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8-12-13波拉提刘建虎
波拉提 刘建虎
内容提要: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以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引领,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明确军民融合发展目标,谋求军民融合重点突破,完善军民融合制度机制,凝聚军民融合向心合力,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习主席深刻指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强国兴军的科学布局,是对民族复兴的深远谋划,赋予了军民融合新的时代内涵,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持之以恒抓紧抓好习主席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习主席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科学把握国防与经济辩证关系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需要。自古以来,如何统筹经济与国防的关系,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当前,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未来战争军民界限、前后方区别更加模糊,尤其是信息、网络、太空领域的角逐,需要更多“不穿军装的战士”参加,军民融合的层次将更高、范围将更广、程度将更深。从一定意义上说,军民融合得好则国家强盛,融合得不好则延误国家发展、制约国防建设,这就要求各级要深刻领会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的“四个加强”深邃意蕴,始终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强国兴军的根本大计,科学统筹安全与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二是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实际举措。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卫国。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不断增多,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要求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必须处理好“犁”与“剑”、“市场”与“战场”的关系,统筹确定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把生产力转化为战斗力,走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国防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
三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科学指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入关键时期,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军民深度融合必将发挥着积极引领作用。从实践看,无论扩大市场有效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还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支撑产业,都要求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等多种途径,提高军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都要求充分发挥国防工业的技术扩散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要始终把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战略作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务实举措,大力推动各个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矛盾问题
习主席指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这深刻揭示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方位。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军民融合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实现由“浅”到“深”、由“入”转“合”,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破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扬科学求实精神,认清当前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对军民融合的思想认识高度决定军民融合的实践深度。受传统思维和利益藩篱的影响,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还存在认识偏差。比如,有的推动融合靠感情、解决问题靠人情;有的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有的融合别人可以、被别人融合不行;有的以为军民融合就是地方帮军队、军队靠地方;等等。
二是领导体制尚未形成。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系统工程,需要权威机构协调管理。但就目前情况看,一些跨军地、跨部门的协调机构还不能真正发挥牵头、统筹作用,难以逾越军民融合条块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难以破除融合主体的利益藩篱,军民融合发展中各自为政、管理分散、职能重叠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是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在需求对接机制上,需求提报程序不规范,军地对接主体不明确,存在“有需求难对接、有资源难利用”的现象;在资源共享机制上,军民标准不接轨,补偿机制不健全,“民参军、军转民”渠道不畅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在监督约束机制上,评估主体不明确,指标体系不完备,军地有关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明显,军民融合在组织协调、项目报批、工作落实上还存在相互扯皮现象,导致“融与不融一个样,融好融坏一个样”。
四是新兴领域尚未融入。当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保障和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正在扎实推进,但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矿产资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融合的力度还很不够,金融、保险、物流、通信等服务业领域融合的途径也不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是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国防动员法明确了与国防密切相关的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等问题,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但各地区在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等方面还缺乏高层次、统一的制度规范,加之现行的一些法规制度和行业政策明显滞后,导致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门槛依然较高,军用成果转化为民用资源的审批程序依然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参军”“军转民”的积极性。
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以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引领,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明确军民融合发展目标,谋求军民融合重点突破,完善军民融合制度机制,凝聚军民融合向心合力,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地生根。
一要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理念。一是主动融合理念。军民融合发展是习主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党的核心、军队统帅对富国与强军、安全与发展、经济与国防的科学运筹。各级必须站在听党指挥、步调一致的高度,树立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观念,走出封闭发展、自我发展的局限,破除“可融可不融”的陈旧观念,摒弃“想融不敢融”的矛盾心理,缩短“要融不会融”的现实差距,以主动作为姿态,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做好。二是加快融合理念。要使地方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深刻认识到,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既是兴国强军之举,又是惠民富民之策,必须借力国家发展大势,抓紧搭建军地需求对接平台,力争获得更加丰厚的资源支撑,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像抓经济建设一样重视军民融合工作,像备战打仗一样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地现代化建设同步提速升级。三是体系融合理念。树立“大融合观”,充分发挥军队体制优势,把军队全面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转变以往粗线条、单打一的融合模式,构建军民一体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全面拓展融合范围和内容,勇于打破行业壁垒和利益藩篱,实现规模化运作、体系化融合,不断加强和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要明确军民融合发展目标。即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特色化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全要素融合,就是以防卫作战、反恐维稳、应急处突、军事斗争准备等任务为牵引,统筹党政军警民各方力量,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方式由单方面、单要素融合向多层面、多要素融合转变,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全部要素、全部资源,在军地两大体系中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多领域融合,就是按照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要求,加快推动军民融合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多元经济实体延伸,由经济、科技、教育等行业向全社会各领域覆盖,巩固深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体系的融合成果,加速推动空域、频谱、导航测绘、气象水文等战略资源的军民共享共用,不断拓展融合范围。高效益融合,就是遵循战斗力生成规律,充分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积极运用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两大手段,坚持军民兼顾、双向融合,在重视利用民用资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积极推进“民参军”的同时,兼顾利用国防资源服务经济建设,进一步畅通“军转民”的渠道,实现经济效益、国防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特色化融合,即在融合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军队的后方勤务、物流运输、卫勤保障、仓储转运、能源动力、装备维修技术等方面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推动重要物资军地联储共用,统筹军地仓储设施资源,走开走深军民融合特色化发展路子。
三要完善军民融合制度机制。军地各级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协调推动构建军民融合制度机制。比如,工作运行机制方面,要重视做好军地需求提报、资源共享等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军队主要领导要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座谈交流,积极向地方提需求、提建议;地方有关部门要主动与军队搞好协调对接,自觉做到向军队实际需要的领域聚焦用力,把各自所需与军地所能紧密结合,实现挖潜借力、优势互补,推动军民融合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落。
四要凝聚军民融合向心合力。扎实抓好各地区民族团结工作,是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动力。军地双方要坚定不移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始终把各民族团结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过程,深入宣讲民族团结对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观念: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巩固军政军民关系,促进社会安全稳定,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