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历史意义

2018-12-14

军事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临江根据地东北

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和北满部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制定的“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战略方针,在南满临江、通化地区实施运动防御和适时反击,在北满松花江以南地区实施进攻,保卫了南满根据地,迫使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由攻势转为守势,为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战略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是由一连串战役、战斗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战略行动,是东北解放战争战局发展过程中一个战略性的转折点,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彻底粉碎了东北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各个击破东北民主联军的战略计划,扭转了东北战局,对推动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前夕,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处于战略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处于战略防御态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都把目光首先聚焦在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从各战略区抽调11万部队和2万干部进军东北,占得了先机。但不久,国民党军就在美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从秦皇岛登陆,凭借优势装备打下山海关,沿北宁路向东北发起进攻,占领了锦州、沈阳等城市。1946年4月至6月,国共两军在东北先后进行了本溪、四平、鞍(山)海(城)等战役。东北民主联军相继退出这些城市,总部及一部分主力退至松花江以北,南满部队也主动撤至本溪以东、吉奉以南地区。1946年9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进一步谋划对各解放区的进攻策略。会后,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直飞沈阳,召开东北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会议,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和计划,即在南满采取攻势,在北满暂取守势,首先消灭东北民主联军南满主力,占领南满解放区,切断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的联系,阻隔东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海上通道,解除后顾之忧,等待关内抽兵增援东北,再全力转兵北上,夺取北满解放区,占领全东北。*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147~14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10月初,东北国民党军开始实施“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计划,再次对东北解放区发起大举进攻,占据多座城市。新开岭战役,尽管东北民主联军全歼了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第25师,挫伤了进攻南满国民党军的锐气,但并未改变其既定的战略计划。新开岭战役后,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部重新调整部署,调集新1、新6军,第60、第71、第52军共6个师的兵力向临江地区发动进攻,以新1军、第71军各两个师扼守长春、永吉以北、松花江以南各要点,阻止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过江南援。同时,以部分正规师团和保安团队加强其后方守备,并对在其后方坚持斗争的人民武装实行清剿。

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认真研究敌情、我情、军情、民情,联系全国形势和东北战局分析利害,决定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满紧密配合,集中优势兵力主动打击敌人的作战方针。基本部署是:以南满部队在临江地区迎击进犯之国民党军,保卫解放区;以北满地区的主力伺机南渡松花江,在长春、吉林以北地区寻歼分散之国民党军和由长春、吉林出援之国民党军,策应南满部队作战。*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163页。辽东军区于12月11日至14日在七道江召开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确定了坚持南满根据地的指导思想和作战部署。12月29日,萧劲光致林彪、彭真、高岗信中写道:“在根据地条件未成熟,回旋地区受限制,敌强我弱,紧迫压缩以及我们还有相当强大主力的条件下,不和敌人拼了几个棋子难于改变棋局。国民党这几张王牌不打掉一些,挫其疯狂,东北局势也难好转。”*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四保临江》,70页。

遵照东北民主联军的命令和辽东军区七道江会议确定的作战方案,第4纵队在政治委员彭嘉庆、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下,实行敌后大穿插,开辟敌后战场,牵制正面进攻的国民党军主力;第3纵队担任内线作战,在司令员曾克林、副政治委员刘西元等指挥下,以运动防御节节阻击国民党军,并寻机实施反击。南满部队内外线相结合,进行了四次保卫临江的作战。这期间,北满部队“三下江南”,调动敌人,有力配合了南满部队行动。经过3个半月的艰苦战斗,东北民主联军越打越强,国民党军却越打越弱。以“四保临江”为例,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的伤亡对比,“一保临江”作战为1∶3,“二保临江”为1∶4,“三保临江”为1∶9,“四保临江”为1∶14。特别是“四保临江”中的红石镇歼灭战,历时10个小时,辽东军区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89师等部8400余人,自身仅伤亡326人,创造了1∶25的歼敌纪录,连国民党军第13军自己都不得不在战斗报告中承认:“第八十九师在辽东会战失利后,本军元气大损”。*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256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东北民主联军共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2个整师又6个团,连同保安部队共计5万余人(含东、西满配合作战的歼敌数),收复城镇11座,缴获各种炮657门、坦克装甲车11辆、马3500余匹、汽车172台,以及大批枪支、弹药,最终挫败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此后,东北国民党军由于机动兵力更加单薄,又得不到关内增援,不得不放弃战略进攻而转入守势,东北战场上的攻守态势得以扭转,战局开始向有利于东北民主联军的方向发展,战争主动权也开始转入东北民主联军手里,从而加速了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正如萧劲光所指出的:“它不仅很快迎来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势的胜利,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也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制造了有利的条件。”*萧劲光:《四保临江的战斗岁月》,见《辽沈决战》(上),2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二、实现了“坚持南满,巩固北满”的战略目的,为把东北建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东北地区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满的战略地位则对东北全局至关重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争夺东北,南满即成为争夺的重点,能否坚持南满是国共决胜东北的关键一局。1946年12月中旬至1947年4月初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最突出的战略意义,就是在南满站住了脚,达到了“坚持南满,巩固北满”的战略目的。

