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院校名师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8-12-14李旭飞
李旭飞 郑 刚
强军先强校,名师育名将。习主席强调,一定要抓好“名师工程”,引导教员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苦练内功,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一批会打仗的高徒。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强军兴军的时代高度,科学揭示了军校建设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军校教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军队院校必须顺应改革强军的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名师工程,积极破解矛盾困难,努力建设一流名师队伍,促进全面建设和办学育人水平的跃升。
一、名师队伍建设现状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流的院校必须聚集一流的名师。刘伯承元帅曾强调:搞剧团要有梅兰芳那样的名演员,开医院要有手到病除的高明医生,办学校则要有一支精通业务的高水平的教员队伍。我军抗日军政大学,尽管办学条件简陋,以大地为课桌,以战场为课堂,但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打胜仗的军事人才。成功之处,就是有一大批名师名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先后走上讲台,林彪、徐向前等先后担任校长。近年来,各级院校认真贯彻习主席决策指示,采取一系列举措,下大力培养名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查发现,名师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情况仍然很严峻,真正在全国全军有重要影响的名师更是少之又少,有的院校甚至陷入老名师退了无人接替的困境,成为制约院校建设的重要原因。细究起来,主要在于“八个不到位”:
一是认识不到位。教育家梅贻琦强调: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师是院校的灵魂和符号,是办学育人的中坚。但一些同志没有认清名师支撑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存在摆偏了、看低了、抓小了的情况;有的重选拔轻培养,甚至认为名师成长是名师个人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重视;有的把名师当成“全能型超人”,让名师受“名”所累,同时也让广大教员感到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二是规划不到位。抓名师队伍建设,必须摆上党委议事日程,列入单位建设长远规划,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安排,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单位没有对名师队伍建设作出规划,党委也没有研究过相关事宜,导致名师只能土生土长、野生野长;有的虽然做出了规划,但规划不具体,也缺乏操作性;有的没有对名师苗子、名师进出等进行系统规划,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还有的没有按照形势所需、名师所需,为名师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想到哪抓到哪、抓到哪算到哪,存在冷热不均、时紧时松等情况。
三是措施不到位。再好的愿景,再好的规划,都要靠管用的举措来实现。不少单位一抓名师队伍建设,就用表彰奖励、优待照顾、给钱给物等老招数,难以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存在旧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情况。有的思路打不开,培养名师的办法不多、举措不多、用力不多;有的视野不够开阔,囿于单位内部来抓名师,不能走开军地融合、强强联合的路子,借势、借智、借力不够,给名师搭的平台太小太少;有的重形式轻效果,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却无人问津。
四是责任不到位。抓名师队伍建设,需要上下同心、各方用力,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扎实成效。当前,院校新体制明确教务部门负责教员队伍建设,政治工作部门负责人才队伍建设,在抓名师上相互之间责任边界容易区分不清。有的没有明确主抓部门、配合部门,有的对机关、教学系室和名师的职责规定不明确,对各自抓什么、怎么抓、要达成什么效果弄不清、搞不明,甚至各唱各调、各吹各号,推诿塞责、无人过问。
五是政策不到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名师作为一流的人才,必须用一流的政策进行激励和扶持。但有的单位没有按照特殊群体、特殊贡献、特殊激励的思路给予名师特殊政策,在经费投入、项目安排、评职调级、评选先进等方面,对名师优待不够、激励不够、支持不够;有的赋予名师很大的责任,却不给名师团队人员调整、项目攻关、经费使用等自主权,责权利没有很好统一起来,严重束缚了名师的手脚。
六是辐射不到位。名师作为院校的品牌、人才的高地、教研的引领,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带动教员队伍整体建设。但有的单位没有设立名师工作室,为名师配置教研创新团队;有的成立了名师团队,但团队整合融合聚合不够,存在方向不明确、活动不经常、联系不紧密的现象,制约了名师引领教研攻关和帮带中青年教员的作用发挥。
七是宣传不到位。酒香也怕巷子深。恰当的典型宣传,在推举名师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的认为名师之“名”,是由德才决定的,不需要去宣传;有的虽然宣传了,但对名师先进事迹、优秀成果、作风形象等宣传不够,名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大;有的宣传却不客观,存在人为拔高,造成名师不可信、不可学。
八是进取不到位。名师的成长,外因很重要,但关键在自身。有的评上了名师,进取精神就弱化了,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没有做出新的成绩;有的怕冒险求稳当,不敢搞创新研究,担心失败砸了自己的“招牌”,面对棘手难题绕道走;有的进取方向不端正,利用政策优势,热衷于跑项目、出专著、争头衔、调职级,眼里盯的不是学术造诣而是地位待遇,心里念的不是部队需要而是出名挂号。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研究解决,进一步加强名师队伍建设。
二、名师队伍建设特点规律
名师队伍建设是院校的战略性工程,有其特点规律,需要认真探究和把握,并用以指导实践。
