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2018中关村论坛纪实
2018-12-15翟立新,张志宏,马文良
论坛缘起:
11月2日,2018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以“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共同分享全球科技创新的经验及展望,共同探讨创新重塑经济结构、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这里科教创新资源富集,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代表的众多高校院所;这里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风险投资高度活跃,科技创业蓬勃发展,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9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万家。这里不断涌现重大创新成果,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列,以联想、百度、小米、京东、紫光、京东方、寒武纪、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快速发展,中关村正一步步从“中国硅谷”成长为“世界的中关村”。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定位为科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国际性论坛,旨在通过密切关注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领域、创新创业领域热点,引导国际高端要素,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持,为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撑。
本次论坛包括一个主论坛、一个闭幕论坛和五个平行分论坛。闭幕论坛主题是“中国科技园区三十年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平行分论坛分别是2018盛景全球创新大奖暨产业互联网创新论坛、创新企业家论坛:人工智能与创新生活—中关村企业家与世界企业家对话、全球化创新与人才战略、知识产权论坛:创新合作&知识产权运营、新供给论坛: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与会专家学者在各论坛各主题下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参加论坛的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广受外界关注的“中关村指数2018”也在论坛现场发布,该指数被誉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关村指数”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由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共同研究编制,为更好地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创新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今年对中关村指数进行了改版,形成了新版中关村指数。此外,论坛还举行了北京卫视《中关村——变革的力量》开播启动仪式。
主论坛: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一座中关村,一部改革史
殷勇
(北京市副市长)
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时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中关村这片热土上,以陈春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计划体制的束缚,下海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集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拉开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今年是中关村园区成立30周年。30年前国务院批复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园区正式设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关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引领中国科技从本土逐渐走向世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五周年。五年前,习总书记视察中关村时强调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中关村示范园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这里科教创新资源丰富,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代表的众多高等院校。这里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风险投资高度活跃,科技创业蓬勃发展,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9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超过2.2万家,这里不断涌现重大的创新成果: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前列。以联想、百度、小米、京东、紫光、新东方、寒武纪、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快速发展,中关村正一步步从“中国的硅谷”成长为世界的中关村。
科学无国境,创新为止境
张志宏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
30年来,中关村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列,已经成为中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成为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成为全球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之一。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找到新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持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多方融通,协同发展的创业创新新格局,开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一是要以扩大改革开放开辟发展新空间。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积极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坚持开门搞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发挥中关村国际化的独特优势,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汇集世界级创新成果、创新团队、创新资本,为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树立新标杆。
二是要以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发展后劲。夯实中关村科研和产业基础,加强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研究,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需要为牵引,强化关心核心技术突破,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领域,增强创新自信,力争在全球科技竞争赛场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法国街头“种”下电子树,可提供WiFi为手机充电
