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巨大的崛起者

2018-12-14相惠莲朱弢

财经 2018年29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新药单抗

相惠莲 朱弢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产品走出国门,有一类市场需求相当庞大的产品——药,却不在其列。

中国本土的药品市场长期以化学药和中药为主,国内药企主要的产品也依然是仿制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像是一张揭不掉的标签。

生物医药逐步成为全球医药健康市场中发展势头最迅猛的领域,中国也获得了一次赶上世界潮流的机会。新药的市场份额至今不大,但其研发和申报火热,一些国内药企已参与到全球竞争中。促成这一良好局面的因素是2015年以来诸多利好政策的推出,促使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生物医药行业,刺激了创新项目的出现和行业的发展。

尽管增长势头迅猛,国内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薄弱、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客观存在。新政的效果、中国药品注册监管与国际接轨的效应、生物医药跨国合作、许可和并购交易的效应也都将深刻地影响这一行业。

产业规模大幅扩张

总体上看,生物医药行业的盈利能力被市场看好,产业规模在过去十多年间大幅扩张。

国内生物医药公司的上涨势头十分显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内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金额从2010年的1129亿元增至2016年的3286亿元,增长率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

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创新是支撑企业不断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2008年后,中国的新药研究进入快车道,具有创新性的药品开始涌现。

近两年,该行业的大额融资也成为常态,等待IPO的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上半年,基石药业、天境生物、信达生物三家企业分别宣布完成了2.6亿美元、2.2亿美元、1.5亿美元的单轮融资。

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创新是支撑企业不断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2008年后,中國的新药研究进入快车道,具有创新性的药品开始涌现。

不过,由于生物医药行业本身的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易受政策影响、国内利润预期不高等特点影响,产业整体的专业水平低下,多数企业以生产生物仿制药为主,重复建设,在创新上的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均不足。中国在研生物类似药项目的数量一度为全球之首,开发主要集中在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曲妥珠单抗等。

国外的研发热点、新技术带来的新故事也受到了国内企业和资本的过度欢迎。如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美国有两个品种上市,在中国登记的临床研究超过了100个。抗肿瘤的PD-1/PD-L1免疫药物,在美国有6个品种上市,还有10多个处于在研阶段,中国已经出现了70多个项目。

利好政策频出

近年的一些政策正试图打破目前的局面,企业为实现突破也努力推出相应对策和创新举措,一些技术进步正带来新的机遇。各方为此采取的对策对打破行业僵局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政策利好功不可没。

2015年1月,原国家药监局在药品研发、审批和生产上市等环节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营造了注重创新药研发、提升仿制药质量的行业发展环境。

优先审批制度和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就包含其中。2016年以来推行的优先审批制度进一步加快了创新药的上市,截至2018年11月,33批拟纳入优先审批的药品名单公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在美国、欧洲、日韩等国已是行业惯例,医药企业无需自建药厂即可获得上市许可。这一制度建立后,国内药企可有效地调整供应链体系,无需再重复建设。

不少生物药已被纳入各级医保目录。2017年,在新晋入选国家医保目录的44个药品中,14个为生物药,其中抗体类药物8个,将推动生物药市场的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单抗药物的市场规模为91亿元,有预测称,到2021年单抗药物将达到276亿元的市场规模。

从资本的角度看,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正在从资金不足向备受资本关注转变。2018年资本市场相关政策的放开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大规模的融资,也让早期投资有了退出的空间。有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科研募集资金中金融机构的资金平均仅占3.87%,而2015年以来,以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为代表的近十家本土创新型新药研发公司先后获得了大笔融资,金额均达到了亿元人民币以上。

“健康中国2030”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出台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在多个产业规划和实施细则中,生物医药产业均被视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受到广泛认可和追捧。“十三五”规划提出“研发20种-30种创新药物,培育20个-3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品牌企业集群”。

另外,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国内各地纷纷强化环保监管,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轻则停产整顿,重则直接关停。化学药的生产过程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因而也受到了冲击。

行业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仍受内外部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

从内部来看,影响因素包括研发周期、对资金和融资的需要、人才是否稀缺。

从外部来看,药品价格如何制定,能否满足企业的盈利目标,企业发展多大程度上会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等,都需考察。

在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方面,政府筹措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较低,该领域的发展主要仰赖于企业研发自主投入。近年来,企业投入持续增加,但总量依然有限。Wind数据显示,A股医药生物类公司中,在2017年,不到300家公司中,有205家研发投入较上年有所增长。

研发费用支出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是一个经常被比较的数据。只有26家企业超过10%,如贝达药业为37.09%,普利制药为19.49%,恒瑞医药为12.71%。国内企业这一数据的比例与跨国药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跨国药企每家每年一般在研发上投入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5%-20%。

从外部看,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有较多降低准入门槛的政策优惠,但2018年以来发生的多场公共卫生危机使得这些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政府对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具体药品的审批或将趋于严格。

作为一个定价较高、市场较小的行业,生物医药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容乐观,渠道在医药销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药物是否能打开市场,是否能与已被纳入医保范畴的药物竞争,目前仍然是未知数。中国的医药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低质量的药品,试图“以次充好”。

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上,基于对未来获得高收入的预期,生物医药类企业往往能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融资和较高的估值。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许多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价值被大大高估,部分新药创新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一般,但估值却比国外同业公司更高,值得警惕。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新药单抗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vlimid combined with Ritu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follicular lymphoma: A meta-analysis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