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进校园”架起文学之桥
2018-12-26曾金胜王威北京
文 曾金胜、王威(北京)
“作家进校园”撒播文学种子,催生同学们的创作萌芽,激发莘莘学子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四季轮回”寒意渐生时,文学是温暖的归宿。2018年10月28日,海淀作家协会、《青年文学》杂志社联袂主办的“作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海淀作协秘书长王威,海淀作协副秘书长曾金胜,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合会组建者童锡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李浩,《青年文学》主编、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兼职教授张菁,资深媒体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海淀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海滨等出席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团体联合会的代表同学百余人参加活动。
海淀作协秘书长王威在致辞中指出,“作家进校园”活动旨在为广大热爱文学的同学实现文学梦搭建平台,以文学为纽带,连接校园,撒播文学种子,催生同学们的创作萌芽,激发莘莘学子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李浩深情回忆了自身走上文学道路的心路历程,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和我自己、另一个人、另一些人进而是和世界进行对话的方式。”一句“如果有来生,还要继续从事文学”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同学们。张菁就“文学如何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做了深刻阐述,娓娓道来:文学的深层意义,不仅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怎么样,而是这个世界可能怎么样。她以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说,当小女孩把最后一把火柴擦着时,她渴望的是“爱与温暖”。在创作时,我们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努力做新鲜的提供。在现代化的进程里,世界越来越开阔、多元和复杂,但人类对终极关怀的求索不曾改变。人类在困境的突围中,表现出的爱与自由,坚韧、宽容与理解,让我们有理由持续地去发问和追寻,相信和探索。期待同学们能写出“开放、动态,关注自身和未来”的文学作品。资深媒体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海淀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海滨在主旨发言重点讲述了他对于“故事中的反讽”的体会;到底什么是反讽?反讽不是我们日常说话当中的讽刺,而是指一种非常曲折的意义表达模式。小说《情书》中情节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意义的反讽模式:一个人想干什么,他有他的愿望动机,但他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向行进,最终却是事与愿违,而当他改变行程,向相反的方向行进时,他却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初衷。反讽代表了一种情节和意义的运转模式,代表了一种通向更深刻含义的路线,体现了作家观察和思考生活的深度,也折射出一种现代人对生活意义的领悟和启示。这种写作手法暗示了生活的智慧,表现了人的顿悟,表现了人精神的升华。
古往今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感怀的季节。不仅有叶绍翁《夜书所见》所云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也有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所述说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更有中唐刘禹锡的《秋词》所写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无论季节如何变幻,文学都带给人类心灵的慰藉。在活动中,作家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热爱文学的莘莘学子进行了热烈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汇,为同学们点亮文学世界的梦想星空。当活动落下帷幕时,文学的种子已在同学们的心田里悄悄种下,只待有朝一日绽放绚丽多姿的华彩。
活动通过组织作家走进校园,与热爱文学的青年学子亲密接触,架构文学之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用母语提炼中华文化的精髓、汲取能量,帮助有文学梦的同学圆梦。
近年来,“作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授牌的十余所高校分站基地陆续开展,广受高校学子欢迎。本次“作家进校园”活动,走进有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治学修身,兼济天下”育人理念的北京师范大学,站在文学的高度和思想深度,弘扬人文精神,探讨文化在喧嚣浮躁的俗世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也给同学们带去了关于文学创作的深层思考,为同学们打开文学创作、追逐梦想星空、文学“薪火相传”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