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老绒花变成“时尚潮品”
2018-12-13王新同
90后女孩征珊珊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同桥村,父母从事绒花制作。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对绒花制作有着特殊的感情,还有着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
辞职返乡 立志“复兴”千年技艺
江南绒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时期。那时的仕女们都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作为装饰,但鲜花受制于时令,不是四季常有,又易枯萎。因此,不枯不败、精致唯美的绒花便应运而生。由于谐音“荣华”,绒花也被当成富贵吉祥的象征,在武则天时期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进入明清后,绒花“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广大百姓喜爱的吉祥饰物。
绒花曾经的销售盛况,只存在于征珊珊的记忆里。父亲经营的那家制花厂,最鼎盛的时候有一百多号人。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鲜花不再稀缺,扬州和南京的绒花厂也纷纷倒闭,纯手工制作的绒花就如同元稹诗中的“官花寂寞红”一样,逐渐被人忘却,而绒花艺人也纷纷转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潮,2006年,绒花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因产品单一,又无法量产,加上老手艺人越来越少,传统制花厂的经营依然难以为继。眼看这门流传千年的技艺逐渐被人遗忘,征珊珊果断辞掉上海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继承了这门“夕阳”手艺。
打破桎梏 赋予绒花时尚元素
传统绒花制作需经过染色、下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需耗时两三天时间。因为绒花制作周期长,收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征珊珊一边向拥有30余年绒花制作经验的妈妈学习,一边对外做宣传推广,她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扬州绒花。
2014年,征珊珊慕名找到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向这位六旬老人拜师学艺。当时,赵树宪正苦于招不到传人,非常欣慰:“姑娘,你只要不嫌做绒花没出息就好,这门手艺太需要新鲜的血液了!”
学有所成后,征珊珊回到扬州重振家中的绒花厂。为此,她还把一些绒花制作老艺人聘回厂子。大学期间开网店的经历,让征珊珊选择了开设淘宝店来销售绒花,但是新店加上小众的消费人群,销售情况并不乐观。入不敷出的日子里,父母和家里的老人都劝征珊珊放弃这一行,她摇摇头说:“不,现在拯救濒临消亡的绒花技艺,比赚钱更迫在眉睫。”
2015年,征珊珊看到一本著名手工杂志在征集非遗手工艺术品的照片。她觉得这是个宣传自家绒花的契机,就和母亲日夜赶工一个多月,制作了十多朵绒花作品。请专业摄影师拍摄后,她向杂志社投了稿。对此,一开始父母都觉得不太靠谱:“八字没一撇的事情,耗费一个多月时间去苦心制作,值得吗?”征珊珊却倔强地表示:“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得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好它。因为不做,就没有一丝希望了。”结果令一家人喜出望外,她们投去的绒花摄影作品被那家杂志全部选用,其中一张还登上了当期的封面!这等于给征珊珊做了一期免费广告,她的网店因此渐为人知。
征珊珊还开通了博客、微博、公众号等各种可以对外发声的社交账号,通过图片和视频去介绍绒花。
发掘市场 “非遗之花”在全世界绽放
经过一番技艺创新和宣传后,征珊珊又通过参加婚庆博览会,将高贵典雅的绒花配饰,推广到了潜力巨大的婚庆市场中。
2016年夏天,征珊珊受爱马仕邀请,用绒花工艺制作了长达1.6米的羽毛橱窗装饰,首次把绒花打造成为装置艺术。后来,通过参与广交会、出国访问等方式,征珊珊发现外国也有市场。她又经电商及线下平台签订出口订单,将绒花推向国际市场,远销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使“非遗之花”在全世界绽放!
今年夏天,清官剧《延禧攻略》的热播,也让绒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火了一把。原来,去年6月,《延禧攻略》剧组的造型师通过网络联系上了征珊珊,一共向她定制了19款绒花发饰,该剧有清史专家把关,对服饰要求很严格,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绒花买家。于是,征珊珊把师傅赵树宪也请出了山,师徒二人亲手做了一个多月,才把《延禧攻略》剧组所需的绒花全部制作完成。由于这部电视剧的火爆,征珊珊的绒花生意也是极其火热,她的绒花订单,已经排到了2019年夏天。
现在,征珊珊年收入已高达百万,她把古老绒花变成“时尚潮品”的同时,也带富了一方乡邻,给上百位老人和无业女性提供了就业岗位。征珊珊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绒花这门手艺,将美好的华夏千年技艺薪火相传。
摘自《乡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