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2018-12-13张建斌等
张建斌等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收治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并发气胸和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概率低于对照组,神经阻滞见效非常快,麻醉效果好(P<0.05)。结论:将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运用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的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是外科手术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在临床中运用的穿刺路径主要是经斜角肌肌间沟。以往的做法是按照体表解剖标志或者是筋膜皱襞进行定位,在进针之后找到“异感”,随后,注射麻醉药物。运用神经刺激器的定位法是临床中公认的一个“金标准”,然而和前者一样的是都属于盲探法,均会对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声显像可以实时地反映人体的解剖结构,能够对神经进行准确的定位,可以在近乎直视的情况下实施神经阻滞。鉴于此,本文对本院收治的该类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中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ASAⅠ~Ⅱ级。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齡16~75岁,平均(45.1±10.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5~73岁,平均(45.6±9.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将超声探头放于患侧锁骨大约2 cm的位置,置于前中斜角肌间。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之后,选择22G的穿刺针,注意在针尖和探头之间距离1 cm的位置进行进针,此时,在超声显像的辅助下,在患者的斜角肌间隙中刺入针尖。一旦对针尖的最优位置进行确定之后,就可以一次性地局部注入麻醉药,受到超声显像的实时监视,分析局部麻醉药在患者体内的扩散以及分布情况,一直到阻滞神经彻底被局部的麻醉药包裹。②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选择传统的盲探方法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运用22G穿刺针,将针尖平行地向斜角肌的间隙中进行刺入,逐渐向足侧进行推进,一直到异感出现,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一次性注射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 mL以及0.75%罗哌卡因10 mL。
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气胸、膈神经阻滞与喉返神经阻滞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见效时间快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现阶段,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运用于外科的上肢手术,其中所遵循的穿刺路径主要是斜角肌的肌间沟。以往的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是按照体表解剖的标志定位,在进针之后寻找到异感,进行回抽后没有回流血液和脑脊液之后,局部注射麻醉药,不能彻底地防止对于患者的神经和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所获得的麻醉效果并不十分满意,该方法的并发症非常多。就超声显像而言,其能够实时地对人体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可以确切地对神经进行定位,在接近直视的角度下实施神经阻滞。受到经济的影响,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之,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逐渐增高,超声引导下的定位技术已经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操作人员利用超声图像可以明确地对神经和周围组织结构进行分辨,合理地对穿刺针的神经方向进行确定,还能有效地对局部麻醉药在扩散中的规律进行观察,促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有所提升,还能降低临床中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在围术期对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并记录,主要有气胸和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使围术期中的气胸和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明显降低,同时,该方法使患者的麻醉效果更好,起效快,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促进臂丛神经阻滞精确性的提高,并使操作时间有所缩短,患者的并发症非常少。此外,麻醉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在临床中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