一是层次性。名师按其知名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和军队级名师,在全国、全军享有盛誉,是公认的学术泰斗、知名专家,军队仰仗的“智囊”;第二个层次是军种级名师,在本军种系统享有很高声誉,是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具有拍板定案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院校级名师,在本单位具有较高知名度,是教研成果丰硕的专家教授。名师队伍的层次性,决定我们必须构建科学的培养目标体系,设置骨干人才、名师苗子、院级名师、军种级名师、军队级名师的成长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不能一个标准、一线平推,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建设;同时让广大教员认识到名师并非高不可及,而是“跳一跳能够着”,形成你追我赶、人才荟萃的良好局面;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名师标准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就一个,不能人为降低标准,以数量代替质量。
二是系统性。名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建设过程来看,涉及苗子储备、名师遴选、接续培养、管理考核等各环节,不能只关注遴选,院校和个人仅添加了一个名师称号。从建设主体来看,涉及军种、院校、系室和名师本人,各有各的责任,必须各司其职、同向用力,特别是培养军队级和军种级名师,必须得到军种机关的大力支持,当然不能只强调组织培养,也不能只强调个人努力。从建设措施来看,涉及顶层设计、搭建平台、任务锤炼、团队助推、政策激励等各个方面,必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既不能靠“一招鲜”、单打独斗,更不能没有针对性、一哄而上。从建设成效来看,涉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部队,必须综合进行衡量,最大化发挥名师的功能作用,既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名师样样一流,也不能只攻一点、不及其余,影响名师队伍建设成效。
三是长期性。有研究表明,一名新教员走上工作岗位,要经过4~6年才能胜任岗位;再经过5年左右,才有一部分人成为骨干中坚;他们中的一部分再经过10年努力,才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名师专家。也就是说,一名普通教员从走上岗位的起步期到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和鼎盛期,至少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名师的培养和锻造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速成,必须科学筹划,长计划、短安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既不能追求短期效应,搞拔苗助长、另起炉灶或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因为短时间难见成效而不予重视,甚至置之不理。
四是紧迫性。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习主席强调指出:我军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整体水平滞后于强军实践发展,专业能力同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不相匹配,与我军新的组织形态不相匹配。可以说,我军军事人员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突出短板。战争年代,百战生百将,军事人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打仗中学习打仗。和平时期,军事人才培养主渠道在院校,要靠名师。只有铸造一批晓于实战的名师,才能带出一批打胜仗的高徒。然而如前文所述,当前各院校名师数量质量都不容乐观,迫切需要一个大的加强,必须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姿态推进名师工程,务求取得扎实成效。
三、建强名师队伍对策措施
名师队伍建设是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战略工程,顺应了军事人才培养和院校改革转型的大形势,抓住了教员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创新的核心要害,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关键,军队院校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严格遵循名师成长特点规律,科学制定规划计划,积极破解矛盾困难,努力建设一支德为楷模、教为标杆、研为引领、军队仰仗、结构合理的名师队伍。当前,要注意在“八式”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要储备式选苗。麻雀飞得再高,也成不了凤凰。苗子选不好,是培养不出名师的。可以说,选苗是名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最重要的一步,必须在名师队伍建设的整个环节中突出出来。一方面,要突出抓好人才引进,针对改革调整后院校发展需求和教员队伍实际,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办法,特别要重视引进部队和地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苗子遴选,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的胸怀、负责的态度,把有抱负、有潜力、有才干的教员列为培养对象,既要坚持着眼学科发展,做到各学科都有一定数量的名师苗子,也要坚持遴选标准,做到宁缺毋滥,真正形成梯次衔接、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苗子成熟时,严格组织名师遴选,坚决克服论资排辈、单位照顾、轮流坐庄等现象,确保名师名副其实、大家信服。
二要定制式培养。注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坚持瞄准一流,前瞻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确定建设目标,根据名师建设情况和发展潜力,确定军队级、军种级、院校级名师分层建设目标,形成高低搭配、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名师队伍;科学规划攻关方向,紧跟军种备战打仗需求,紧扣学科发展趋势,紧贴名师队伍实际,科学设定各名师研究方向和攻关重点,避免相互之间交叉重复,确保形成特色优势,释放更大创新合力;科学设计成长路径,围绕名师队伍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步骤、阶段任务、措施办法等内容,定期检查督促,确保名师队伍建设更加规范高效。另一方面是科学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名师能力素质不同、学科方向不同,决定了必须为每位名师和苗子制定个性化方案,实行菜单式培养。要积极征求名师和苗子意见,院校、系室和本人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为每人制定目标图、路线图、施工图。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规则和方案不能停留在纸上、锁在文件柜里,必须严格抓好落实,这是当前特别需要改进的。
