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撑起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
2018-12-14最爱君
读书文摘 2018年12期
最爱君
到清末永久废除武举,这项考试制度前后存在了1200年。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名可查的武状元,不过280人左右。算下來,平均每四年多,才有一个武状元的名字流传下来。
武状元如此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确实难考,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文人对武人的鄙视造成的。武状元、武进士的名字、生平等要流传下来,靠一只手打遍天下是没用的,终归还是得靠文人的一支笔。
北宋修史的欧阳修,就直接撂下一句话,武举毫无价值,史书无需浪费纸墨。只要这句话,唐代的武状元状况基本就湮灭了。
按照唐朝的武举制度,一年一考,少说也诞生了一两百号的武状元。但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只有41人。
这41人中,有19人籍贯不详。剩下22人,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占了一半。可见,在唐代,山西人的武功是最硬的,打遍天下无敌手。其次是陕西,出了4个武状元。第三是河北,占了2个。
天下武功,半出河东(唐代河东,主要指山西一带)。山西人凭什么撑起了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
山西是大唐的发家之地。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虽然依仗关陇集团的支持,但其发兵的武力支撑,来自山西,比如著名的晋阳 (今太原) 起兵。
此外,唐代的山西,经济实力雄厚,是催生武状元的适宜土壤。连饭都吃不饱,还有力气习武吗?山西人这么能打,恰好唐代的武举,是百分百纯武举,只考武不考文。
当时武举的科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考射箭,分为马射和步射。
二是考体力,有翘关和负重。“关”是过去城门用的长门栓,所谓“翘关”,即要求武人单手握门栓的一端,用力把门栓平端起来。负重一科,则要求武人背着五石 (约600斤) 米,往前走,走的步数越多,成绩越好。
三是考身材和言语。就是看你高不高大,威不威猛,以及基本的对答是否流利。
(选自《华声》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