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艺术中“亭”的意象研究
2018-12-15张琰马瑞霞
张琰 马瑞霞
【摘要】在古代传统的建筑中,“亭”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于维护边防安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现代的发展中,“亭”的建筑艺术美学被传承下来,主要用于观赏休憩。在今天的发展中,“亭”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建筑艺术,其中更是蕴含着文学艺术底蕴,富含思想感情以及情感变化,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本文重点对我国文学艺术中“亭”的意象进行了研究,重点体现艺术美学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亭 意象 文学艺术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30-02
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中,“亭”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文化研究内容,尤其是“亭”的意象底蕴。“亭”的意象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艺术沉淀,包含着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族情韵,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变迁的代表。“亭”的意象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亭”的意象中,可以领略艺术文化的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1.从“忘”到“游”的审美空间意象
1.1遣怀山水
在古代建筑中,“亭”也具有观景抒情之意,隐身于群山流水之中,创造幽静、清雅的意境,让人们的思绪放飞于山水之间,达到心旷神怡之感。“亭”的设立一般与自然融为一体,既可以烘托更为美妙的自然之景,也可以作为抒情的载体,在美的意境下,抒发心中之情。相较于周边自然之景,“亭”是比较渺小的,但也就是这种渺小,带给人们更加强烈的情感寄托,纵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在“亭”中,感受自然艺术的魅力,情感得以释放,在纵情山水之时,领略山水自然意境之美。
1.2亭中日月
在中国古代中,人们往往用“亭”与周围环境形成渲染烘托,结合时间、空间变化,既赋予建筑物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亭”的设立具有很高的哲理性思想感悟,将情、景相融,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在景中感悟人生哲理,同时也将人生哲理赋予景中,具有强烈的主客观对比。亭中日月渲染出一种虚无缥缈之感,人们的心境在景的渲染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启发。“亭”中日月也形成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烘托对比,赋予更为强烈的情感表达。
2.千古文章的送别与离愁意象
2.1长亭送别
在古代民间,长亭是远途送别的地点,烘托了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人们最为真切深厚的情感。长亭由于其比较长,将送别时不舍、悲伤的情感更为确切的烘托出来。而且,远别人在亭那头,送别人在亭这头,赋予了一种远别的意境,不经意之间伤心情感纵然而出。如,一首比较著名的歌曲《送别》中,就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通过长亭表达惜别之感,蕴含着更为强烈的思想情感。
2.2灞亭折柳
在古代送别中,往往选择灞亭之地,周围是潺潺流动的灞水,有着去向远方之意。在“亭”中送别,本身就有着离别之意,“折柳”更是把依依惜别之情更为浓厚的表达出来。“柳”的谐音有“留”之意,灞亭折柳也就赋予更为强烈的离别之感,既表达与友人的离别悲伤不舍之情,也表达着离别的无奈与深深的祝福之情。在古代送别中,“亭”蕴含着浓厚的离别深意。在今天的文学艺术中,长亭送别也带给人们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2.3孤亭幽思
长亭有送别之意,孤亭有感怀之情。孤亭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孤亭幽思可以表达对离别之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感怀自身的遭遇,表达思想情感。在古代,一些文人志士仕途上的失意,往往都具有较强的情感压抑,孤亭之景往往最能触动人们的心中之情。因此,孤亭也是情感烘托以及表达的主要意象。
3.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空间
在古代建筑中,“亭”的設立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型以及意象表达都具备很高的美感。“亭”一般用于观赏休憩,身在“亭”中,可以观“亭”边景,感受心中情。“亭”的设立一般包含在环境中,各种自然美景环绕在“亭”周围,使得人们有一种身在景中之感。“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其空间之感更为强烈,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空间,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体现生命的价值。在“亭”中,还会带给人们一种置身世外之情,使得人们的心境脱离现实的束缚,达到充实的情感享受。
4.总结
“亭”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亭”之意象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深蕴。在快时代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情感与审美空间具有很大的缺陷,情感价值得不到体现。通过“亭”的意象研究,给人们以启发,要培养自身的文学艺术之感,提高自身的审美空间以及鉴赏水平,在情感渲染烘托中,体现生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慧敏.论宋词中“功用性亭”意象的抒情内涵及其艺术营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01-104.
[2]孙远用.汤亭亭小说中的中国文化意象[J].校园英语(中旬),2017,(10):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