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税收制度变迁及其启示探讨

2018-12-12芮艳霞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税收制度变迁启示

摘 要:税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调控宏观经济、调节收入分配以及保障服务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税收的职能出发,结合中国税收制度的变迁,得出了对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启示,希望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税收制度;变迁;启示

前言

税收指国家为了能够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在相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措施,其本身属于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税赋的发展史就超过了四千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税思想,不同时期,税收制度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过无论其如何变化,最终都需要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一、中国税收的职能

1.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运用合理的税收政策,政府部门能够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调节,通过引导性、鼓励性或者限制性的政策措施,鼓励或者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税收在宏观经济调控总的作用越发凸显,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安置就业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三废”回收利用项目以及农业生产项目等,政府部门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或减税免税,或降低税率,为其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政府不仅没有给予减税免税政策,还可以适当提高税率,限制产业发展,或者督促相关企业更新技术措施,实现发展转型。

2.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伴随着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拉大。想要对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而税收就是其中一种相当关键的调节手段。通过对相关政策的调节以及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能够实现对于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举例说明,在税务部门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和薪金等费用的扣除标准后,中低收入人群得到了实惠。而通过对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个体实施自行申报制度,能够强化对于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以此来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差距。对于征收的税款,政府部门通常都会将其用于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老弱病残及事业人群的社会保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1]。

3.对服务资源的保障

税收是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据了财政收入接近95%的比重,通过税收,政府部门能够迅速积累起大量的资金,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展开提供资金保障,如果没有税收,则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就是一个大问题,即便能够建设完成,也可能会因为需要回收资金,采取收费等措施,影响服务效果。

二、中国税收制度变迁

1.古代

纵观世界发展史,中国是第一个建立奴隶制度的国家,早在奴隶社会刚刚建立的夏朝,税收就已经存在,当时税赋征收采用的是“贡”,简单来讲,就是臣属需要将收获的物品献给君主,这也是臣属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不过因为税赋制度刚刚起步,对于贡品的数量以及进贡的时间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这个角度分析,“贡”并不等同于税收,而仅仅是税收的雏形。到西周时期,“赋”开始出现,与“贡”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征收能够用于军事的各类物资。春秋后期,相关制度得以完善,赋开始依照田亩进行征收,实际上当时国家征收的物资并不仅仅局限在军赋方面,还包括了能够用于其他方面的各种产品,甚至对于集市、关口、山地等征集的各类收入同样被称为“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赋已经不再单纯指代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是具备了与“税”类似的涵义。以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为例,典籍记载,早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就开始按照平均亩产来针对土地征税,当时称为“初亩税”。再往后,“赋”与“税”逐渐并用,被称为“赋税”。秦汉时期,土地税、户口税和壮丁税是主要税种,一直到隋朝,中国实行的都是“以人丁为本”的税收制度。唐朝,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唐玄宗在原本租庸调制的基础上,将地税及户税设置为常税,也使得赋税制度开始从原本的“以人丁为本”转向“以资产为宗”,赋税制度得到了改进,到唐德宗时期,“两税制”的实施,真正意义上确立了“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制度。古代税收制度中体现出两个基本原则,即轻徭薄赋和税负公平[2]。

2.近代

清末,内忧外患的背景使得清政府为了保证指出,开始实施重税;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政府缺乏对国民经济的管控,而是效仿西方的效率、公平等原则,配合重税负来保证战备需求;国民政府时期,税收制度强调民生主义,希望能够实现分配的平均化,保证收入充足,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体,不过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因此,近代中国税收制度体现的原则同样有两个,一是重税赋,二是税负公平。

3.现代

建国初期,中国强调财政原则,主张对税制进行简化,实现合理负担;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税收制度以区别对待为主;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税制被简化到极点,税收仅占财政收入的30%,其杠杆作用几乎无法发挥;改革开放后,政府提出了“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产业政策,注重强调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税制的规范。1994年,中国税收制度全面改革,税收原则得以完善,在强调公平、效率和财政以及税务行政原则的基础上,要求做到总体税负水平适当,兼顾各方利益。

三、启示

1.制度出台的目的

税收制度的出台和变迁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并非出于偶然。对中国税收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新制度的出台通常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波折,是为了能够对当前社会形势下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解决,即便其会引发负面影响,也仅仅是因为税收制度不再适用于新的发展环境。必须认识到,任何的制度都必然存在优势和弊端,如果脱离社会和时代背景去对税收制度进行分析,實际上毫无意义。虽然不少税收制度已经成为过去,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其本身依然能够为当前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借鉴[3]。

2.赋税制度和国家发展的关联

赋税制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目前来看,在基本实现效率增长目标的情况下,税收制度变革更多的是在强调公平,虽然无法达到绝对公平,但是相对公平依然是我国在发展中的一个不懈追求。通过资源再分配,能够逐步实现收入公平,但是就目前而言,影响税收制度完善以及国家发展韩的主要矛盾体现在资产不平等。私人所有的资产在经过继承后,甚至会直接划分贫富差距,想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需要相关部门立足市场经济背景以及我国发展情况,做好更加深入的研究。

3.健全制度规范

纵观中国税收变迁历史,古代的税收制度以及相关措施之所以湮灭于历史长河,主要是因为存在阻碍或者人力的混乱,想要确保税收制度的有效落实,必须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支撑,以法律强制力为保障,这样才能确保税收制度的顺利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府部门如果保持了足够的信誉,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落实税收制度,则公众的纳税自觉性也会提高;反之,如果政府失去信用,百姓从自身利益着想,也会欺瞒政府,一旦失去了民心,政府也就进入了崩溃的倒计时。因此,需要对税收相关的制度和规范进行健全,确保其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以此来确保税收制度作用的发挥。

4.制度的期限性

任何时候,税收制度都必然存在一定的期限性,即其仅仅能够在一定时期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如果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则制度也必须随之改变,不过在改变的过程中,可以对其精髓以及相关规律进行借鉴乃至继承,确保制度和措施能够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收,税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经济。税收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实际上就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如果税收制度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则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基于此,应该立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背景,对税收制度演变的历程进行分析,做好税收制度改革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潘朱洁.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J].消费导刊,2015,(10):50.

[2]魏艳姣.中国税收制度变迁(1949-2011)[D].辽宁大学,2012.

[3]杨志勇.现代税收思想的渊源与发展[J].税务研究,2017,(5):-11.

[4]邓晓兰,王赟杰.中国税收制度的绿化程度研究——基于大中小三个统计口径指标的测算[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6):71-79.

作者简介:

芮艳霞(1978- ),女,辽宁沈阳人,大學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现就职于沈阳市南湖公园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税收制度变迁启示
新时代税制改革与发展研究述评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珠海市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