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越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8-12-13冯发伦韦嫄韦京
冯发伦 韦嫄 韦京
【摘 要】 文章从与同龄人相处、父母缺位的影响与隔代教育的弊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乏力与地区社会不良風气的影响、对未来的想法等角度,对中越边境龙州县水口镇和大新县硕龙镇的中小学生(年龄限定为8-15岁)进行了实地调查,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状不容乐观。文章提出:要全方位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度认知,合理关注;并且要从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和国家方面各种因素综合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新时代;中越边境;崇左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也造就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流动现象。涌向城市的农村大量劳动力成为了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农村也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户籍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原因,阻碍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生活并接受教育,农民工难以将自己的子女带入城市生活以及接受教育,引发了长期严重困扰中国社会的留守儿童问题。在留守的境遇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下,引发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广西崇左市辖区,居住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2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9.8%,壮族占全市人口的89.43%,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中越边境地区。广西崇左市又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也相对较多。广西崇左市的留守儿童问题较全国其他地区有其复杂性、特殊性、民族性的特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复杂。能否改善中越边境地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中华各民族间的团结以及为中越边境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因此,中越边境地区的留守儿童需要被社会、国家合理关切。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1]这三个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留守儿童的个人因素则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
1、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由来已久的、突出的、长期困扰着国家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了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与繁荣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广大农村地区也出现了空心化,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生活上的照顾、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对社会的错误认识、产生犯罪倾向等令人堪忧的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因素
据2016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隔代监护、隔代教育,“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年老体弱、文化素质较为低下的祖辈监护人对监护和教育孩子力不从心,更没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也不足。不管是什么样的监护方式,都无法代替父母对孩子的监护。父母的缺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易表现出孤独无靠、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还会表现出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因素
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然而,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农村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滞后,学校领导、教师没有转变观念,仍把升学率、学生分数作为评判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而没有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2]
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教育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缺乏对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优点的关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学习成绩与一般学生的差异较大,易遭到教师以及学校方面的轻视,打击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自卑、叛逆心理,易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成绩下降,引发恶性循环。另外,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咨询室建设难以落实,难以招聘到专业的心理教师,使学生有心理问题无法得到专业正确的疏导,从而加重心理问题甚至衍生出新的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使留守儿童提早离开学校并进入社会谋生,难以履行义务教育。
4、个人因素
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压抑水平较高,孤独感是农村留守儿童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3]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就属于未成年人,心理较为幼稚,缺乏对父母的关爱以及引导,缺乏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也缺乏对自我心理感受的调节能力。这就使得性格朝着孤僻化发展,遇到什么心理问题或者挫折,都不愿与他人诉说,造成长期的心理压抑,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孤独感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让农村留守儿童难以畅开心扉与他人和外界积极交流沟通。同时,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农村留守儿童,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排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而产生了自卑、孤独、厌学、内心封闭、怨恨社会等心理问题。各种不利的客观的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诱发留守儿童厌学行为、甚至是辍学,过早踏入社会,很容易就会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同流和污,养成不良习惯,一步步深陷其中,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原因,虽然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但也是引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
二、对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对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1)调查对象的限定。研究对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龙州县水口镇和大新县硕龙镇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限定为8岁至15岁。通过对两地县教育局的实地走访调研,得知这两个县的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减少。但留守儿童本身是个流动性较强的群体,当地大部分不处于留守儿童情况的中小学生都有着留守儿童经历,因此调查的对象也扩大到当地有留守儿童经历的中小学生。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越南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以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落实,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焕然一新。外出务工人员抓住政策机遇,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逐年减少,留守儿童现象逐年下降。
