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塞尼卡谷病毒的诊断及防控
2018-12-13宋培武郭春和
宋培武,郭春和
(1.广东荷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猪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1300;2.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塞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y virus,SV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小RNA病毒,跟口蹄疫病毒发病症状类似,主要引起猪口鼻黏膜及蹄部出现水疱和溃疡。SVV为单股、正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塞尼卡病毒属(Senecavirus)的唯一成员。通过对小RNA病毒科的12个代表性病毒属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塞尼卡病毒属与心肌炎病毒属遗传关系最近。从2015年起,我国广东、湖北、福建、河南和黑龙江等省先后发现了SVV感染导致的猪水疱性疾病。但由于该病没有特征性病变,所以不能通过临床症状区分口蹄疫、猪水疱病、水疱性口炎病毒、猪水疱性皮疹。希望本病例的处置经验对养猪企业防控SVV时有所帮助。
1 发病简述
2018年2月份,广东某地区1 000头母猪的自繁自养猪场配怀区、分娩区发生疑似口蹄疫(FMD)病例。患病母猪临床表现为采食量下降,体温39.5~40.5℃,鼻吻部出现1个或多个大小不一、充满液体的囊泡,囊泡破裂后发展成溃疡病变(图1);蹄冠部趾间裂和冠状带周围也出现水疱性及溃疡性病变(图2),严重者跛行,站立困难,但没有出现蹄甲脱落的现象。患病仔猪体态虚弱,嗜睡,不愿吸乳,蹄掌部、冠状带出现水疱或溃疡(图3)。
图1 母猪鼻吻部出现囊泡(充满液体或溃破)
图2 母猪蹄冠部趾间裂和冠状带水疱性及溃疡性病变
图3 哺乳仔猪蹄掌部、冠状带出现水疱或溃疡
2 实验室诊断
SVV感染猪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相似,难以区分,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RT-PCR、荧光定量RTPCR、病毒中和试验均可用于SVV的检测和诊断。我们选用简便、快速、准确的RT-PCR方法检测SVV。引物针对VP1-2A基因,其序列为上游引物5"-AGTGACACTCCACCGTTGGAA-3";下游引物 5"-GGGAACTTACCCTACAGTTAAG-3"。反应条件为42 ℃ 30 min;94 ℃ 5 min;94 ℃ 1 min,55 ℃ 1 min,72℃ 1 min,35个循环;72℃ 5 min。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2.1 O型口蹄疫抗原检测结果
由RT-PCR电泳图(图4)可知,水疱液未扩增出658 bp阳性条带,提示未检测到O型口蹄疫病毒。
2.2 A型口蹄疫抗原检测结果
由RT-PCR电泳图(图5)可知,水疱液未扩增出427 bp阳性条带,提示未检测到A型口蹄疫病毒。
图4O型FMDV电泳结果
图5A型FMDV电泳结果
2.3 亚洲1型口蹄疫抗原检测结果
由RT-PCR电泳图(图6)可知,水疱液未扩增出535 bp阳性条带,提示未检测到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
2.4 塞尼卡谷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由RT-PCR电泳图(图7)可知,水疱液扩增出429 bp阳性条带,提示检测到塞尼卡谷病毒。
图6 亚洲1型FMDV电泳结果
图7 SVV电泳结果
由以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知,病料中未检测到O、A、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而检测到塞尼卡谷病毒,提示引起发病原因为塞尼卡谷病毒感染。
3 处置小结
由于目前没有疫苗或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防治SVV,因此防控SVV至关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降低猪场环境中的病毒含量,同时阻断病原的跨栋、跨区传播,这样疫情才可能得以快速控制,甚至扑灭。
2月21日发现疑似病例当天,该猪场立即启动了荷创养猪研究院制定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至2月27日起未再出现新增病例(图8),且确保了保育区、肥育区的安全。期间感染母猪配怀区70头,分娩区23头,哺乳仔猪8窝。所有患病猪只后期恢复良好,未出现死亡或因病淘汰的猪只。主要措施如下。
3.1 启动应急响应
出现疑似病例当天,全场进入紧急状态。场长组织召开组长及技术员会议,明确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处理措施。同时即日起执行重大疫情日报制度,每天晚上8:00,场长将当天的病情简报(含新增病例数、死亡数、淘汰数)上报给运营部及研究院。
图8 配怀区、分娩区每日新增患病母猪数
3.2 执行应急措施
应急措施主要围绕传染病成功防控的三大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展开。如立即安排专人在发病区域迅速建立防疫隔离带及隔离标识,同时人员和物料做好定岗、定位,防止交叉感染;管理人员如需进入疫区,必须配备至少两套衣服、两双水鞋进行更换等。
3.3 应急响应解除
从2月27日起,已连续21 d无新病例出现,研究院通知场部本次应急响应结束,猪场恢复至应急响应前的工作秩序。
4 防控思考
老病不断、新病又添是当下我国养猪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为此,国内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不断做好疾病诊断和疫苗技术的储备,为降低疾病对我国养猪行业带来的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作为一线养猪工作者,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猪病越治越多的尴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否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2013年,原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SARS防治靠的不是现代技术,而是传统经验“三环节两因素”切断,“三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两因素”是自然和社会因素,把SARS病人隔离起来,切断传染链条。运用这种传统的经验,中国彻底消灭了SARS。我们此次也是运用这个传统的经验,快速控制了疫情,让SVV莫名其妙“消失”了。希望通过本次案例,提醒我们一线养猪工作者,不要过于关注病原本身(新病原、变异与否)或过于关注新的治疗方法、疫苗,而忽视了传染病控制的本质。对于任何传染病,只要掌握其流行规律、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即使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流行,并最大程度减少其对生产的影响。
(致谢:文中临床图片由荷创同事万里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