抗日战争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山东军区部队在萧华率领下渡海挺进东北,进入南满,并将主力留在南满,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和根据地,同时尽一切可能扩充兵力,发展武装,成立了由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东满(实指南满)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在此基础上,1946年初,南满军区成立,辖3个军区和2个纵队,初步建立了以安东为中心的南满根据地。但在1946年上半年和10月国民党军发动的两次猛烈进攻下,南满解放区的绝大部分城镇沦入国民党军之手,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的处境日渐艰难。10月24日,辽东省委和南满军区机关不得不撤出安东市,向以临江为中心的长白山根据地转移,部队主力被压缩到了临江、长白、抚松、濛江4个县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村落稀疏,人口稀少,粮食困难,部队装备不足,兵员无着,形势岌岌可危。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长白山革命根据地是否应该坚持,能不能坚持下去,如何坚持,成为摆在党和军队面前一个极为尖锐而现实的问题。南满根据地军民一度出现思想混乱,部队中对南满的前途和命运议论纷纷,党政军领导层中对于南满的斗争方针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陈云兼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亦称辽东分局)书记、南满军区(亦称辽东军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萧劲光兼任南满军区司令员,到临江统一领导坚持南满根据地的斗争。

陈云和萧劲光到南满后,于1946年12月中旬召开七道江会议,确定了“坚决坚持南满,保卫、巩固、扩大长白山,坚持敌后三大块(即辽南一分区、辽宁二分区、安东三分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他们认为,“坚持南满要立足于战争,以战求存”。在大敌当前、根据地紧缩、群众尚未发动起来的情况下,要巩固发展长白山区,坚持南满根据地,唯一的方法就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内线中的外线作战。必须把全力放在战争上,打退敌人进攻,以战争改变形势,增强内部信心,发动群众,求得根据地的生存。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在北满部队“三下江南”的密切配合下,南满部队一方面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和配合下,开辟并坚持了草帽顶山区、浑江边地区、凤(凰城)赛(马)地区、平顶山地区、红庙子地区等小块根据地;另一方面组织正面抗敌,歼灭或消耗其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地区的4次进犯,将东北国民党军主力牵制在了南满战场上。由此可见,“四保临江”的胜利,使七道江会议的战略方针得以全部实现。正因为这样,才有了1947年4月2日陈云给高岗信中所写的:“我们到这里可以说基本上是解决一个问题,即思想上树立起坚定不移的意志去坚持南满(不是打游击的南满,而是完整长白山的南满,因为只有这样,对北满敌人的牵制作用才大)。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我们才敢大胆负责地说,即令现有实力全部消耗完了,仍不能保持南满时,也是必须拼的,因为这有全东北全国的意义。”“又弄清了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今天南满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指部队的实力,而大部分是指硬要保住完整的长白山区,当然也指部队。”“现在不敢说南满的问题完全解决了,但可以说大部解决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四保临江》,72页。

南满根据地的坚持,为北满部队主力的休整和北满根据地的建设赢得了较充分的时间。在南满“四保临江”期间,北满的第1、第2和第6纵队等部队主力除3次短期的南渡松花江作战外,拥有了四五个月的休整训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坚强领导下,第1、第2纵队,北满分局和省地县各级党政机关抽调大批干部下乡,深入各地做群众工作,做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地方武装得到整顿和加强,地方政府更加巩固和完善,群众工作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觉悟空前提高,参军、参战、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北满根据地得到了真正的巩固和发展,为把东北建成全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贯彻执行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丰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十大军事原则的形成提供了实践依据

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1947年12月总结概括出来的作战原则,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战场上进行的一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胜仗,其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指示,结合东北战场实际,实行正确战略战术的结果。在战役进程中,东北民主联军正确处理弃守地方与歼敌有生力量的关系,坚持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丰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十大军事原则的形成提供了实践依据。具体体现在:

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中小规模的运动战、歼灭战。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多次指示各野战兵团:“在作战方针上,目前阶段不采取打大的防御战和进攻大的驻止的敌人,而采取集中兵力打中、小规模的运动战,着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保持中小城市与广大乡村。造成敌人处于如过度分散则被我各个歼灭,如过度集中则广大地区落在我军控制之下的矛盾中。”*林彪、彭真、高岗、陈云致中共中央军委及各部首长电,1946年10月19日。“准备暂时主动的放弃一些地方,而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敌单独的小股,或敌一路中之一部”。强调“集中兵力找分散的小敌一个一个的歼灭”,以求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削弱东北的敌军,把这种战术当作夺取东北胜利的“主要作战方式”。通过这次战役,指战员们在战役实践中感受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与国民党军打“堂堂之阵”,或采取“顶牛”战术,是注定要吃亏的;只有通过运动战,在大踏步进退中捕捉有利战机,才能有效地歼灭国民党军,逐步改变战局。运动战的思想深入人心,打运动战自觉性的提高,是东北民主联军战略思想上的主要收获。