三是构建创新生态,激发发展活力。加强产业跨界融合,提升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推动产业不断迈向价值链更高位置,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在协同中打破各种壁垒,拆除各种藩篱,提高创新孵化载体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含量。
我的发现和创新之路
斯特凡·黑尔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对于人类的作用是巨大的。我记得还在学校的时候学到的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当时我们都用显微镜去观测。在17世纪以后,我们才发现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测细胞内的机制,这种简单的显微镜它的显像率非常低,如果想看病毒需要微显微镜。在20世纪中期,微型显微镜的出现进一步带来了很多的发现,比如说我们讲小分子、细菌,都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的显微镜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当年电脑芯片都是IBM的芯片,通过这种芯片观察微小的结构,当时我很沮丧,因为学物理的初衷不是做这个事情。当时觉得19世纪的物理学跟现在的光学显微镜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发现一个显微镜的问题,需要我去改善,所以我希望打破这个衍射的边界。
我当时主要是用显微镜来为西门子、IBM测量芯片,我在想应该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比方说通过我发明的产品来帮助测量计算机芯片。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实现的,他们觉得我不可能通过这个课题找到一个工作。后来我在芬兰得到了一个工作,而且还给了我一些研究的经费,试一下这个疯狂的课题。我接受了这个工作,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此,作为科研领域来说,我觉得这个显微镜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们通过向大家推广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德国、瑞典、美国都有我们的业务,现在已经把业务开拓到中国来了。
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让中国创新走向全球
雷军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小米科技公司董事长)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中关村工作了30年。中关村是中国最能与硅谷相提并论的创新创业高地,对产业变革带来重要影响。为什么中关村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创新科技企业?首先是人才。中关村聚集了全国最密集的高校、顶尖人才、一大批研究所。北京市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人才越是聚集,企业做的越好。企业做的越好,也就吸引更多人才。像一个漩涡一样,中关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才成为中关村形成源源不断创新的基石。
第二个原因,是资本的力量。中关村拥有全中国乃至全球最好的投资氛围。20年前在中国创业非常艰难,创业者拿到投资很不容易。现在,中关村聚集了全国最密集的投资机构,成为全球创业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创业企业从拿到第一笔钱到IPO,都不用走出中关村。
第三,代代相传的中关村精神。创立小米时,我们选择了一个最难的行业,手机。这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对初创企业意味着地狱级挑战,国际上有苹果、三星,每一个都是遥不可及的巨头。小米凭无知者无畏和坚持不断的创新,用了不到3年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第一。今年我们出货量突破一亿台,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公司。
小米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由衷感谢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国际化为中关村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北京正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企业,小米也要扎根北京,走向世界,利用中关村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和一带一路市场的广阔空间,找对门路,稳打稳扎。
航拍张江高科技园区
未来50年:全球合作促进创新发展
彼得·邦菲爵士
(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获得者、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董事长、英国拉夫堡大学委员会主席、前英国电信首席执行官)
在我一生当中,我觉得一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在当时的一些企业的领袖,通常会错过了技术革命的下一波呢?我觉得人们会高估了短期的自己能力和长期的挑战。在多数经验下,监管者走在了后头,科技已经进步了,监管才跟上,如果是开明的监管者是否能促进创新呢?还是要看创新,要有鼓励创新的文化,要知道光靠计算和推理是无法预测未来的,因为创新是颠覆性的,要勇于冒险,颠覆现在的东西。
人工智能包罗万象,有物联网、大数据、完美的语音识别、量子计算、新材料,英国在AI和大数据方面领先,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数据级之一,有这么多以数据为驱动的企业,可以想象我们合作的空间多么巨大。
我们必须推动全行业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我们把人工智能跟机器、汽车连接起来,中国英国和其他的国家一起联合起来,就让我们取得下一个大的跃进的爆炸性的时代,任何都是可能的。
最后我们必须保护创新,确保创新的成果惠及所有的人。科技是无国界的,应该造福所有的人,有一些制度是不可少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遵守当地习俗,科学和技术应该看成善良的力量,而不是恐惧的东西。
一流人才与创新发展
施一公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清华大学在11年前,我刚刚回来主持人才引进的时候,我们和国外的一流大学差距非常大,如果需要引进一位年轻的、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才,我们很难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甚至和美国普通的州立大学竞争,我们明显处于劣势,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过去10年的变化天翻地覆。
其实对清华而言,就是按照国际化的规律从个人待遇、科研条件、学术环境多方面为青年人提供国际化、有竞争力的条件,然后通过制度的改革,让他们能够发挥作用。在10年间,清华的生命科学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在2009年之前,25年的历史上一共只有一篇科学或自然的文章,如果加上细胞有两篇。但在2009年以后有80多篇科学、自然和细胞,一系列重大的科技科学新的发现,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在结构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等一系列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业,个别领域引领世界。
伦敦红狮雕塑吼一嗓子就把单词变诗歌
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几百年前,你看世界科技革命,无论是纺织业的出现、铁路的出现、汽车的出现,都是因为基础研究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前做出了铺垫之后才可能,而每次科技突破之后会经过几十年的孕育期,进入产业发展期。我们刚刚进入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时代。
