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王的藏宝地
2018-12-12文裁缝
文裁缝
在广东省台山县(古称新宁县)西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小岛──上川岛。清朝著名的海盗张保仔曾扼守琼州海峡,专门袭击清廷官船和外国侵略者的商船,截获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批巨额宝藏都被张保仔埋藏在上川岛,藏宝地点则被他记在一个手抄本上……
红色帮威震南海
在上川岛沙栏心村公路旁边的山上,有一块叫作“榄仔”的石头,处在一群乱石中,形似橄榄,表面光滑如镜。在山的对面,有一块灰白色的石头淹没于绿草中,石上有一道天然裂痕,像极了嫦娥清秀的蚕眉,所以叫作“娥眉”石。这是上川岛著名的古代藏宝点──榄仔对娥眉。据说海盗张保仔那109400两金银财宝就与这两块石头有关。
张保仔何许人也?他真的获取了这么一大笔财富吗?还是先让我们来见证一下这个著名海盗的传奇。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在台湾举行反清起义,失败后,余部散入福建与广东沿海,其中的一部后来发展为“五色帮”,对清廷有着很大威胁。五色帮是以各帮所使用的旗帜颜色为区别的,各有一定的活动地区,但又互相帮助。五色帮中以红色帮的势力最大,领导人叫郑乙。嘉庆十二年郑乙病逝后,他的妻子郑乙嫂领导了红色帮一个时期,后来让张保仔当了领袖。
张保仔,1786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一个渔民家庭,全家靠捕鱼为生。他15岁跟随父亲出海捕鱼,参加了郑乙部队。郑乙死后,郑乙嫂命他率领一队人行动。他勇敢善战,威望日高,终于成为红色帮的主将。
张保仔带领红色帮舰队,活动于新宁、新会以至澳门、香港和广州湾一带海面,而以新宁的上川岛沙堤港为主要基地。他们在海上专门袭击清政府的运输船和洋船;在沿海,则打官兵,取财于官府和富户。起先,他们与各地人民的关系很好,百姓经常供给他们米粮和火药,使得他们火力猛、粮食足。他们也订立了维护人民利益的纪律:接受百姓的物品,必须以两倍的价钱偿付;强取百姓物品的,立即处死。因此,他们得到沿海人民的支持,非常活跃。
一天,他们把清政府一只武装大商船“鹏发”号逮住了,获得了安南王进贡清朝的满船金银珠宝。从此,紅色帮的队伍迅速地扩大,他们控制了上川岛、下川岛、赤溪半岛、娘澳和东至香港、西至广州湾的许多岛屿,并在上川岛东北端的山上和赤溪半岛南端的铜鼓角设置炮台,控制了这一重要航道,一见有船只经过,即扯旗招呼,限令靠岸检查后再放行。
红色帮的日益强大,狠狠地打击了清政府。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红色帮船队于马洲洋打败了前来“清剿”的清兵,擒杀了总兵林国良。八月,又把清参将林发带领的兵船打败于阿娘滩。
嘉庆十四年,与清提督孙全谋大军先战于万山,失败;再战广州湾,将孙全谋打得大败而逃。接着,他们又把清总兵许廷桂大败于上川的桅夹门,迫使许廷桂自刎而死。
连战皆胜,红色帮威震南海。清兵屡战屡败,士气沮丧,因而改变了战略,采取先削弱它然后消灭它的方针,禁止民船出海,海盐也改由陆运,杜绝红色帮的给养。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红色帮于嘉庆十五年二月入潭江,向苏渡(公益埠附近)、长沙等地夺取粮食。他们战斗到四月,主力仍然保存下来,还拥有16000人、270余只船和千余门炮。可惜,这时它的领袖张保仔与黑色帮领袖郭学显发生矛盾,被清政府先后诱降。
张保仔是四月间于中山向清政府投降,而接受了“千总”官衔的。从此,他把红色帮的光荣历史结束了,当上清兵的“剿匪”先锋后,反过来攻打自己的兄弟部队。
张保仔降清前,在斗争中缴获了大量金银珠宝,他将这些财宝分为3份,天一份、地一份、人一份。天一份,用于资助当地贫民;地一份,挖地为牢隐藏起来以应急需;人一份,颁奖有功将士。这些金银财宝张保仔花不光用不完,其根据地上川岛理所当然成了主要的藏宝区。
那我们上文提到的“榄仔对娥眉”,要如何解读才能破解出宝藏呢?
