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听“别人”怎么谈社会保障
——读《21世纪资本论》有感

2018-12-13古钺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9期
关键词:养老金社会保障财富

法国人托马斯·皮凯特所著《21世纪资本论》2013年出版后,成为一本热书。作者利用20多个国家众多研究人员精心收集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收入及财富分配的历史数据,“尝试梳理出一部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历史,一部鲜活的人类历史”。全书有两个核心观点:第一,财富分配的历史总是深受政治影响,是无法通过纯经济运行机制解释的。第二,虽然有推动收入与财富趋同的机制,但那些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分化力量长期存在,并且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这就是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r>g)。作者的结论是,可以设计一些公共制度和政策,例如全球累进资本税来应对这一负面影响。

社保公本来是把此书当作一般经济学专著来读的,但发现书中多处论及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金制度,颇感有意外收获。人们通过作者提供的史实和阐释的论点,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新角度来观察社会保障的性质与功能、过去和未来。挑出几段来分享: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政府的天然职责。

作者引述了一个经典史实——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灾引发的经济大萧条,以空前绝后的破坏力席卷发达国家,美、德、法、英都有1/4的工人失业。此前各国所秉持的放任自由、政府不干预经济事务的传统观念不断遭到质疑,许多国家选择了在更大程度上实行干预主义。于是,教育、医疗和养老成为20世纪财政革命所酿就的三大社会变革,出现了除所得税、资本税、消费税之外的第四种特殊的税收——政府发起的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缴费,款项进入社会保障基金,旨在为替代性收入融资。而养老金占了政府主要社会职能之一——替代收入和转移支付的大头,在所有发达国家,公共养老金都是2/3乃至3/4以上退休者的生活来源。这些养老金体系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让大部分年长者免于贫困。

这段史实及相关论述给人两点启示:其一,经济危机往往是诱发社会变革的契机,应对危机期间政府对市场失灵的介入和干预措施往往演化为常态的制度安排;但当度过危机后,自由主义回潮,又往往会忽视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其二,在当代,社会保障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之物,而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政府税收的主要用项,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砝码,因而是一个国家走向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我国在上世纪末和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向社会保险基金注入巨额财政资金,直接支持或推动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重构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数以十亿计的群体因老、因病致贫的后顾之忧,可谓历史性壮举。在进入新时代、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对政府的这一职能应有更深刻的认知、更有效的发挥和更持久的坚守。

养老保险须面对财富分配的多元目标——终生平衡、代际公平与传承等。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等人提出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即财富最初是随年纪的增长而增加,老年后则花掉大部分储蓄,其离世之时应该资产不多甚至完全“赤条条”而去,在老龄化社会尤其如此。皮凯特认为这种把累积财富归因于支付退休后生活之需的理论虽然在逻辑上说得通,但事实并不如此——那些无法传给后人的养老金财富在各国私人财富中所占比重极小;即使在人口寿命延长的老龄化社会,全社会所继承的财产额也在增加,只是继承期向后推延,而不改变财富集中的现实。所以,为退休储蓄只是人们积累财富的原因之一,而希望家族财富代代相传的愿望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动机。

生命周期理论已经成为人寿保险业高举的个人财富规划的旗帜,近来也在浸染养老金制度。皮凯特的批判引发的思考是:在特定专业领域畅行的理论,在更大的现实空间和理论框架下未必都那么 “牢不可破”,相关人士需要把专业的精深性探索与宏观的包容性思维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一是个人收入的终生纵向平衡,二是代际负担公平,于是才有了各种参数、指数、系数,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仅限于劳动性的收入归集和分配。如果认同皮凯特描述的财富积累主要动机和r>g的长期趋势,就必须突破这一空间局限,展宽视野,关注社会成员其他财富(无论是经营得来的还是继承而来的)的分配和聚集态势,并将其更多引导向养老储备。这不仅能利用资本市场的增值机制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寻求更多资源,而且可以通过“限高”措施来弱化财富不平等程度。