其实很简单,尖端的科学技术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如果没有尖端科学研究、没有重大核心技术的创新,我们是不可能持续的创新经济发展。其实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也很重要,但它的周期很短。如果仅靠商业模式的创新,当然这个在中国非常盛行,我觉得将来是会有问题的。
全球科技创新与合作
比尔·鲁赫
(通用电气全球资深副总裁、通用数据总裁)
工业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企业本身的运作和管理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的工业就意味着如果你不能跟上这股潮流,可能就会成为大恐龙。新的工业更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产品,然后整个系统必然是自动化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新工业意味着机器告诉我们人类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让人们能够更好的组织工作,机器懂得学习,人工智能到来,甚至他们层次预测,预测工艺、预测过程,而且新工业过程当中,技术是一种开放的、民主化的技术。
一是新工业要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产品为导向,知识产权更多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数据,以及如何充分的利用专业知识和数据。在新工业当中,我们要始终不渝的挖掘新的人才。
第二是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不是谁先把这个软件的代码写出来,谁都能买来进行机器学习,在新工业当中的界限不是谁能把这个软件开发出来,而是谁能把机器开发的数据充分的利用、充分的挖掘有用的情报,而且要有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我们接下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变,我们要帮助客户取得成功,而不是把产品卖给客户。人才是工业企业制胜的秘诀,创新很重要、人才很重要,文化也很重要。那些能够拥抱创新、拥抱变革的工业企业就能够在十年之后成为赢家。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
陈刚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Pappalardo微纳工程实验室主任、S3TEC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我们讲讲MIT,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职工、教授队伍只有一千人,我们的学生一万名,但是你可以看到教授的队伍里面,我们的美国工程院士、科学院士、医学院士的数量非常多,而且跟MIT有关的,拿诺贝尔奖的学生和教授有75位,二战以后有一半的诺贝尔奖是IMT有关,这些数据是我们技术研究人才的雄厚实力。
同时,MIT的学生、校友创造的公司,现在很活跃的有3万多家,这3万多家公司的年产值在20000多亿美金,如果按国家来排,这些公司应该排到世界前列,因此他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MIT也有我们的产业联盟,实际上中关村发展集团也是MIT产业联盟的一个成员,因为这个产业联盟包罗了世界500强的很多公司。
我们的知识产权、发明创造,MIT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把这个带向社会的环境。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比较切实的例子,这就是以前我自己的学生,他当时跟我做一个水处理的技术,像海水淡化,他做学生的时候就发起全球创业论坛,通过这个论坛积累了不少经验。当他毕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投资人追着他投资。现在他们创业六年以来,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他们半年就跟工业界签了合同,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乌克兰开发商MacPaw办公室变身“苹果博物馆”
大学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培养中的角色
佩雷兹·拉维
(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
以色列是一个创业的国度,大学要想成为创新创业的动力,需要有顶级的研究人员,刚才讲到MIT麻省理工学院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人员和很多聪明的学生,这些不够,还需要其他要素,大学要有使命,要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教育的独特要素,我希望今天能够把这三个要素都提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使命。在以色列科技大学,对于以色列的人来说,教育是解决问题之道。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工程技术,所以这个决定是在巴勒斯坦提出的,是在1924年成立的,就是以色列的大学。
我们创建了这样的一种创新和创业的生态系统,实用性的研究和技术性研究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人们有的时候做实用研究,有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激励,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实用研究,都是很多重要的,我们两个方面都要做。
我们看到突破性的创意,并不是天才自己孤立的坐在一个地方,创意是很多想法集合在一起,发现内在的联系,并且对熟悉的事物看到新的方向,所以我们需要在文化不同的人员和专业之间进行对话,这就是创新的秘密。创新是大脑的汇集,学生、老师、产业界和文化的汇集,大家在坐在一起,然后把自己的想法都拿到桌面上来,然后再做一个突破。
踏踏实实地研究人工智能
郭毅可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我们讲到人工智能,实际上有三个重要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们的感知世界,第二部分是我们的认知,这里面牵扯到推理和理解,最后要根据这些认知对环境做出改变。
现在我们来看人工智能,虽然它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非常客观地看到,它基本的方法、基本的思路还是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那么现在的人工智能,用我的观点来说是这着重于外延的人工智能,着重于模拟的外在功能。有一句话讲,我们现在深度学习在足够的样本上用梯度下降的方法做出一个足够大的参数模型。
人工智能发展的很快,但我们认识的道路很曲折,实际上我们仅在一些专用领域、专用功能上体现智能,离真正的水平相差很远,所以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不要把现在的技术穷尽以后再做新的技术。人工智能是个交叉学科,我们必须坚持多学科的交叉,我们不要忽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最后,我用图灵一句话结束报告,我们不能看的太远,但我们却能看到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有许多事要去做,就是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把很多的关键问题研究好,不要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完成了它研究的征程,这才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还要做,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创新。
闭幕论坛:中国科技园区三十年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
中关村是中国创新发展的旗帜
夏鸣九
(科技部党组成员)
30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发展的有生力量。
