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生产的设备布局改善*

2018-12-15周炳海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半成品周转班组

钱 骏 周炳海

(同济大学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上海20190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致使对企业多品种、小批量、产品交付期短的要求越来越严峻。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技术改进,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生产效率,柔性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以及以最短的生产周期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步,获得市场竞争力。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做到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巨变的能力[1]。

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是精益化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它是当下最先进、最有效的生产线组合方式之一。这种在一条生产线或一个机器设备单元内,由单元的操作工生产多种品种或零部件的组织方式,真正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需求[2]。

T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空压机核心零件研发与加工的民营企业。近年来随着空压机产品的技术不断升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致使空压机规格由当初的几种,演变为现在几十种。在产品品种越来越多,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仍采用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以T公司转子零件的加工流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元生产理论,流程分析技术等IE理念对该加工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使加工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优化设备布局,调整人员作业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快速交付的目的。

1 转子加工的现状分析

1.1 转子加工流程

根据转子的工艺流程图分析,转子的加工过程主要分为半精车、铣齿形、精车、车中心孔、铣键槽、精磨外圆、磨削转子齿形、去毛刺、动平衡试验以及抽样检验,共计10个步骤。该10个加工步骤分别由车削班组、滚削班组、磨削班组和卧加班组四个班组完成。产品毛坯图及成品图如图1所示。

图1 转子产品加工示意图

通过空压机转子的加工设备布局图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从该布局图可以看出转子的大致加工工艺流程,为了更好的了解转子加工过程,在布局图上标识了工序顺序。采用秒表法对各工序的加工时间进行标准工时测定并汇总,结合加工设备,员工数量,班次等信息,编制加工工序表,如表1所示。

图2 转子加工设备布局图及工艺路径(改善前)

同时对单台设备各工序的在制品数量持续跟踪并进行记录,如表2所示。

表1 转子加工工序表

表2 转子在制品数量设计

1.2 问题分析

对目前加工设备的布局情况,整体生产计划等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有以下浪费:

1)工序间在制品数量

单台设备的平均在制品数量有50余件,整个转子加工过程有在制品数量约2400件,加工周期达到了13000多分钟(三班作业,约9天)。每个工序的单台设备上都有30至60件在制品库存,例如车中心孔工序,达到50多件在制品,等待时间达到2250分钟,相当于1.5天的库存等待。精车,铣键槽,精磨外圆的库存等待时间也达到1天左右,直接导致整个转子加工过程生产周期过长。过多的在制品数量,使得质量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造成批量零件加工问题,最终无法有效控制加工过程以及成本浪费。

2) 过多或过早的加工零件

为了保证设备利用率最高,必须减少产品切换带来的损失,所以加工过程采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不按照订单生产,产生了过早或过多的生产,应考虑适当缩小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数量。

3) 过长的周转距离

为了便于管理,加工设备的布局方式采用设备功能性划分,使得转子零件从第一道工序至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在整个车间内频繁周转。通过计算,一个零件从第一台设备到最后一台设备总的周转距离达到300多米,极大地浪费人力,浪费时间。可以考虑从设备布局改进的角度,减少零件的周转距离。

4) 生产过程不平衡

通过计算整个加工过程的平衡率为 76.8%。每台设备的加工时间不同,并且上下游之间联系较少,通过大量半成品库存的等待,加工过程的不平衡,造成加工设备孤岛效应,产生员工怠工,散漫等现象,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6]。

5) 人员利用率低

除了需要人员全程操作的车中心孔,去毛刺/动平衡试验工位以外,其余设备人员的作业时间仅占总作业时间的20%左右,换而言之,除作业人员抓夹零件之外,基本处于等待状态。例如精车工位,装卸零件时间5分钟,设备加工时间25分钟,人员等待达20分钟,利用率仅占20%。

造成上述浪费的主要原因有:

1) 采用按照设备功能性布局

工厂自1980年成立,从最初的寥寥几台设备到现在90多台设备,在设备增加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按照设备功能性排布,形成了现有的磨削班组、滚削班组、车削班组以及卧加班组。而转子加工所需的设备恰恰分布在车削班组,滚削班组,磨削班组和卧加班组4个班组。使得零件加工过程在这个四个班组之间来回周转,造成了周转距离过长。

2) 以设备利用率为第一优先

对于公司来说,车间内每台设备都是花很多资金买来的,在正常情况下,需要设备尽可能地达到100%的运转。在这种模式下,宁可物料等机器,订单等机器,也不可出现机器等待的情况,导致每台设备单个规格零件需要大批量加工,并且需要有充足的半成品,以实现设备不间断的加工,这也直接导致了零件的过早或过多加工,半成品数量积压和零件的生产周期过长的现象。

3) 转子周转框设计为30件/框

由于车间内使用的周转箱采用的是30件/框,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周转次数,周转人员都要等框子装满了再进行周转。因此造成上下工序之间等待零件的时间过长,同时也使过程中半成品积压,整个加工过程没有办法流畅起来。

