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MOOC(慕课)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2018-12-13赵红艳,付丽
赵红艳,付丽
摘要:作为近十几年开放式教育最显著的成果之一,MOOC(慕课)被定位为高等教育创新性发展的标杆模式,受到各国教育界的推崇。文章以美国的Coursera、英国的Futurelearn、中国的“中国大学MOOC”三大慕课平台为例,通过运作模式、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学习体验与互动设计三大维度对新闻传播类慕课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增强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增强对平台的认同与黏性,是影响慕课平台发展的核心要素,进而从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多元化教学手段、强化互动环节等方面提出新闻传播专业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MOOC(慕课);新闻传播;教学模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重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与教育也因为各种电子设备、网络软件和学习平台的出现而变得便捷与快速。近些年在高等教育和远程学习中脱颖而出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慕课),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关注。这种全新的开放式在线学习系统,能借助网络平台超越地理和社会界限,容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本文选取美国的Coursera、英国的Futurelearn、中国的“中国大学MOOC”三大平台为例,分析影响新闻传播专业“慕课”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为 MOOC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闻传播专业“慕课”教学现状
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慕课的优势弥补了新闻传播专业生师比严重失调、教学资源地域性失衡、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慕课学习模式的出现被视为解决新闻传播类传统教学弊端的时代契机,自慕课平台创立伊始,新闻传播类课程便作为最早的课程领域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大慕课平台。
美国是世界慕课的发源地,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启了慕课形式在全球快速蔓延的序幕。根据用户数据显示,Coursera是美国最受访问者歡迎的慕课平台。Coursera汇集了世界顶级大学的精品课程,目前开设的新闻传播类课程数量是全球慕课平台中的佼佼者,共有13门课程,全球化色彩较浓。继美国最早设立慕课平台后,欧洲也有很多国家尝试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如德国的Iversity和英国的Futurelearn。在世界各国体验者心目中,Futurelearn更具特色。Futurelearn是英国首个MOOC平台,目前拥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24个课程来源,新闻传播类共开设有4门课程,专业性较强。慕课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加入国际慕课平台到自主开发中文平台的过程。2013年,“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三大中文慕课平台相继成立,其中“中国大学MOOC”新闻传播类课程数量最多。
二、三大慕课平台新闻传播类慕课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综合慕课质量评估项目组成员格兰尼·科诺尔总结的划分慕课等级的12个维度及其他学者提出的指标,本文依照平台运作模式、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学习体验与互动设计三大评判体系,对上述三个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影响新闻传播类慕课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
(一)平台运作模式
从创办主体来看,三大慕课平台均有高校背景或与高校密切相关,采用与高校合作的方式。Coursera和Futurelearn自不必说,“中国大学MOOC”的运营者之一“爱课程网”则是直属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的公司。三大平台的运营方式有所不同,因为Futurelearn的运营主体——英国公开大学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因此Futurelearn也是非盈利性质的,运营费用完全由公开大学资助拨款。Coursera和“中国大学MOOC”则是盈利型的教育组织,但是无论哪一个平台目前课程学习都是免费的,课程结束后如果需要证书,则需要付费购买。
(二)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慕课平台上课程来源方提供的教师与课程内容的基本介绍及相关的学习资料,以辅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学进度与内容。通过课程实例可见,三大平台在学习资源类型设置上趋同,都包括视频、文本、测试、讨论等内容,都具备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介绍等资料。中国大学MOOC在学习资料设置方面相对齐备,对于学生的预备知识要求、预告视频、推荐书目等都一应俱全。三个平台目前都只限于开设本国语言课程,没有外语支持。
(三)学习体验与互动设计
传统课堂基本以教师为主导,而慕课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位,因此关于本部分的比较更能凸显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三大平台视频时长都比较简短,符合当前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而且,三大平台都意识到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互动与反馈的重要性,分别设置作业或测试、答疑、错误信息反馈等环节来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设置互评、留言、课堂交流、点赞等方式来增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此外,三大平台都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四)三大平台新闻传播类慕课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1. Coursera——成熟规范、全面覆盖的国际化标杆