一是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高新区把创新和创业相结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集聚了全国一半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极大的提升了创新发展在全国的战略位势和中国创新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是引领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生成能力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新业态在国家高新区不断涌现。
三是引领了制度变革和创新文化。高新区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轮驱动,把制度创新放在与技术创新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筑就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和奋斗精神。
四是引领了中国城市化进程。高新区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重视软环境打造,努力践行绿色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理念,经历了从科技价值到经济价值再到社会价值的转变,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关村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科技园区一张亮丽的名片,是全球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技园区之一。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30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实践之一,发挥了标志性示范作用。
中关村30年创新发展之路
闫傲霜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作为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走过30年的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长期在北京科技领域工作的,并且与中关村发展密切关联的亲历者之一,回顾中关村发展历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径。多年来,中关村敢为人先,始终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探索方向,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在取得试点经验基础上推向全国,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着力构成竞争性的优势。创新是中关村的灵魂,中关村自觉践行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积极把握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聚集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形成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新型产业集群。
坚持广聚天下英才,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各类优秀人才是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创新氛围,形成了以求真务实、百折不挠为主要的特征的中关村创业创新文化,形成中关村创新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坚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创新创业生态是中关村最大的吸引力。通过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方向、资本投向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创新治理格局。
中关村的历史轨迹与未来愿景
翟立新
(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中关村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发源地,近年来,中关村着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建设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的实验,已经有20多项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中关村始终发挥着科技体制改革破冰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中关村是新兴技术的策源地。中关村先后诞生了汉字激光照牌、通用CPU、柔性显示、抗癌新药等一批领先成果和变革性技术,无论是在PC机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关村一直引领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潮流,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关村是创新型企业的摇篮。中关村先后诞生了联想、方正、紫光、百度等世界知名企业,近年来京东、小米、今日头条、地平线等一批新生代企业也在快速崛起,目前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2万多家,上市公司333家。
中关村是创新创业的活跃区。中关村发挥人才、技术、资本三驾马车要素集聚的优势,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投机构、创业孵化机构深度融合,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中关村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目前,中关村地区留学人才超过4万人,外籍专家超过1万人,在中关村符合条件的外籍专家只需要50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在华永久居留权,其工作团队成员也可以获得一次签证多次往返的支持。
中关村创业大街加速构建“双创”升级版
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许强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和谐依托,对于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抢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二是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代表着这个国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国转变的增长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
如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一是深化认识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解决好科学研究到底应该鼓励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还是应该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二是要落实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解决好基础研究短板突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建设好三城一区主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打造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和升级版。四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创新人才活力不足,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确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五是推动共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北京正在成为高速成长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7月CAB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报告,北京被评为高速成长的科技中心,昨天我看中关村指数,还有前天发布的中国创新城市,北京、深圳、上海是前三名,中关村指数也表明了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领跑全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
