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过去与未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关村精神宣讲活动
2018-12-15宣讲嘉宾王小兰
宣讲嘉宾 王小兰
整 理 本刊记者 张越
作为中关村的第一代企业家,王小兰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一路上,她看到了什么,又将预见什么?在中关村精神宣讲活动中,她做了精彩的总结。
时代集团公司是1984年我和彭伟民董事长共同下海创办的。在中关村现在几万家企业当中,1984年创办的企业到现在还活着的只有三家,一家是联想、一家是四通、一家就是时代。我们笑称自己是“剩者为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科技人员下海为什么发生在中关村?
很多人都说中关村有优势,人力资源丰富,那么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智力密集等等。但全国像这样的地方有的是,不仅是中关村。为什么最初大家能够看到科技人员成群成群、成批下海,是发生在北京、发生在中关村?
我自己认为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
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勇于冲破大院大所的束缚,把那些在大院大所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拿来进行商品化、产业化。
我是1984年下海的,算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当中年龄偏小的人。那时候我们给这个社会、给这个区域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四自”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这些人在原来的单位都非常优秀,他们扔掉了“铁饭碗”,捧上了“泥饭碗”,走上了“四自”的道路,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退路,这样一种精神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吸引了相当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中关村的创业队伍中。
第二,敢为天下担的政府。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在体制机制、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都不完善的时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很多政府领导敢于出来为我们承担责任,或者用他们的智慧帮助我们去渡过难关。没有他们对我们的爱护、支持、引导、鼓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关村。
第三,当时的技术大背景。
当时信息产业进入到了中国,一批科技人员从大院大所走出来,通过用电子一条街,把它商品化、产业化。
什么叫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可以说,中关村的企业家是用创业的方式实现了创新,实现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发展。
二、为什么中关村始终风景独好?
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区域像中关村这样,连续十多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2014年的宏观调控,中关村始终风景独好。我分析大概有四个原因:
第一,创新驱动。
我们有不断可以拿来进行商品化、产业化的技术。在这个领域上走栽了,接着创业。
由于我们都是靠创新驱动,所以中关村的企业社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非常高。中关村几乎没有二代接班。因为我们干的创新发展的事,永远需要职业经理人,需要新的人才。
因为是创新驱动,中关村的政商关系比较简单,在中关村,企业家跟领导都是一个战壕的,大家都是共同去推动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这种亲清的政商关系跟我们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活动现场,观众认真听王小兰精彩的分享
第二,中关村的发展直到今天是两个金融体系支撑的。
一个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一个是美国纳斯达克。这两个金融体系,始终是按照生产力本身发展的需求来解决资金问题。
第三,中关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小政府、大社会。
“小政府”就是中关村管委会,没什么权力,没什么钱,无非就是跟我们一样协调政策、先行先试,协调市里各个机构一些政策的关系等等,给我们社会组织“大社会”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将来可能是我们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自律和自治的作用。
第四,企业家精神。
像我们这样的比较老的中关村人,大体上都是四个角色于一身: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导师、社会组织工作者。
首先我们都是企业家,这是我们的主业,直到现在我还是早九晚五地按时上班,天天以时代公司业务为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个角色,我本人也是投资人,参与了大河创投、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并购母基金,我也是GP(普通合伙人),也是LP(有限合伙人)。
第三个角色,我也是创业者导师,免费为创业者服务。
第四个角色,社会工作者。
中关村的社会组织大体上是形成一个“品”字形的架构,上面这个“口”是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简称“中顾委”)。中顾委主任委员是柳传志,我是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关村企业家,像李彦宏、雷军、王文京等,包括一些投资人,如李开复、邓峰、张颖等,还有经济学家,像周其仁、杨斌等都是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成员。我们是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公室”聘任的。
“品”字形下面两个“口”,一个“口”是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我是会长。联合会下面有130多家协会,覆盖大概2万多家企业,今年1-10月份组织活动1700多场,非常活跃。另一个“口”是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会,理事长是启迪创始人之一梅萌。
中关村这样一个社会组织网络可以说全国其他园区几乎没有。
三、未来的中关村
现在,中国的经济,甚至包括全球的经济,都处在一个新技术变革的前夜。过去,中关村的企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每一个技术发展大的变革过程当中,都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如果把互联网分成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主要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半场涌现出了很多大的企业,如百度、美团、饿了么等等,商业模式主要是“互联网+”。
下半场是什么呢?有的叫“+互联网”,有的叫“工业互联网”,有的叫“产业互联网”,无论如何定义,下半场已经不是靠商业模式创新来解决了,而是非常集中地体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领域,它们会非常深刻地影响到生产、制造等若干个领域。如果说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是2C的,解决的是个人的消费痛点的话,那么今天产业互联网的创新是解决整体行业的痛点,甚至可能是整个加工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的痛点。
有一次开“十三五”规划讨论会,通知我参加,那天我要出差,我说我想先发言,他们说没问题,今天按姓氏笔划发言,我想肯定我第一个。结果我去了以后,说对不起,你前面还有一个。我想了半天是谁在我前面?他们说是“小度”。我问“小度”是谁?原来是李彦宏派的机器人。
未来的中关村,在一种新的背景下,我相信我们能够勇立潮头,拥抱新经济。而且我们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入一些社会因素,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解决人类的痛点问题上,平衡资本和社会的关系,平衡技术和资本和社会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