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脑黑是真爱粉,粉到深处自然黑
2018-12-13刘勃
《三国演义》想删去刘备性格中流氓英雄的一面,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删汰干净,结果就只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了
刘勃
众所周知,作品产生的效果,往往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无关。时过境迁了,就更是如此。比如说,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三国演义》显然就是一部美化曹操,贬低刘备的书了。
如果今天的作家要写一部让人反感曹操的书,该怎么下笔呢?
正史上可利用的黑材料是不少的,比如曹操的杀戮记录很多。那就要从平民视角,极力描写曹军屠戮之后的惨状。现代读者,起码的人道情怀总是有的,但《三国演义》显然对此兴趣不大,写到这类地方都很敷衍。
方诗铭先生有个考证,曹操早年的发展,其实一步步都离不开袁绍的支持。袁绍一直大力帮助曹操占据兖州,是把兖州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则想把兖州变成自己独立的地盘。最终袁曹大战,以曹操胜利而告终。所以袁绍如何赞助曹操发展的过程,就都被抹去,只剩下史料里的蛛丝马迹了。
如此,曹操的反噬,可比同时代任何人毒辣太多了。最重要的是,曹操如此精心篡改自己的发迹史,还编了各种丑化袁绍的段子,哪里还是个坦荡荡的人呢?卢梭式的用浮夸的自我批判来掩盖自己真正的恶行罢了。倒真是奸雄,不过“可爱的”这个流行的定语,就难免大打折扣了。
当然,《三国演义》也不可能从这个角度写。
《三国演义》重点写的曹操的坏,是什么呢?是曹操的“奸”,是曹操的权谋,但现在普通人对权谋看法未必很负面(其实就连毛宗岗都说“阿瞒可儿”了);是曹操欺负皇帝,现在大多数人会表示无感;至于杀孔融、祢衡之类的名士,很多人觉得这些人本是夸夸其谈之辈,不会有太大的义愤。
《三国演义》还经常学袁绍的腔调,极力贬低曹操的出身。曹操这样一个祖父是最有权势的大宦官,父亲靠贪污来的钱可以买一个三公做的顶级豪门(虽然土点),却给骂得好像完全是凭个人的本事打拼出来的天下,能力以外资本为零。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这显然是加分项啊。
而刘备就惨了。
《三国演义》继承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就是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事情交给别人去办,伟大的君主扮演好道德偶像的角色就可以,自己并不需要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历史上的刘备能力不算顶尖,但力斩蔡阳,火烧博望,武功谋略也都有可观。现在按照好君主不需要才智武勇的人设(演义小说一向如此,英明神武如唐太宗在《说唐》里都是个废物),刘备也就智商基本归零,武功近乎尽废了。
年轻时代的刘备,明显带有草莽英雄的气质。这不奇怪,他出身那么卑微,光靠道德高尚是拉不来追随者的。刘备喜欢音乐,喜欢漂亮衣服,爱遛狗,爱跑马……这些亲民的特质,《三国演义》统统要删。《三国志》说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演义》保留了前半句,删掉“年少争附之”,显然是不能接受一个能刺激得年轻人荷尔蒙乱窜的刘备。更不要说著名的刘玄德怒鞭督邮,这事只能转交给张飞了。
但这个靠煽动不良少年起家的刘备,后来确实是个仁德宽厚的领导者。离开新野直奔江陵的时候: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是史书的记载。想到三国是一个动辄杀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曹操又有热衷大屠杀的恶名,这句被引烂掉的话的光辉,真是穿越千载。
《三国演义》又在这里坏事,“玄德于船上望见,大哭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还有比这更恶俗浮夸的表演吗?
总结就是,历史上的刘备有复杂性,在草莽英雄和仁德君主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三国演义》想删去他性格中流氓英雄的一面,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删汰干净,结果就只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了。
确实应了网上的流行语,无脑黑才是真爱粉,而粉到深处自然黑啊。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