公共养老金的现收现付制并未过时。

作者高度评价20世纪各国建立的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体系的历史性作用,认为它保障了大部分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否则整体财富积累的程度可能要甚于今天,即社会贫富分化更严重。作者断言现收现付制的保障可靠性和平等性都优于金融资产投资,因为后者可能会在战乱时化为乌有。他进一步分析:在21世纪资本收益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的趋势下,用资本化的养老金体系替代现收现付制似乎是一个自然的结论,但个中问题很多,尤其是两种制度转换的方式、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等。结论有两个:其一,无论在哪里,现收现付制依然是未来最理想社会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在经济低增长环境中,个人储蓄必然对养老发挥更重要的补充作用。

多年来,不少经济学者痴迷于抽象理论、醉心于创制各种数学模型来自我论证,将制度“资本化”更成为一时风尚。在喧闹声中,皮凯特冷静的现实精神算是一股“清流”。即使他观察到r>g的长期趋势,也并未偏颇地一味鼓吹养老金融化,他强调经济运行从来不“纯粹”,而是与政治权衡、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因素高度关联的复杂生态系统,必须综合考虑现实的转制成本和各群体利益关系。我国在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时,也同样面对书中提到的“整整一代人将没有养老金”的难题,我们没有采取极端方式,而实行了统账结合模式和渐进式“中人过渡办法”;在养老基金投资中则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长期稳健原则,不追逐短期利益,这些都是积极稳健、切合实际的举措。面向新时代的新情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社会财富增加,资本市场更加发育,各样主张不免杂呈,我们万不能被“忽悠”晕了而动摇根本,仍应保持定力,坚持以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作为制度主体,确保“基本盘”,同时辅之以可发挥市场功能的职业性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备积累。

养老金政策的敏感性尤需精细设计和高度透明。

作者列举了两个典型政策:一是提高退休年龄。这不光可以在老龄化背景下增加养老金资源供给,也符合那些希望通过延长工作来提高成就感的脑力劳动者的意愿;但从事繁重工作、薪资不高的劳动者则希望及早退休。发达国家未能充分考虑个人情况的差异,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诉求总是多于所谓高素质人群,这是该政策往往引发社会强烈抗议的原因。二是养老金体系的复杂性。发达国家自19世纪建立起基本框架后再慢慢覆盖到不同社会群体和职业,造成现在公务员、私营部门工人以及自由职业者的规定都不相同,人们看不清庞杂的体系,不知道基本权利所在,都觉得自己处境比别人差,因而在改革时很难达成共识。作者建议,在个人账户基础和人人平等的原则下建立起统一的退休计划,使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现收现付制中得到多少,从而更明智地安排个人储蓄。

我国也面对着同样或相似的情况。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群体划分与聚合、政策并行与叠加、标准散乱与错落,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往往会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要求制度设计者更加精细地辨识不同群体的关切所在,回应利益诉求,少用“一刀切”的手段,多用区别化政策。比如渐进式延迟退休就十分敏感,可以考虑历史上和现实中脑体劳动者的不同情况和诉求,制定多种适应性、过渡性政策。对必须统一的政策、标准,也应力求采取更加公平、透明和通俗的表达形态,并通过广泛持续的社会宣传来增强公众认知度,使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人人享有,而且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监督。

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还对中国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凭借强有力的中央统一领导体制和高层领导者反腐及促进公益的决心,贯彻对所有收入和资产的累进税制,为公共服务、社会保险和教育筹资,缩小市场和私有财产制带来的贫富差距,推进收入和资产公开化、透明化。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有效性,社保公不予评论,但自序中最后一句话确实很值得玩味:“历史自会开创新的道路,往往就在最出人意料之处。”在概览了本书梳理的历史脉络和展列的各种矛盾后,立足和思考我国现实,我们正努力探寻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或许就“出人意料”地对世界做出历史性贡献。■

猜你喜欢

养老金社会保障财富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