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木”走向“森林”
——探究分数的意义
2018-12-15
(江西省安远县长沙学校 江西安远 342100)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分数是重要内容,对分数的理解却是很多学生疑惑不解的难点。分数教学应该如何优化,对于分数,其意义应该如何呈现。基于此,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透视“分数”的内涵,扫除学习疑惑
从分数的表现形式上,其既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有数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分数不同于自然数,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分数看作“除法运算”,而是要从分数的概念入手,挖掘其本质内涵。从教学设计上,对分数的意义解读,往往从整体与部分的之间的“份数”入手,将“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为“分数”。事实上,对于分数的内涵是丰富的,至少有四种身份。一是分数可以表示部分占整体的份数。但份数只是概念表示的一种方式,不能过于强调份数的形式化概念。二是商定义。对于分数,其形式可以理解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借助于对分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理解更广泛的数的概念。三是比定义。分数可以是两个整数之间的比;四是公理化定义。即有序的整数对。虽然该解释较为抽象,但这些内涵都说明,对于分数的理解,不能简单的认为“份数”,还要给予学生有效的知识延伸,拓展其内涵,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当然,在解决“分数”学习难题上,主要囿于两方面。一方面,对分数的理解,以“份数”定义为主,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对分数的学习,脱离了自然数的学习经验。如2个苹果中的“2”表示为“量”的属性;而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表现为“率”的属性。
二、直面分数的核心,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三、引入变式练习,来助力学生思维的拓展
四、适度反思,促进分数的多元表征
“分数”的概念,在教材上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分数”内涵的全面把握。通过我们对“分数”的适度延伸,让学生从观察、思考、分析、总结中,来理解“分数”的本质,深化对“分数”的应用。事实上,在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要关注“渔”的呈现,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适度让学,搭建开发的学习课堂。同时,在“分数”的概念讲解中,对于“分数”的表征,也应该多样性。教师不能侧重于“整体”与“部分”的“份数”关系,忽视了学生对“分数”其他内涵的理解。如在教学设计上,除了语言表征外,还可以引入色彩表征、面积表征、集合模型、线段模型,以及数轴模型等方法。总之,对“分数”的意义挖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顺应学生对数学抽象性的理解需求,多层次的展现数学概念,让学生不仅认识“树木”,还要理解“森林”,全面发展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