作为最早出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慕课平台,Coursera用了五年时间将自身打造成拥有成熟的运作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慕课界典范。Coursera的高人气源于平台用心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平台兼容性强,国际化程度较高。其次,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再次,Coursera平台便于操作的细节设计也赢得用户好评,专门针对在线学习的人群做出了相应的优化。Coursera的不足之处在于课程量大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互动性较差,讨论区也因人数众多,信息量过大过杂。因此,近几年Coursera逐渐收敛扩容局面,向职业与系列课靠拢,专项课程获得用户好评。
2.Futurelearn——简洁美观、制作精良的小众平台
Futurelearn 作为欧洲慕课的代表,与Coursera、edX等美国慕课平台无论界面设计还是课程设置都有很大差别。首先,“Keep it simple(尽量简洁)”是FutureLearn的十大理念之一,把繁琐的课程资源简化为“To do(待办)”“Activity(活动)”和“Progress(进展)”三大项。其次,Futurelearn课程数量不多,但是每门课都制作精良、质量上乘,力求用户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像是“一次精彩纷呈的旅行、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目前Futurelearn平台最大的不足在于尚未涉足移动客户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在碎片化时间使用该平台的便捷性。
3.中国大学MOOC——功能完善、快速扩容的后起之秀
中国大学MOOC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在某些细节上结合了中国教育的特色需求,成为中国慕课界的黑马。首先,平台功能完善,视频、文本、测试、讨论等环节齐备。其次,根据中国用户人数多,需求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每门课程后分别附加“其他专业资源”和“阅读书目”深化学生阅读以满足差异化需求。目前中国大学MOOC努力与国内各大学实行学分挂钩制,以外力保障生源及用户学习的可持续性,这一决策无疑是明智之举。当前中国大学MOOC也应借鉴Coursera的转型路径,扩容至一定程度,即可考虑增强自身平台的专业特色。
三、新闻传播专业慕课教学模式发展路径
(一)内容——拓展课程资源,以增强学习者感知有用性
慕课时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颠覆了传统课堂强制性接收的模式,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与坚持完全取决于该门课程赋予的有用性感知度。这一规律可以从学习者在论坛分享的个人案例得到证实,如果学生感觉某位老师的讲授使其受益匪浅,那么他必然会坚持学习该门课程并进而搜索这位教师的其他课程,实现良性的激起式传播。反之,某门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该门课程。因此,丰富、拓展、优化课程内容,是决定慕课良性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改变目前慕课课程“高辍学率”的根本之道。
(二)平台——规范教学体系,以增强学习者感知易用性
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教学要求一目了然、学习流程顺畅,同样是保证课程高完成率的重要因素。在此,针对新闻传播类课程涉及领域广泛、课程数量繁多的特点,提醒各慕课平台设置“个性化推荐”功能,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師在每门课的介绍中要强调本门课的特色与适应对象,偏理论抑或重实践、适合初学入门者还是针对高层次学习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甚至量化的标准,清晰表明本门课的难易程度、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学科背景和选修内容,以此帮助学习者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梳理明确自己的知识框架与脉络。
(三)沟通——强化互动环节,增强对平台的认同与黏性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传统高校教育一言堂的传授模式饱受诟病。基于此,各大慕课平台对新闻传播类课程的设计格外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互动环节。Coursera设置了“错误信息反馈”“答疑”;中国大学MOOC设置了答疑、课堂交流环节; Futurelearn立志要成为MOOC界的Facebook,效仿Facebook设置了点赞、回复、追踪等功能,可以与修同门课的同学产生社群互动,增进了学习的乐趣。
文化为体、网络为用、体用结合,新闻传播学教育亦然。慕课是网络新媒体时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使网络与现实课堂对接。期待借助教育大数据,进一步明确培养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人才的教育理念,促进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G. CONOLE. “MOOCs as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learner experience and quality of MOOCs.” RED. Revista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 2013,33(2):11-17.
[2]KATE S.HONE,GHADA R.Explo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MOOC retention:A survey study[J].Computers&Education;,2016,99(3):157-16.
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