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一甲子书写火炸药传奇
2018-12-13李木子
■ 文 李木子
2018年1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含能材料专家、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王泽山走上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听说他获奖,很多人感慨:“真是实至名归!”
从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发现低温感含能材料、提高发射药能量利用率,到发明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提高发射装药输出功率,再到发明装药技术、解决国际军械难题……60多年来,王泽山始终围绕着“火炸药”这个靶心,在世界前沿的重大课题中不断突破。
矢志不忘强国梦
王泽山出生于1935年,小时候住在吉林市远郊的桦皮厂镇。他的童年生活在一个混乱、大变动的年代,先后经历了伪满统治时期、国民党管辖时期和解放初期。经历过战乱和苦难,王泽山从小就将“强国方能御辱”的道理铭记于心。“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愿世界充满和平,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 带着这样的理想,19岁的王泽山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选择专业时,王泽山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大冷门”——火炸药专业。大部分考生嫌弃这个专业过于基础、枯燥和危险,纷纷主动填写与空军、海军有关的热门专业。王泽山却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火炸药是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领域。”从那时起,火炸药研究就成了他的毕生追求与使命。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历经数十年钻研,王泽山在含能材料工程领域获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成为我国火炸药学科带头人。上世纪80年代他首创了火炸药资源化系列再利用技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支撑,是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该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上世纪90年代起,王泽山通过研究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并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该技术获得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彼时成为“双冠王”的王泽山已经61岁了。“别人都劝我功成身退,但我的生活早就跟科研分不开了。一旦离开,我就感觉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王泽山说,每次获奖既是荣誉,更是激励和召唤。“关于火炸药,我们需要加深的认识和亟待攻克的难题还有很多。”
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20年里,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依照他独创的补偿装药的理论和技术方案,火炮用一种装填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的射程从此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降低25%以上,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该项技术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一生只愿做好一件事
玩微信、开车、通过手机订票、订宾馆、叫出租车、做flash动画……大家戏称80多岁的王泽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80后”,他永远都在了解和学习最新潮的技术和事物。可王泽山做这一切,并非仅仅是“不服老”。“我主要是为了工作能够再快些。”王泽山说,“学开车是为了方便去工厂测试、实验;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是为了随时查看保存的设备图片;在外地出差叫出租车,是省去让对方派车来接的时间。”王泽山不想为任何琐事浪费研究的时间。
“王老师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他身边的人都这样说。王泽山家里的灯是最早亮、最晚灭的。只要没有特殊安排,他会在晚上九点半左右休息,然后凌晨两三点起来工作。“白天的事情太多,凌晨特别安静,适合思考问题。”王泽山说。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也都用在思考上。因为一边思考一边走路,他闹出过不少进错楼、走错房间、搭错火车的笑话。
生活里“争分夺秒”,他却舍得扔大把时间在试验场。即使已经八十多岁,王泽山一年还是有近一半时间在试验场。团队冬天时在内蒙古靶场做实验,气温达到零下几十度,冷到高速摄像机都“罢工”了,王泽山却始终和团队一起驻守。他说,这样既是为了能准确收集一手数据,也为了确保整个实验过程安全有效。“只有亲临现场指导实验,我才能够放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慕名而来,王泽山也越来越忙碌,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因为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哪怕只是在短暂的候车时间,王泽山都会拿出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那里面装的是他日夜思考的火炸药相关问题。“火炸药研究已融入我的一生,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别的我也做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