(2)对龙州县的调查。龙州县作为中越边境贸易点,以及红色革命发源地(龙州起义)之一,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该地的经济建设投入,当地经济发展迅速,龙州县水口镇是国家对外贸易一级口岸。据龙州县教育局出具的《龙州县2017年秋季学期在校学生花名册(留守儿童统计)》,可得出至2017年,龙州全县在校学生当中处于留守儿童状况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13.7%,其中水口镇中小学在校生当中处于留守儿童状况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9.7%,据此看出留守儿童现象得到明显好转。但是,作为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龙州县,特别是水口镇,发展起来也是近几年的情况,当地很多在校学生都有留守儿童的经历,依然有着不同程度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本身留守儿童就是个流动性很强的群体。在龙州县水口镇学校调研中,在对该校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水平较低,难以招聘到专业的心理教师,甚至还出现教师外流进城工作的现象,特别是在德育教育方面较为突出的教师,校园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难以开展。同时,还了解到,该校初中部学生,特别是八、九年级的学生,很多有过或者是正处于长期的留守儿童状况,内心较为封闭,受当地落后的教育观念“读书不如赚钱”的影响,对学习严重缺乏热情,经常出现大规模集体旷课逃课现象,学校由于人员的缺乏以及经费的欠缺,管理乏力。
(3)对大新县的调查。大新县硕龙镇是国家对外貿易的二级口岸,境内有硕龙、德天、岩应三个对越互贸互市点,其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硕龙镇境内有着著名的亚洲第一跨国大瀑布德天瀑布,近年来更是吸引了《花千骨》、《青云志》等多部影视热播剧在此取景拍摄,提高了当地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已成为全国著名旅游胜地。近几年来,依靠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边境贸易点的优势,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很多就业岗位以及很多创业机会,因此,近几年来,大新县特别是大新县硕龙镇留守儿童现象逐步减少。由于大新教育局不能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不能以数据的形式反映留守儿童现象的减少,只能通过访谈大新县教育局基教股工作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在大新县硕龙镇中心小学、初级中学调研中,同样也在对该校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中,了解到师资情况与上述龙州县类似。校园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难以开展,一直处于筹建状态。同时,大新县硕龙镇当地经济发展先于其他中越边境农村地区,主流新思想进入较快,教育风气较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轻松。
(4)对这两地中越农村地区调查的总结。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的明显减少,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加大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投入、乡村振兴政策卓有成效,社会也在进步。但是同时也看到,乡村地区,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不足,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难以落实与开展,当地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乏力,不利于为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创造积极因素以及良好环境。
2、对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1)同辈相处中相对弱势的境遇。通过对两地留守儿童的纸质问卷统计分析显示,很大一部分男生(41%)在心情不好或受委屈的时候,都是自己憋在心里面,不愿意向长辈或同龄人倾诉。女生则相对开朗,只有26%的调查对象在心情不好或受委屈的时候,都是自己憋在心里面。据此分析,在同辈境遇方面,留守儿童以及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学生处于弱势地位,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有委屈不愿表达。父母和孩子是存在有较大年龄差距的,因此或多或少的也会存在有代沟,特别是长期缺乏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儿童,所以与同龄人相处就是留守儿童获得家庭以外的快乐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在与同学朋友相处时,男生有19%、女生有27%的比例人数在同辈群体中没有感受到快乐,只是感觉一般。据此数据分析,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存在着社交障碍。留守儿童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非留守儿童群体,而同辈的境遇与自己存在差别时,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现自卑,有73%的男生和82%的女生会不同程度地觉得与同学相处时会有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只有27%的男生和18%的女生在与同龄人相处时会自信地认为没有人议论自己。据此数据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在与外人相处方面,存在着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的严重心理问题。
(2)父母缺位的影响与隔代教育的弊端。由于家长角色的长期缺位,造成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上还是在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比同龄儿童多,且十分突出。[4]留守儿童和父母关系上出现问题时,沟通基本正常但关系一般的情况,男生和女生所占的比例差别不大(男生32%,女生30%),在与父母的沟通上,虽然男生(54%)女生(57%)大部分都能与外出务工或者外出务工回乡的家长的有着良好的沟通,但是也存在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男生46%,女生43%)存在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甚至是基本不沟通。据此分析,父母教育长期的缺位,以及常年的隔代教育下,留守儿童当中存在着与父母关系疏远,甚至是紧张的状况。父母应该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然而父母的缺位致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感受不到亲情,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交流,情绪波动大且较为敏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乏力与地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中越边境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当地教师待遇相对较低,无法招聘到专业的心理教师,甚至留不住当地优秀的且在德育教育方面较为突出的教师,难以落实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的教育和干预是乏力的,难以起到显著的有益作用、心理健康引导。中越边境农村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为先的风气相对较弱,且地处边疆地带,社会结构较为特殊,留守儿童尚处于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也相对闭塞,对外界知之甚少,缺乏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产生厌学,甚至对社会不满。
(4)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开朗,却又对未来迷茫。关于留守儿童对社会的信任度和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未来的想法计划方面的调查,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部分的多选题和简答题,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社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是非常高的。但是谈到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计划时,留守儿童中有29%的男生和11%的女生的问卷是空白的,据此,在缺乏父母的引导,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隔代教育乏力以及教育观念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无论在短期的目标,还是长期的规划方面,都表现出内心空洞迷茫。不利于留守儿童个人的发展,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培养将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从总体上来讲,中越边境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他们和很多同龄的普通孩子一样,开朗活泼,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沐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阳光下,并不像一些片面的报道与文章上说得如此不堪。只是因为父母教育的缺位,隔代教育关爱上的缺乏,学校教育的不够重视,社会上一些人的异样看法,让他们变得内心封闭、性格孤僻自卑,存在一系列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隐患。