诱敌深入,迫敌分散,先打冒进孤立之敌。第四次临江保卫战,辽东军区集中优势兵力,全歼蒋介石嫡系第13军第89师及第54师第162团共1.4万人,创造了东北战场一仗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又一个团的光辉战例。其中红石镇歼灭战就是一次在运动中全歼冒进之敌的成功战斗。辽东军区以一部伪装成地方武装,只打枪不打炮,只后退不前进,故意示弱,引诱第89师和第54师第162团深入至红石镇地区预设战场,然后乘其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突然攻击,以迅速动作渗透穿插、分割包围,最终以很小的代价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胜利。

“不打莽撞仗,要打硬拼仗”。打“硬拼仗”,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地半生不熟的状况下),在一定限度内(以数个师的兵力,不以全军),有时即遇条件不充分,亦须断然猛打,争取成为歼灭战。如不能歼灭,只要惨重地打击了敌人……亦算胜仗”*林彪致萧劲光、陈云电,1946年12月24日。,目的在于挫伤敌人士气,阻滞敌人进攻,保卫解放区建设。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把这种不惜付出较大代价,“只有六七成把握即决心打”的战斗称为“硬拼仗”,作为特定阶段与国民党军争夺主动权必须采用的一种战术。一保临江、一下江南作战过后,中共中央军委于1947年1月11日通报表彰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法,“南满四纵二十天敌后作战经验亦指明,只有采取勇敢进攻方针,才是胜敌之道。”*《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612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集中五倍、六倍乃至八九倍于国民党军的兵力,达成四面包围,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提倡“小仗当大仗打”“杀鸡要用牛刀”,要求每战集中6倍至9倍于敌的兵力,“我一个师通常应找敌一个营左右的兵力打;我一个纵队通常应找敌一个团左右的兵力打;应拿两三个纵队对付敌一个师。但在情况有利时,当然可酌量减少这种倍数。”*林彪、彭真、高岗、陈云致各纵队首长电,1946年10月25日。战役期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极为重视总结、推广各部队集中兵力歼灭营、团建制国民党军的经验。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证明,国民党蒋介石是纸老虎,只要人民军队官兵发扬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灵活战法,遵照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彰显了胸怀全局、勇于担当,不惧困难、团结协同,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成为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等硬实力的对抗博弈,更是决策、指挥、军心、士气等软实力的比拼较量。“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是战役指挥者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结果,是参战部队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根据地人民全力支援的结果。这场战役所彰显出的胸怀全局、勇于担当,不惧困难、团结协同,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革命精神,成为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精神。“四保临江”战前,面对南满举步维艰的艰难困局,部分同志对能否坚持南满信心不足,主张撤出南满,北渡松花江与北满部队会合。在辽东军区领导层对部队去留举棋不定、意见不一的关键时刻,陈云引导大家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并果断拍板,最终决定:坚决留下来,在长白山上打红旗。陈云说:“如果这个决心下错了,责任由我来负”。正是由于他的敢于担当和“一锤定音”做出的这一重大决策,才有了“四保临江”的作战,并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战役进程中,南满部队发扬勇于担当精神,不惜付出重大代价,始终把尽可能多地抑留国民党军于南满当作一项根本的战略任务,为北满根据地的巩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不惧困难、团结协同的精神。“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是以南满为主战场,北满和东西满紧密配合,动员东北全区党政军民所进行的由多个战役战斗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战略行动。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积极主动配合作战,东满、西满部队主动出击,减轻了南满正面战场的压力。在南满战场上,担负远距离奔袭、深入敌后任务的第4纵队,在向敌后挺进前只发了棉衣,没有发棉鞋、棉帽、棉手套等,第3纵队抽出千余套棉衣相助。第4纵队还将破旧的军毯剪作帽子、手套等,并号召全体指战员“咬紧牙关熬过困难,爬上山顶,迎接胜利”。在敌后,他们与辽东人民共患难同甘苦,军爱民,民爱军,军民同心,逐渐开辟了小块根据地,谱写了一曲胜利凯歌。

三是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精神。“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时值东北严寒季节,北满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南满大部地区也在零下20度左右。这为当时缺乏防寒装备的东北民主联军作战、行军增加了很大困难,特别不利于夜间作战和长时间的野外作战。同时,东北解放区建立时间较短,群众条件远比不上关内各老解放区,给部队的行动和作战保障增加了困难。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提出“作风就是学校,就是教员,就是指挥员”,强调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部队行动积极、不叫苦、不强调困难、不怕疲劳、坚决执行命令等优良战斗作风。各部队行军、奋战在冰天雪地里,经常日行六七十公里,官兵们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敢打硬拼,英勇顽强,最终战胜了优势之敌。“三保临江”时,南满部队涌现出“无敌英雄”周恒农、“独胆战斗英雄”高英富等英雄模范。第22团第4连周恒农在追击敌军时,击毙国民党军第195师副师长何士雄,并带全班边打边喊话,俘敌12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0余支,全班被记集体一大功,班里每个人都荣记特等功。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发展的转折之仗,它的胜利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场战役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战无不胜的,也预示了国民党蒋介石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

猜你喜欢

临江根据地东北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临江富水砂卵石层深基坑降水方案比选与优化设计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大东北的春节
汉调二黄“临江而歌”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