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
2018-12-13单飞鸣
单飞鸣
在《丛林》和另外一组作品《惊蛰》中,你都将目光投向森林,是否是当时归国后的迷茫使您选择从自然当中去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请你多说说当时的感受,为何会选择去观察和感受自然?
选择拍摄的内容有时候很难说清楚是为什么,就像有的艺术家只拍都市,有的只拍人文景观,有的只拍人,我在2005年到2013年的8年里拍了5组以自然或者树木为主题的作品,但都不是刻意的规划和选择,最后自己总结可能是自己对这个主题会比较敏感,也许是从小学习工笔花鸟的缘故,会对这个内容比较亲近。拍摄《惊蛰》和《丛林》虽然面向的是自然景观,但其实更主要的是面向远方和未来(《惊蛰》的画面都在近景的杂树丛中,但是背景里的远处永远有一潭干净的湖水),这种观望其实没有要寻找答案的意思,可能也不会有答案,所以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心境的映像,对于远方和未来的观望延续到了后来一直到现在的作品里,但是目前的作品已经从植物拓展到了其他方向。
您谈到从小学习工笔花鸟的缘故,对拍摄自然为主题的内容更亲近,中国山水画对您的创作是否有比较深的影响?摄影和绘画在对山水的描绘上您觉得有何不同,能否具体谈谈?
从小耳濡目染,传统绘画对我来说不管是山水也好花鸟也好,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有时候自己不知道,只是在我总结自己那一个阶段的作品时看到了这样的影响。具体到画面可能是图式上的特征,比方说压缩背景空间,取白色背景突出主体或者简单的背景,像《丛林》是属于没有背景。这些更像是中国绘画的特点而非典型西方传统摄影的特点。
机器的特点决定了摄影是如实复制对象,而绘画可以创造,再造,改造,可以把“搜尽奇峰打草稿”得来的各种山头融入到一张画里,也可以不用那么如实的反映画面具体对象的真实比例关系。
《丛林》里的照片画面都很黑,你是在傍晚时间拍摄《丛林》的?为何选择这个时间?拍摄上有难度吗?你觉得时间在表现风景上有什么影响?
《丛林》是太阳下山半小时后拍摄的,这个时间里没有一个强烈的主光源,基本都是天空的逐渐暗淡的漫反射光线,所以每一片叶子的反光也没有那么强烈,都比较柔和。这个时间段随着太阳下山,光线会很快变暗,留给拍摄的时间并不多,所以需要一天一天多次前往拍摄地址拍摄。最早的方案是拍早晨浓雾后的丛林,每天早起背着大画幅相机去追拍了多次后发现很难实现,而且浓雾的拍摄季节也过去了,于是改成了傍晚。选择这个时间段拍摄丛林是因为画面会更深邃神秘,一眼看不到结果。之前在苏黎世的美术馆展出后,我在instagram上看见有外国观众发了个现场图,说“比黑色还要黑”,这就是我要的结果。
你是在云南山区拍摄《丛林》,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
选择云南是因为我父母生活在那里,而我在那个时期刚好也在那里生活。丛林拍摄地点就在父母家的几十里外。
《丛林》是一个五联摄影作品,据说你先用4×5大画幅相机拍了很长时间,后来效果不满意,改用佳能5DIII数码相机拍出许许多多张小尺幅作品,然后拼贴在一起,五联画里总共有六七百张小的照片。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拼贴方式?
最初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一次成像一整片丛林在一个底片里。但是在多次拍摄并多次往返云南上海的冲洗底片过程后,发现大画幅拍摄这个主题并不理想。因为传统底片的感光度限制,拍摄这样一个比较暗的画面就必须长达几秒、或者十几二十几秒的曝光,傍晚的丛林里时常有风拂动,隔着很远的距离虽然能判断出比较明显的风吹叶动并避免按下快门,但是一些轻微的风吹过还是不能及时发现,而且等待风止的过程又是一个光线不断变暗的过程,所以也很耽误时间,几次冲洗放大底片后我始终没有得到特别满意的画面,直到最后手头有一个5DIII后,发现小张的拍摄然后后期电脑拼接能够完成惊人的清晰度的大幅作品,我想这组作品只能用这一种方式完成,这是相机技术发展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才能做出来的作品。而选择五联是技术原因,因为想拍横画幅的大画面,而拍摄地点并没有一个首尾连贯的很让我满意的大片丛林,所以选择在不同位置拍,然后拼在一起。
这种拼贴有点类似散点透视?
没有考虑散点透视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更多的是做出一面黑色的丛林的墙,可以把观众吸进去。
你自幼研习国画,2004年你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水墨人物专业毕业后,又去德国学习艺术,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你的摄影创作有何影响?
去德国的学习是一个开拓眼界和破除迷信的过程,因为十几年前的资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包括微博微信各种自媒体以及网络平台在现在已经能够把大量的国外资讯介绍到国内,但是十几年前的话,出国学习确实是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的内容。
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景观概念“山水”?它和西方的风景有何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是对自然的归纳总结后整理出来的“秩序”,西方的风景更注重对自然的再现。《丛林》这组作品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应该算前者。
你有喜欢的山水画家吗?
一些代表性的名家像范宽、王希孟、黄公望、黄宾虹、傅抱石等都喜欢,他们各自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在你的思想世界里有多重要?你认为这些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文化会有意义吗?你觉得艺术家在其中担任怎样的角色?同传统对话的过程中,是否意在构建自身的当代性,如果是,这是如何体现的?
古代傳统对于我可能就像影子差不多,平时不会在意,也看不见,但是有时候在光线下又看得很清楚。去年看了一个说唱节目,了解了之前并不熟悉的说唱乐,其中一个歌手叫GAI,他的说唱用四川话演绎,里面夹杂了很多俚语、方言、古文,所有的这些和现代白话掺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最让我有共鸣和记忆点的歌手。说唱是外来的乐种,但是正是因为方言、古文这些传统元素的使用,他的音乐变得不同、厚重、余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