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边角料”有了新对标
2018-12-13杨军
秦振华上任之后,公开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常熟的工业是江苏省老大,吴江的外贸是全国十连冠,昆山的城市建设也是全国先进。
2005年到2018年,张家港市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
“目前来看,钢铁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依然是张家港市发展的心头病痛。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张家港的当务之急。”
南方周末记者 杨军
张家港曾被形容为是苏州的“边角料”。这一方面指地理位置——张家港的前身是1962年方才设立的沙州县,系由常熟和江阴划出部分公社合并而成;另一方面是指经济地位——在苏州下属的六个县市当中,张家港长期倒数第一,一度有“苏南的苏北”之称。
但张家港没有自甘落后,最终成功逆袭。改革开放40年来,张家港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8.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数9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做的一项调查,张家港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千分之四的GDP和千分之一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其人均GDP达到3.07万美元,超过韩国和台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世界富裕国家程度。
除了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也曾闻名全国,是全国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
研究者将张家港的成就归功于“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在张家港精神的主要开拓者、原市委书记秦振华看来,张家港精神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它是在实践的熔炉中锻炼、在风险中形成的,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至今仍没有过时。
秦振华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现在又到了一个重大抉择时刻,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很有必要。
候机时开常委会
1992年1月7日,基层干部出身的秦振华于走马上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正处在十字路口,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仍然激烈,改革的方向尚未有定论。
秦振华当时并不知道,他上任10天后,邓小平即开始到南方视察,开始了一段对中国未来影响深远的旅程。
据张家港市委办公室原主任顾栋才回忆,张家港拿到邓小平讲话材料的当晚9点多,他们就把材料拿给了秦振华,他一看,说了一句“现在行了”。
第二天早晨,张家港原来准备召开的一个经济工作会议,临时改为“对外开放经济工作会议”,“在会上传达了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要求乡镇上下立即行动,抢抓先机。”顾栋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据秦振华回忆,当时张家港的条件很差,财政可用资金只有3000万元,“人穷,不闯不行啊。”2018年11月5日,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闯”字之外,还要“虚心向人家学习”,“首先学习广东”。
一个星期之后,秦振华带领一个上百人的团队赴广东考察,他们全部都是张家港的大企业家、职能部门一把手和各乡镇的党委书记。
“基本上是白天参观,晚上开会。”据顾栋才回忆,那次广东之行为张家港的发展解决几个重大问题。
首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坚定了,发展的思路就是“利用我们的长江岸线,利用我们的港口码头,带动全市的经济发展。光有港口码头不行,还要搞保税区。”顾栋才说。
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确定“要修路”,把道路修宽。“因为广东说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顾栋才说,第三就是确定要抓规模企业、规模经济,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像广东顺德一样有一批规模企业。”
市委常委会是在广州白云机场候机的时候开的,“回去的路上,各项工作的分管负责人就把电话打回张家港布置任务。”顾栋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抢”保税区
赴广东考察之前,张家港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国家要在江苏境内、长江边上建一个保税区,但建在何地没有定。南京、镇江、南通都有可能,三地都是“大港”、“老港”,就条件而言比张家港强得多。
为了把保税区“抢”到,张家港“不声张”,同时也开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队,由市长牵头长驻北京与相关部门对接。
当年10月份,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到苏州视察。秦振华知道后,专门跑到苏州,让上级请李鹏务必到张家港看一看,苏州方面同意了。
“李鹏总理来的前一天晚上,秦书记召集大家开会,进行了精心安排。”顾栋才说。李鹏到达后,秦振华在长江边芦苇滩上详尽地向总理介绍推进设立保税区的有关情况。
很快,张家港保税区获批设立,成为全国惟一一家设在县级市的保税区。保税区的建立,被认为使张家港的外向型经济打开了门户,码头和沿江经济由此发展起来,依靠免税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直到现在,保税区的企业仍占张家港经济总量约1/3。
顾栋才说,张家港当时并没有把握一定能获批建保税区,但当时干部当中有一个观点:“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去争,如果尽力也争不到,那就认了。如果尽力争到了,那就是我的。”
不留后路
“张家港精神”是否过时?
