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园网贷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12-13王娟白成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校园网贷消费心理大学生

王娟?白成

【摘 要】 文章對校园网贷作了概述,剖析了校园网贷引发的系列问题及大学生校园网贷的心理状况,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网贷的相关对策。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念;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与家庭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 校园网贷;大学生;消费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崛起,借贷服务已变得极其容易,具有审核快速,闪电到账等特点,不像传统银行贷款,需要抵押,资质审查等相关复杂程序。因此对于追求新兴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网络贷款则成为大学生消费时追捧的对象,但是网络贷款存在的危险性也逐渐浮出水面,据报道,由于网络贷款逾期未还而酿成的悲剧不在少数,因此正确认识校园网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则成为大学生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网贷概述

1、概念

网络贷款即借贷双方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易,进行信息对接,从而达成货币借贷的一种新型借贷方式,其审核、认证、放款、还贷等一系列流程均通过网络来实现。校园网贷则为发生在校园中的网络借贷服务,据了解,校园网贷的主要借款方为大学生,发生在大学校园内。

2、特点

校园网贷具有门槛低、审核手续简单、到账快、人人可贷等一系列特点,不对借款方进行资质审查,无需抵押,大部分的网贷平台只需提供详细的个人及家庭信息即可完成贷款。正是因为网络贷款平台的乱象,以及具有以上闪电批复、闪电到账的特点,所以近几年来被大学生疯狂追捧,网络贷款业务才能在大学校园发展得如火如荼。

3、分类

校园网贷通常可分为三类,一种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购物的分期付款平台,如爱又米、分期乐、名校贷等平台;一种是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的贷款平台,如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等;还有一种是传统电商平台所提供的信贷服务,如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

二、校园网贷引发的系列问题

1、致使大学生深陷网贷泥潭

校园网贷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具有相应的阴暗面。校园网贷实则也为高利贷,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大学生往往受到表面现象的蒙蔽,无法真正看清校园网贷的真实面目。大学生无固定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还款业务,逾期产生的利息也是相当高。据调查,借贷双方一旦成交,网贷平台会收取贷款金额20%的保证金以及4%以上的服务费,即借贷人实际到手的资金只有贷款总额的76%左右,“校园网贷”月利率通常在0.99%-2.38%之间,再加上各项费用,部分平台折合年利率高达36%。另外还收取高额违约金,如到期不能还款,产生逾期,平台违约金通常在每天0.5%以上,部分平台甚至高达5%。不敢告诉家人及时还清款项,而最终背负高出本金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本息,如此一来,陷入恶性循环,使大学生深陷网贷泥潭,无法脱身,可见校园网贷存在极大的诈骗性和危险性。

2、误导大学生消费行为

大学校园丰富多彩,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使用高端电子产品,身着名牌服饰,女生则购买高端化妆产品。

网络贷款的兴起,则进一步助长了此类消费行为。对于家境一般,而又极力想与别人保持一致,没有正确的判断力,缺乏自我清晰定位的学生来说,网络贷款无疑对他们是巨大的诱惑,通过简单的操作则可以获得期望款项,没有考虑无法偿还的后果。

校园网贷倡导超前消费,歪曲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网贷的利弊判断较片面,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分期付款、网络贷款则变得炙手可热。

3、扰乱大学校园正常秩序

网络贷款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对于不具有如期偿还能力的人来说则是一只“毒苹果”。新闻报道比比皆是,对于无力偿还校园网贷,欠债几十万,又不得不被天天逼债的大学生来说,承担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从而引发精神问题、跳楼等自杀行为的事件不胜枚举。还有部分大学生将担保人信息填写为自己的辅导员、代课老师等人,追债人对老师进行不间断的电话轰炸,也扰乱了老师的正常生活。

4、诱发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校园网贷还款逾期费明显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逾期利率,有“高利贷”性质。据报道,贷款平台常常采用各种手段暴力催讨逾期不还者。如催款方多次电话轰炸骚扰借款人及通讯录内的亲人好友;采用短信群发借款人有侮辱性质的短信;利用社交媒体软件或者互联网网站曝光借款人个人信息(如身份证照,生活照片,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或者短信、微信等威胁、恐吓、辱骂借款人;采用非法软件短信电话轰炸借款人手机通讯录其他不相关联系人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大学生校园网贷的心理分析

1、攀比心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进口化妆品等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具有善于探索新鲜事物,追逐潮流的个性特点。部分学生不考虑自身家庭情况是否允许,希望配置最新款手机、电脑,女生则对高端化妆品痴迷。正是因为不同家境学生聚在一起,贫富差距、社会物欲膨胀、对自己定位不清晰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而网络借贷则是解决这一现实冲突的短期有效手段。

2、跟风心理

近年来大学生对于明星、对于品牌的追捧等原因,极易诱发消费跟风心理。有关资料显示,有47.24%的大学生消费者是由跟风心理造成的,如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大学课程相对轻松,为更多生日聚会,外出野餐等消遣方式提供了充分时间。用品消费跟着名牌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各大品牌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国内品牌逛商场,进口品牌找代购。旅游消费跟着假期走,由于短视频的火爆,世界各地旅游胜地尽在掌心,大学生借着假期出外结伴旅游也成为一种时尚。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哪里好吃去哪里,哪里昂贵去哪里等。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已经变为具有复杂品牌偏好的消费群体。

3、享乐主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于接受各种新兴思想,对于明辨是非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大学生在不考虑自己是否具有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就“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最终酿成大祸。

四、如何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网贷

1、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

针对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观念,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消费心理课程。辅导员老师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引导学生识别正确、理性的消费心理,养成不乱花钱、购置合理符合自己消费水平的产品,不追求名牌。

2、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

学校应常常组织专家学者,针对校园网贷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带领学生从不同方面全面认识校园网贷潜在的危险性及其詐骗性,深入剖析校园网贷的真实面目,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酿成惨剧。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当自身受到不法侵害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该在显眼的区域张贴醒目的字幅,禁止校园网贷,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应该派专人清理校园公告栏各处张贴的小广告,尤其是蛊惑大学生进行分期付款,网络贷款的野广告,切断诱惑因子,还大学生一个干净、纯洁的大学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发挥社团的力量,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向大家传播校园网贷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4、学校与家庭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学校和家庭应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背井离乡就读,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与关爱。如若发现孩子出现消费异常等行为,应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双方同时入手,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也应常常关心学生,关注异常学生,通过了解、走访学生身边人对其的反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 张跣.大学生网贷多维反思笔谈[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

[2] 包艳龙.“校园网贷”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征信,2016.8.

[3] 苏婵娟.校园网贷背景下大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剖析及教育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17.7.218-220.

[4] 郭声龙.校园网贷及其法治治理[J].法制与社会,2017.34.

[5] 曹国娇.校园网贷背景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培育[J].江苏商论,2017.8.18-21.

【作者简介】

王 娟,女,硕士研究生,西安翻译学院商学院辅导员,助教.

猜你喜欢

校园网贷消费心理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唏嘘着悲情的担当:60万“校园网贷”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