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
2018-12-13陈铃雄张旭明江伏燕
陈铃雄 张旭明 江伏燕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以便于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进行研究讨论,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疗效、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取介入栓塞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从而有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
【关键词】 介入栓塞; 急性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4.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4-0-0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患者的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一旦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据不完全统计,该病的发病率为5%左右,死亡率为5%~10%[2]。该病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例如黏膜炎症、溃疡、或者是肿瘤等,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病[3]。如果是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不但要注意为其补充血容量,扩容等,还要对其进行介入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以便于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4]。为此,本次试验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进行研究讨论,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进行研究讨论,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诊断标准:本次选择的患者都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即有呕血黑便、头晕等症状,血压过低,通过内镜或B超检查确诊。纳入标准:(1)均取得所有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2)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齐全;(3)所选择的患者可以参与到本次试验的调查中;排除标准 :(1)不能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2)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3)排除临床资料不齐全的患者。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5岁;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9~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即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告知其禁饮食,并对其进行止血处理,以免患者出现休克,其次还可以给予患者中药补元气等治疗,帮助患者益气补血,纠正患者的贫血症状。观察组采取介入栓塞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首先使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来进行监控,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躺在操作台上面,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随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尤其是要注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给予患者吸氧,静脉滴注等,再对患者进行穿刺插管,放入导管鞘,在其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动脉造影,造影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部位及病灶,并使用明胶海绵、弹簧圈进行栓塞,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平卧,告知其要注意绝对卧床,穿刺侧肢体制动8 h,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并注意查看患者的穿刺位置,以免出血或者是渗血等,如果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随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感、惡心呕吐等。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治疗效果的判定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有效、无效,显效:表示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没有再出血,没有呕血黑便等症状;有效:表示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接近稳定,呕血黑便症状有所缓解,出血情况也得到了改善;无效:表示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有严重的呕血黑便,出血没有好转,或者病情加重[5-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分析资料;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多发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或者是休克,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7]。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0.0%,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1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介入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以往临床上主要是通过内镜检查确诊及内镜下止血,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能准确的对患者的出血部位进行充分止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且该方法对患者自身的要求极高[8-9]。如果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或者是本身有较多疾病的患者,心律失常的患者,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影响预后效果[10]。介入治疗是现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治疗措施,不但见效快,且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安全性较高,风险相对较小,患者恢复更快[11]。因为DSA可以对患者的出血点进行准确的定位,可以使用明胶海绵对血管进行栓塞,并用弹簧圈进行加固,不但效果好且持续的时间较久,受到很多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青睐,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12]。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取介入栓塞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从而有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小娟,陈东风.111例血管相关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2017,22(7):411-414.
[2] Sanjay C,Divya S,Prashant M,et 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Children[J].Clinical Pediatrics,2007,13(1):16-21.
[3]卓剑,黄茂芳,史键山,等.介入栓塞治疗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评价[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7,4(4):46-51.
[4]宿敬存,赵卫,胡继红,等.介入栓塞治疗肠系膜上动静脉瘘致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1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8):667-668.
[5]陈鹏飞,任建庄,韩新巍,等.医源性上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2):111-115.
[6]赵年,李春华,李德秀,等.上消化道出血SATE诊断及介入栓塞止血的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8):881-883.
[7]段軍民,李素森,刘丽珍,等.双介入栓塞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8):2828-2830.
[8]贾春怡,赵瑞峰,代丹丹,等.1例PCI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栓塞止血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6,22(17):101-102.
[9]陆开艺,卓臣义.双介入栓塞治疗6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38(4):379-380.
[10] Suga H,Nakagawa T,Soga Y,et al.Endoscopic hemostasis using fibrin adhesive to treat hemorrhage in the upper digestive system[J].Surgery today,2004,34(11):902-906.
[11] van-Vugt R,Bosscha K,van-Munster IP et al.Embolization as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bleeding peptic ulcers in high-risk patients.[J].Digestive surgery,2009,26(1):37-42.
[12]刘强,张建兵,赵瑞峰,等.个体化介入栓塞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10):1489-1491.
(收稿日期:20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