶贫项目审批、执行、评估的全程监督和对相关政府部门在扶贫工作中内部控制和管理的系统评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对扶贫审计的新要求、新挑战,需加强专业上的学习能力、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政策把控的协调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穿行测试、高科技等方法,快、准、全地筛选出审计疑点,结合针对性实地核查,强化精准审计,提高审计效果。

二、新方法在扶贫审计中的应用

(一)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被扶贫对象真实、完整

扶贫审计涉及的扶贫人口多,扶贫政策多,大数据分析能有助于锁定审计监督范围,和监督扶贫政策的效果。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搜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识别出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数据,再对异常数据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获取审计证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降低以前因为数据核实不全而产生的检查风险。

1.运用大数据识别被扶贫人员不应该纳入而纳入。将建档立卡扶贫人员基本信息与房产(包括网签信息)、车辆、企业工商登记、财政供养人员、社会保险缴纳、公积金缴纳、个人所得税缴纳、死亡人口等数据进行关联比对,筛选出疑点数据。对筛选出来的疑点数据通过公安、民政、房管、财政、社保、公积金中心、工商、地税等部门取证落实,并进行延伸;同时也将上述疑点交由扶贫办全面审核再反馈审计组;将不同部门核实的结果再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出不应纳入对象的人员。只有经过反复审核、比对,才能找出真正不符合的贫困人员,才能避免大面积删除数据造成的恐慌。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当地扶贫对象审核流程,查找薄弱环节,分析不符合资格人员违规纳入的原因,重点揭示是否存在公职人员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玩忽职守、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问题。

2.运用大数据识别被扶贫人员应该纳入实际未纳入。审计组向民政部门获取“五保”和城市特困人员数据,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和“五保”、城市特困人员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出“五保”、城市特困人员数据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名单。对筛选出未纳入扶贫对象的“五保”、城市特困人员通过民政、扶贫办取证核实,分析为何不纳入,是否存在该纳入不纳入、公职人员玩忽职守等违法违纪问题。

3.运用大数据核实被扶贫人员应该调整而未调整。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名单是动态变化的数据,贫困人口因脱贫而退出名单或因病、因学等原因而新进入名单。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对贫困人口“进入—退出”进行核实,通过审计贫困人口进入与退出的数量变化,核实进入与退出的合理性,分析扶贫开发工作“进入—退出”体系的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工作流程。

4.運用大数据核实应该享受而未享受扶贫政策或不该享受而享受扶贫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名单与教育资助学生名单、社保参保名单、农商行小额贷款等名单,筛选出不在贫困人员名单中却享受教育资助的人员和在贫困人员名单中的学龄人员未享受教育资助人员;筛选出在贫困名单中却未参加个人医疗保险的人员;筛选出不在贫困名单却享受农商行扶贫小额贷款贴息的人员。将这些疑点数据交由扶贫办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核实,找出原因,如果是系统原因,则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如果是人为原因,则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利用穿行测试核查扶贫项目合法、真实、有效

穿行测试是指追踪交易或项目,审计人员选取一笔或者几笔了解其如何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采用询问、观察、检查、实地查看等程序,把重要的环节重新执行一遍,识别出其中的风险和内部控制的缺陷。

目前对于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工作主要停留于事后审计,审计人员主要关注扶贫资金使用的结果,缺乏从项目审批、扶贫对象认定开始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运用穿行测试可以发现扶贫各环节的风险点,特别是制度设计层面和部门执行层面的缺陷。

选取部分扶贫项目利用穿行测试找出控制缺陷。首先,检查项目的计划申报、立项、审批程序,有无擅自改变项目计划,不按上级审批的要求执行,检查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调整计划的项目,要查明调整原因,审查其是否合法合规,防止项目审批的随意性,堵塞人情腐败漏洞。其次,检查资金的拨付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执行是否到位,检查有无支付程序不合规、审核不严格,导致资金流失等问题。再次,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实施,建设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因管理不到位,造成严重超概算、进度迟缓、高估冒算、损失浪费、质量不达标等问题;是否存在应招标未招标、围标串标、以权谋私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最后,检查完工项目运营效果情况,揭示因项目规划脱离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决策不科学,或管理不善、后续管护缺失等原因造成运营效益差,无法实现预期帮扶目标,甚至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问题。

对于利用穿行测试方法查出来的项目管理中的内控风险,由点及面,可以对项目流程更加了解,确认所获取的有关流程中的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信息的准确性,评估相关制度设计的有效性,确认相关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识别扶贫项目中可能发生舞弊的环节。

(三)利用高科技识别扶贫项目中的舞弊行为

在扶贫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如果能熟悉并掌握现代科技的发展,并加以创新和运用,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保证了审计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Google Earth便是其中之一。

1.运用Google Earth有效测算实际造林面积及种植苗木数量情况。审计人员深入项目区现场,准确掌握各地块的地形地貌和重要标示物,同时对各地块苗林的行距、间距进行测量,计算出每株苗木的占地面积。利用Google Earth软件中的“面积计量”功能,计算出项目区面积,将此面积数除以每株苗木的占地面积,概算出实际种植数量。将概算数量与项目预算书、财务结算原始凭证进行比对、分析,审查是否有多报植株、套取资金等问题。

2.运用不同时期的卫星图片判断厂房的建设时期。通过GoogleEarth先找到指定厂房建设区域,查看到最近拍摄的卫星图片。在软件中选择“视图——历史图像”,将拍摄时间返回到最早或项目实施前的拍摄时间。对比不同时期的照片,以确定厂房实际建设期间。从而确定是否利用同一厂房挤占挪用和骗取扶贫资金。

3.与无人机航拍等结合核查出工程量的舞弊行为。扶贫项目中的工程量审计,传统的方法需要翻看繁杂的账册、大量的实地踏勘工作。而引入无人机航拍及及Agisoft Photoscan航片处理软件、BigeMAP地图、AutoCAD与GoogleEarth嵌套等高新技术及软件,让现场审计可以跳出利用钢卷尺、水准仪等传统工具,通过航拍及定时卫星图片精准、直观的对涉审项目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使审计工作也可以享受到高科技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精准、便捷的核查出工程中的舞弊行为。

三、結束语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还在于落实。要使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开展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很有必要。精准扶贫审计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政府审计项目,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将可以促进扶贫资金的高效利用,也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扶贫审计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重视,在数据获取,信息核对,现场核查,审计评估等各环节都能得到有效配合。在良好的审计环境下,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重视扶贫审计新审计方法的摸索和研究,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炜.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7 (1).

[2]罗心澍.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审计中的作用探究[J].财政监督,2017 (13).

[3]刘淑炎.主动适应新常态 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审计[J].理财,2017 (3).

[4]刘斌,龚勇.浅谈精准扶贫资金审计的几个问题[J].审计月刊,2016,15 (5).

猜你喜欢

高科技大数据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乾隆皇帝与“高科技”失之交臂
古埃及的“高科技”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