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科学来“赌” 一把
2018-12-13尹传红
尹传红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索恩能摘取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着实让我感到非常意外。这不是说他不够资格,而是他专长研究的天体物理学在常人眼里太过玄虚,无法通过实验验证,似乎是很难得到诺贝尔奖青睐的。超级科学明星斯蒂芬·霍金,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有意思的是,索恩早年的声名遐迩,跟霍金,还有他俩打的赌,多少有点儿关联。
在2002年出版的《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霍金这样写道:“我的朋友兼合作者基普·索恩和我打过许多赌。他不是一位人云亦云的物理学家,这种品格使他具有勇气成为以实际的可行性来讨论时间旅行的第一位严肃的科学家。”
这哥俩打的是什么赌呢?霍金的前妻简·霍金的回忆录《音乐移动群星》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他(霍金)现在喜欢搞各种小闹剧。他和基普·索恩打了个赌,认为天鹅X-1号星座中没有黑洞。确实如此的话,基普必须为他订4年的《私家侦探》杂志。如果存在黑洞的话,斯蒂芬则要为基普订1年的《藏春阁》杂志。”(注:《藏春阁》为一情色杂志)
打赌的结果如何?霍金在新版《时间简史》第6章“黑洞”中坦言:“事实上,从我们打赌的1975年迄今,虽然天鹅X-1号的情形并没有改变太多,但是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对黑洞有利的观测证据,我只好认输。我履行了赌约,那就是给基普订阅1年的《藏春阁》,这使他保守的妻子相当恼火。”
科学家之间打赌的事早已有之,不足为奇,但物理学家好像特别喜欢打赌。再举些近的例子来说吧:1956年秋,李政道和杨振宁合写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在《物理评论》上刊出后,美国物理学家菲利克斯·布洛赫(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信誓旦旦地说:“如果宇称真的不守恒,我就把我的帽子吃掉!”
几乎与此同时,“科学顽童”理查德·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偶遇同行N.F.拉姆齐(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随口问道:“你在干什么?”对方答曰:“我正准备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实验。”费曼说:“那是一个疯狂的实验,不要在那上面浪费时间。”他还提议以10000∶1的赌注来赌这个实验绝不会成功。后来,他们又将赌注改为50∶1。
提出了“不相容原理”的科学怪才沃尔夫冈·泡利(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听说吴健雄正准备用实验检验宇称是否守恒时,将赌注下得更大。他给他的学生V.F.韦斯科夫写信称,他愿意下任何数目的赌注,来赌宇称一定是守恒的。吴健雄的实验完成后,泡利于1957年1月27日再次给韦斯科夫写信,低头认输:“现在第一次震惊已经过去了,我开始重新思考……现在我应该怎么办呢?幸好我只在口头上和信上跟别人打赌,没有认真其事,更没有签署文件,否则我哪输得起!不过,别人现在是有权来笑我了。”
化学界也有一起打赌的经典案例:1945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现青霉素包含一种与众不同的成分,叫β内酰胺环。她坚信,青霉素分子的核心是3个碳原子核和1个氮原子组成的环。可当时化学界却普遍认为这种结构极不稳定,根本不可能存在。其中,有位名叫约翰·康福思的澳大利亚化学家恼怒地声称:“如果那就是青霉素分子式核心的话,我将放弃化学研究,转行去种蘑菇。”
然而过后不久,霍奇金推测的分子式被证明是正确的,并成为了从化学上合成改良青霉素的起点。而那位口出狂言的化学家则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失言,继续从事化学研究,并在30年后,因在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
看似非理性的打赌,居然能跟理性的科学研究“混为一谈”,怪乎哉?
别把科学看得那么严肃、正经,好吗?科学研究也需要发挥想象力,需要发散思维,需要大胆假设,需要执著探索,甚至,不妨再添点儿“游戏”的心态……再说了,科学家也是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