三、新时代下的解决途径与对策
1、家庭方面
从家庭角度来看,父母及临时监护人要积极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给予正确引导。家庭作用,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无可替代,是重要的环节。
父母双方要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尽可能弥补由于父母缺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外工作除了给予孩子足够的学习生活上的开销,还应不定期地给孩子打电话,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段内回家陪伴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存在的,也是影响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影响最大的,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应该是最理解孩子心理问题的人。不论代沟有多大,都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来缩小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距离。从法律层面上来说,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工作必不可少。在临时监护人方面,临时监护人要树立责任意识,要给予监护对象足够的关心与支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感受到家一样的关怀。
2、学校方面
从学校角度来看,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在解决中越边境农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自身也要努力,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活动,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独立、思维活跃、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5]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样也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独立、思维活跃、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将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标准。[6]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当在不伤及当地留守儿童自尊心的情况下,重视其心理健康状况,多给予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与教导,加强校内心理咨询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教师的心理培训或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待留守儿童,而不是一味地对他们投以异样的眼光,更不要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并使之扩大化。理解、尊重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给他们在精神上、人格上的平等,允许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消除心理的不良因素,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7]教导学生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改进教育方式,多组织学生团体活动,让留守儿童能自然的融入集体当中,减少留守儿童因与同辈存在太大差距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培养,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明确自己的追求,做好自己短期的生活学习目标,树立长期的目标以及理想。
3、社会和国家方面
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平等对待留守儿童以及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学生,关心留守的下一代。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不能过分关注中越边境留守儿童,在不伤害留守儿童自尊心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关切。过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甚至将会对留守儿童角色认同、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等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8]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因素。贫困使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需要从根源上改变贫困状况。[9]国家应该加大对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与扶持,同时完善中越边境农村地区就业创业机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让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够就近就业或者在家乡创业,弥补父母缺位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要逐步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学校服务质量。(1)通过多维途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2)立足现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诸如安全、法制以及心理健康等更有针对性的课程;(3)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10]加强对中越边境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中越边境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专业的、责任感强的心理教师进入中越边境农村地区学校就业,进而加强对中越边境农村地区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投入。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同样也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建设者之一。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是国家未来建设中越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者之一,同样也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而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应该受到合理关切。关注和保护留守儿童,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平等看待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帮助,不让心理问题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绊脚石,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对中越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合理关注及相关政策支持,关系到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茗,陶芳标,张金霞,等.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09).
[2][5] 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4)21-23.
[3] 赵景欣,申继亮.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4)515-517.
[4] 许典利.新常态下桂越边境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 ,2015(06).
[6] 蒋盈,邓惠明.多元化家长角色的偏差及矫正[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6).
[7][8] 李旭.从“非留守儿童”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J].农村经济,2011(03)127-129.
[9] 李艳霞.云南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10]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失衡性与对策[J].农院考古,2011(06)365.
【作者简介】
冯发伦(1996—)男,壮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韦 嫄(1997—)女,壮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韦 京(1999—)男,壮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