4) 缺少多能工以及传统的单人单台操作模式

由于加工车间中每台设备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并且车间内多能工非常少,多能工培养制度不完善,为了防止出现人为的操作失误,导致设备停机或损坏,安排单人单台操作,导致人员闲置时间较多。

5) 上下工序信息传递不及时

工序与工序之间通过纸质的卡片进行传递,当本工序完工一框零件后,将卡片放置在周转箱上,流转至下一工序。各工序间设置了大量的半成品库存,使得看起来信息传递并无太大问题,但是大量的半成品库存是由于工序间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形成单个工序“孤岛”效应所致,并且大量的半成品库存掩盖了此种问题。

2 设计生产单元改善现状

通过上述分析之后,结合单元生产模式的知识,设计实现减少半成品数量,提高员工利用率,加快零件周转效率,缩短加工周期的改进方案:

1) 构建转子生产单元

结合转子的加工工序,每道工序相对应的设备与上下道工序相对应的设备相连接,形成转子加工设备流水线。根据现有转子工序的加工时间,合理安排设备数量。由于每个工序之间的时间无法达到完全相等的情况,所以构建的生产单元为了尽可能的实现加工平衡,不造成断料或停产的现象,将转子加工生产单元分为两部分,单元1包括半精车(数控车床1台),铣齿(数控铣床2台),精车(数控车床2台)工序;单元2包括车中心孔(普车2台),铣键槽(立式加工中心1台),精磨外圆(数控外圆磨床2台),磨削转子齿形(KAPP磨床1台)工序。单元1的节拍时间为17.5分钟/件,单元2的节拍时间为25分钟/件,单元1与单元2的节拍比为7:10,接近于3:4,根据实际的设备数量,构建4个单元1,以及3个单元2,组成转子生产单元。

2) 1人操作多台设备

现有的单人单台操作,人员利用率低,并且人员等待时间多。通过前期数据的分析,利用人机作业分析图[4]的方法,对转子生产单元中人员的作业方式进行调整,除了非全自动加工设备,在员工技能范围内,步行距离最小的前提下,其他设备采用1人操作多台设备的方式,具体安排如下:半精车工序仍为1人1台设备,铣齿形和精车工序分别为1人操作2台设备,车中心孔为1人操作1台设备,铣键槽/磨削转子齿形合并为1人操作2台设备,精磨外圆采用1人操作2台设备。

3) 皮带式周转

在单元1和单元2内部,采用皮带式传送,每个工序完工一件就放置在皮带机上,通过皮带机传送到下一个工序。考虑到工序间并不是完全平衡的节拍,在每台设备上设置2件在制品库存作为缓冲。

4) 拉动式生产,单元间设置半成品超市

结合信息化系统,在单元的每个节点出设置电子看板,同时在单元1和单元2之间设置一个小型缓冲超市,该超市设定为30件(以5件/框为一个单位)。当零件库存减少时,向单元2下达生产信号,再由单元 2向超市下达需求信号,AGV小车将 1框5根转子传递到单元2第一台设备,同时将生产信号下达至单元1的电子看板上,即单元1需要再生产5根转子以满足超市中缺少的数量。单元1最后一道工序每完成1框5根转子,呼叫AGV小车将周转框输送到超市暂放区。

5) 车间管理模式的改进

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以设备功能性为基础划分,每个班组仅考虑自身加工部分完成情况,形成各自为营的状态,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在制品积压,加工不流畅,工段长消极工作的现象。现按照产品的生产单元规划管理范围,即以完成的一个产品流程为管理内容,类似于流水线,能够充分发挥工段长的积极性,最终提升加工效率。

6) 制定多能工制度

通过制定多能工制度,定期开展多能工培训及储备工作,能够保障人员流失不影响生产,并且为1人多台设备加工做好充足的准备。

根据上述设计的改善方案进行调整,调整后从多角度进行评估方案。

首先利用人机作业图,分析现有人员作业效率,如表3所示。

按照新的加工设备布局方案,绘制出调整后的设备布局图,如图3所示。

表3 人机作业图(改善后)

图3 转子生产单元布局图(改善后)

3 改善效果评价

通过改善,原加工设备需要的人员数量为117人,减少到改进后的75人,生产平衡率从76.8%提高到89.05%,零件加工需要周转的距离由490米降低到60米,人员利用率由21.55%提高到35.05%,在制品数量由2400件降低到108件,零件加工周期由9天降低到9小时,最终列出如下转子加工改善前后的对比表,如表4所示。

从表4中我们发现,通过改善,零件的在制品数量,加工周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个加工过程基本实现了单件流,实现了加工更加流程,快速交付的目的。

表4 转子加工改善前和改善后的比较

4 结语

通过对机加工车间设备布局的改善,我们可以发现单元生产模式在机加工车间的布局优化,加工流程改善,提升零件加工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本文使用的改善方法实用,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的前提下,可以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控制半成品数量,最终达到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的目的。

猜你喜欢

半成品周转班组
班组“5米经理”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强班组建设 促企业发展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二)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一)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周转性材料租赁参考价格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半成品饭菜成新宠
基于SolidWorks周转轮系装配与运动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