世界各地的科技园区国际化因素的重要性
路易斯·米格尔·桑斯·伊莱斯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总干事)
科技产业园有不同的目标,有不同层级的职责之所在,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定位就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必要的纽带。我们往往看到这些科技园区的任务就是为了创造就业,从协会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的职责就是为高端人员创造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就是要促进科技研发的多元化,对特定的激进体他可能只关注少数的经济部门,这个情况下要使经济多元化,这个方面科技园区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谈到国际化,我们要从几个维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有两个重点加以区分,第一个就是谈到这些科技产业园区在国际化的发展是为了自己的声誉发展,就是加强自己在国际的可视化,让同行学习他们,让他们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化的进程必须铭记,我们国际化必须以服务企业为主,否则还搞企业干什么呢?因此这两个工作重点一定要牢记于心,不管制定什么样的国际化战略都要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希望大家了解到园区发展的新维度,就是国际化,因为越来越多的园区越来越国际化,这个和我们此前所提到的那些特点并不矛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一个旗帜,要把北京变成一个科技创新城市,必须要国际化才能取得成功,我希望这样的论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园区的国际化。
“四次创业”:中关村科学城的新使命
戴彬彬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
四次创业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必须应对的挑战,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来经济跨越式发展,面对全新的赛道,所有的赛道选手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四次创业就是要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全球创新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展现海淀特点的发展之路。
四次创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海淀区高质量发展无论是数量级还是含金量都有很大的差距。未来海淀经济总量将迈向1万亿,进而占全国总量的1%,都需要通过四次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完成经济数量级的跃升。
四次创业是面向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争夺,是创新引领性的创业。四次创业要求我们更多能够在无人区寻求创新突破,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万物互联、精准医疗、跨界融合创新的新赛道,找准符合海淀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的竞争制高点,掌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话语权,是海淀四次创业必要完成的时代答卷,需要我们练就精准研判创新趋势的火眼金睛、合理取舍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智慧和胆识。
立足两新两高,深化四次创业的举措。四次创业是理念更新,更是实践命题,海淀将聚焦构建新型城市形态,培育战略必争的新产业,组织多主体协同融通创新的新网络,提升地方政府推动城市转型的新能力,细化四次创业的工作举措。
全球治理与有效监管——推动“一带一路”创新
芭芭拉·贾琦
(帝国司令勋章获得者、英国商务大使)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老百姓受过良好的教育,政府总是放眼长远,建立起了新的金融机构。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常迅速,公司治理正在不断改进,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都要向中国人学习,中国人在做自己最擅长的学习,中国人是非常擅长学习的,非常快的学习公司治理机制的标准,每天都在提升,新的商学院建立起来,对董事进行培训。
1979年我就爬了长城,那时候我看到很多的孩子,过去他们在长城上会卖一些小的纪念品,我就买了一个纪念品,这个小孩子也没有人教他去做买卖,他知道去做,因为他的血液当中就知道这样能够赚钱,中国人非常擅长赚钱。他们是国际贸易的商人,在中国的血液当中今天要赚钱,在国际社会要赚钱的话就需要很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现在有很多的国际人士,他们穿得非常美丽,他们买很多中国生产的衣服,希望参与到中国的未来,未来的中国一定非常美丽。我非常爱中国,我爱中国已经40年了,我希望做出我微薄的贡献,让英国和中国成为更加密切的合作伙伴。我毫无疑问的认为中国会不断发展的自己的公司治理机制,他们会从美国人那里去学习,会从英国人那里去学习,还从其他国家去学习,最终将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
全球化人才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
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
我们进入全球人才流动的时代,这已经成为全球的大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以人口为特征的迁移非常频繁。全球城市人才的发展和人才流动的远景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年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移民上涨了130%,其他学历的移民仅增长了40%,知识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里面必须留住这些人才,获得更多的移民红利,我想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方向。
我们再来看中关村。中关村是中国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范用地500平方公里,我们的收入从2011年的1万多亿到2016年的4万多亿,年增长率在10%,这是很大的增长。我们同时也看到中关村作为国际的大都市和国际人才聚集区的比较,在国内层面,中关村和国内其他区的比例还是独占鳌头,比如和上海的张江和深圳的高新区,中关村仍然有很大的优势,在总收入方面他们有一定的差距。
未来的城市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的国际人才来中国创新。中关村作为国际的大都市和国际人才聚集区,在国内,中关村国际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和其他区域相比独占鳌头,具有很大的优势。对标国际,中关村的就业人口和新增就业人口的数量高于硅谷,显示出了竞争力。虽然中关村人才资源的总量与增长速度都高于硅谷,但中关村仍需坚持不懈,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