秦振华上任之后,即公开提出“三超一争”: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
据顾栋才介绍,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常熟的工业是江苏省老大,每年产值八九十亿,张家港比它少三十几亿,吴江的外贸是全国“十连冠”,每年基本上都在六七个亿,而张家港不超过1个亿,昆山的城市建设也是全国先进。
也就是说,张家港要“超”的,是江苏省最优秀的三个县市。除此之外,还要“各项工作争第一”。
有关心秦振华的老干部担心他“上了马背下不来”,专门赶到其办公室,建议他把“三超一争”改为“三赶一争”,虽然就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不同:超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超过别人,公开说势必为自己树敌。而赶呢,可以赶得上,也可以赶不上,能为自己留条后路。
秦振华对老同志的关心很感激,但表示“不回头”。
在张家港精神的四句话当中,秦振华认为最核心的一句就是“自加压力”。在他看来,有了压力才有动力,自加压力是一个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真正敢于担当的体现。
秦振华在“自加压力”的同时,还设法“挑起竞争”,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那时候各乡镇表态,塘桥说我要超过杨舍,杨舍急了,你要超过去,我只能拼命干。”顾栋才说,“别的乡镇又说,我要超塘桥,结果塘桥也急了。这样就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顾栋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张家港精神的引领下,又出现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在用人制度上,当时张家港提出一切以实绩论英雄,“能者上,平者让,弱者下”。那时候的干部,基本上是1/3被提拔,1/3被平调,还有1/3退居二线或者免职。
“那些干得不好、没有作为的干部,真的是要被拿掉的,而且很快。”顾栋才说。于是,整个张家港的干部工作热情高涨,工作起来没有节假日,甚至也没有白天黑夜之分。顾栋才的记忆里,当时每天晚上从办公室出来都是晚上十点多钟。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他把工作处理完已经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指秦振华)对我说,今天过节,你早点回去吧——那算早的。”
作为秦振华的老部下,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彭建平说,当时的干部甚至连生病的时间也没有,他有一次因为生病住院影响了工作,结果在病床上挨了秦书记批评。
一帮人拼命干了三年,收获颇丰。当时,苏州市曾经就各县市的发展搞过一个评选,用五个金杯分别代表工业经济、外向经济、城市建设、农业、精神文明。第一年张家港拿了三个金杯,两个银杯;第二年、第三年连续两年拿了五个金杯——张家港兑现了承诺。
在张家港的带动下,苏州其他县市也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1993年底,《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苏州跃起六只虎》的文章,报道了苏州六个区县抢抓机遇,实现经济发展上台阶、大跳跃的奇迹,张家港被认为是“头虎”——“一虎呼啸,群虎出山”。
“张家港精神”由此出了名,成为江苏改革开放的“三大法宝”之一。
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在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张家港精神”也被视作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召开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地点就选在张家港。《人民日报》再次为张家港发声,当天以《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这使得已经在江苏省内声名鹊起的“张家港精神”,迅速走红全国。
自“张家港精神”提出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家港精神在今天是否还有生命力?
“并不过时。”秦振华的回答就是四个字,在他看来,张家港精神的实质就是一个“敢”字:敢闯、敢冒、敢试。他认为,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干部“担当”问题,张家港精神与之高度契合。
顾栋才则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张家港当年创业时期的一些具体做法,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但是,张家港精神的内在气质一直没有变,比如实干精神、拼搏精神,为人正派、敢于担当的精神,仍需要继续弘扬。
多名受访干部都认为,“张家港精神”始终贯穿于张家港的发展当中。
近学北九州,远学马尔默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明星”县市日后沉寂了,但产生“张家港精神”的张家港却长盛不衰。
2005年到2018年,张家港市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2017年,张家港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10亿元,与撤县设市的198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0.9和110.5倍。
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前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空间收窄、环境压力加剧是张家港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点。
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临之际,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了“百城百县百企调研”,中国社科院承担了百县(市、区)调查项目,社科院将这一调查列为特大项目。
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业一直是张家港的第一支柱产业。2017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0亿元中,沙钢集团一家企业的利税就占五十多亿元。“目前来看,钢铁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依然是张家港市发展的心头病痛。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张家港的当务之急。”
张家港显然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改变。社科院的报告也指出,十八大以来的5年,张家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5年成为服务经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最快时期,传统产业正加速转型,沿江化工行业布局不断得到优化,同时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扩大,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5.8%。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苏州的三分之一、江苏省的十分之一,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在发展,张家港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也在全面发展,其城乡一体化建设就走在前列。“农民的生活(跟以前相比)完全不一样,”顾栋才说,“自来水、煤气、抽水马桶都有了,都是按城市的标准在建设。”
二十多年前,在秦振华治下,张家港曾就城市建设提出“白天新加坡,晚上小香港”的口号,顾栋才认为这个理想已基本实现。
不停给自己设定目标的张家港,现在又把总体要赶超的目标对准了世界先进地区,在最新的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到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要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到2030年要达到他们的同期水平。
北九州是日本第十三大城市,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就受到了联合国表彰,马尔默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是集海港、工业、商业、科技、娱乐于一体的世界宜居城市。从地理环境与产业结构来看,这两个城市都与张家港相仿,因此成了张家港新的追赶目标:“近学北九州,远学马尔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