三要精准式扶持。定期或不定期与名师对接需求,每年年初或每个阶段确定为名师办的实事,拉单列表、挂账销账,年底进行检查讲评。根据名师培养方案,及时安排到国外和地方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培养,协调上级机关安排到军委、战区、军种机关和部队关键岗位代职,确保代职效果。借助军民融合发展的东风,搭建合作攻关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开阔名师视野,催生精品成果。加大资料信息支持,通过图书馆与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建立健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同时依托科研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院校内部学术成果共享机制,支撑名师教研创新。通过一项项精准的扶持,确保名师更好更快成名成家。
四要师徒式帮带。名师出高徒。经统计,诺贝尔奖中有师徒关系的比例高达40%以上,而美国获得的诺奖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0%。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缪尔森在1970年获得诺奖时演讲:“我可以告诉你们,怎么样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名师出高徒现象,不仅表现在诺贝尔奖领域,军事等其他领域也是有广泛的案例,如被誉为18世纪沙俄第一军事家的苏沃洛夫,师从鲁缅采夫,又培养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库图佐夫和巴格拉季昂。在我国也有许多名师出高徒的现象,孔子带出72贤人,鬼谷子带出战神孙膑、庞涓,清华大学叶企孙带出20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11位,都印证了名师带高徒的道理。培养名师,就要为名师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作为带教导师,实行师承帮带。当前,有的院校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但效果不好,主要问题是重签订带教协议、轻实质帮带。必须明确带教责任,通过加强联系、合作科研、安排导师来院作报告等举措,防止和克服带项目不带人的问题,切实带出成效、带出质量,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要任务式锤炼。不管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任务驱动。可以说,给任务就是给机会,出任务就是出成果,任务越重进步就越明显,任务越困难成绩就越突出。要进一步走开重大任务压担子、自主创新给盘子、联合协作搭梯子的建设路子,以任务攻关提升名师水平,带动名师成长,不断提高教研成果质量和产出率。要注重赋予名师四项重任:一是承担国家、军队级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推出一批精品成果;二是担负重要班次、新开专题讲授任务,打造一批名师名课;三是帮带中青年尖子骨干,以才带才、以才育才进行学术传承,打造一批创新团队;四是参与组织军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形成一批高端学术平台。
六要团队式助推。随着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科研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越来越高,单打独斗很难适应这种形势,依靠团队集智攻关成为必要选择。要为名师配备创新团队,实施集群化作业、集智型攻关,合理进行分工,发挥各自专长,名师实施全程指导管控,不断提升教研效率和成果质量。在实践中,要注意完善团队四项运行机制:其一,名师引领机制。名师拟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独特性的团队攻关方向,设计研究重点,确定研究课题,引领团队教研创新;名师坚持言传身教,手把手帮带,心贴心关怀,努力营造团结和谐氛围,有效激发团队积极性、创造性。其二,学术交流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召开学术恳谈会,共享最新学术动态、调研信息和实践成果,互相探讨学术问题,自由交流学术观点,促使团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其三,任务牵引机制。团队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投身教学和科研攻关,努力出人才、出成果。其四,共同成长机制。通过整合、融合,把个人目标融入团队目标,成为命运共同体,既让名师能够牵头承担更多重大任务和课题,不断提升知名度影响力,也让中青年教员快速成长,缩短成才周期。
七要灵活式管理。特殊人才,必须给予特殊的管理。名师思维、工作、学习方式可能与众不同,管理上也要因人而异,从而给名师充分的自主空间,不让陈旧管理束缚他们手脚。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授权力度,按照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名师负责制,赋予名师在人员管理、教研任务、学术交流、成果把关、业绩评定、经费开支等方面的责权利,强化名师对团队的核心引领作用;建立名师团队工作室,举行挂牌仪式,为名师开展活动、展示成果提供平台;视情为名师配备学术秘书,负责日常事务,协助名师工作,确保名师集中精力攻关创新。另一方面要严格考核、优胜劣汰,明确名师在教学、研究、咨询、服务部队等方面的任务和标准,定期组织进行考核;建立优秀者进、保持者留、退步者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或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及时淘汰,改变“称号到手、发展到头”的情况,促进名师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要一流式激励。特殊人才,要有特殊待遇。着眼一流名师、一流贡献、一流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名师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的激励政策,为名师培养构建“助推器”、添加“催化剂”,举全校之力打造名师成长的“生态环境”。要让名师有成就感,优先满足名师专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名师在学科建设上的引领作用,让名师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空间施展才能。要让名师有获得感,优先职称评任、调职晋级、评功评奖、享受津贴、参加疗养、出国留学等,让名师有名也有利。要让名师有荣誉感,以名师名义发布科研成果,将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成果以适当形式报送军委、战区和军种机关,并发给部队;利用年终总结、学术会议等时机,组织名师成果展示;加强宣传报道,深度挖掘名师先进事迹和感人情操,充分借助军内外传统媒体、现代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宣传,积极提升名师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名师自豪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