真真假假的宝藏传说
提起这两块像橄榄和娥眉的石头,岛上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榄仔对娥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尾,两影相交地”这一首口诀。
这是一首藏宝秘诀,意思是说榄仔石和娥眉石之间埋藏有109400两金银财宝,发掘这些财宝的方法是,晚上,竖起两根竹竿,月亮升到竿顶时,从两竿影子相交之处挖下去就可以找到这些财宝。
那个两石相望的地方,有一块光滑的巨石,上面长满了仙人掌,石上有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石洞,据说,这就是其中一个插竹竿的地方。但是问题接踵而来──另一个洞在哪里?该插多长的竹竿?两竿间的距离该是多少?这些却没有人知道。
而这“榄仔对娥眉”只是无数藏宝诗中的一首,那些诗句,能破解的,据说早就被人找到了宝藏,无法破解的,至今也无人知晓。
当年张保仔埋藏财宝的地点很多,传说在上川岛及其附近岛屿的藏宝窟就有十几处,地点都记在手抄本上,但手抄本失传已久。
除了“榄仔对娥眉”之外,长寿河边的宝藏也是人们一直在追寻的。
长寿河本来是一条可以通过大船的深水河,这里不只留下了当地村民的古老记忆,还留下了关于大海盗张保仔的宝藏传说。“一缆八十缆,每缆八十担。”当地流传的民谚就是指这条河流附近有八八六十四担黄金。
河中有一块横着的巨石,据说,张保仔在保护区所在地埋了三处宝藏,这是其中的一处。张保仔埋好宝藏之后,对一群手下说,希望能够留下一个人看着这些宝藏,结果一个头发和胡子都白了的老头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家属,愿意留下来看护这些宝藏。于是张保仔就把他杀了,并把他的尸骨留在了上川岛。
后来,一个渔民在这里打鱼时,在水底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石洞,里面有很多闪闪发光的宝物,不过他也看到了一个头发胡须俱白的老人正直直地盯着他。渔民吓得半死,回家后大病一场。不过,当他再次来到这个位置时却发现,原来的洞口已经被一块从山顶滚下来的大石头堵死了。后来,附近的渔民曾经用过许多办法想把这块石头搬开,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任何人成功。
张保仔不仅把宝藏埋在了上川岛,作为当年叱咤风云的海上枭雄,他倚靠地利极佳的上川岛,控制了整个广东海面。上川岛之外的很多地方,尤其是香港,也都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张保仔宝藏。
张保仔的岛外宝藏
红色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发生冲突,全歼葡萄牙海军18艘军船。后来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的,这引起张保仔的极大愤慨,激发了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
张保仔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1809年,由美国、葡萄牙提供军火,并派出舰队配合两广总督百龄的官兵,对张保仔进行内外夹击,张保仔水米断绝,只得出降。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瞭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此外,传说在香港的土瓜湾海心庙、长洲、南丫岛榕树湾、大屿山、赤柱舂坎角、牛池湾和鲤鱼门等地,也有张保仔洞。由于藏宝洞太多了,他要用秘诀簿备忘。
就在香港一处张保仔洞的附近,据说有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一个小薄本子。但是,他不识字,便把本子的纸撕下来卷烟。有一天,当他的朋友发现了那个薄本时,只剩下最后一页了,上面写着:“乌猪洲仔有石船,船头向住穿石心,船尾向住三尖石,石下一香炉,石香炉地下有井字,从井字量起三十六周线,黄金三百两,白银三皮箱。”后来有人闻訊带上电子探宝仪去探察,果见一块刻成香蕉型的石船,并于三尖石下找到了用黑石浮雕的石香炉及炉底的“井”字,但三十周线是什么,怎么计算,却无人知晓,寻宝者只好就此罢休。
离上川岛不远的乌猪岛过去有一间小庙,庙里有三个石神仙,庙前写着:“石神仙,本来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以前有渔民前往上香,风吹纸宝烧在三个石神仙身上,谁料,3尊石像其中一尊竟是封了石蜡的金菩萨,经火一烧石蜡顿即熔化现出金身,渔民上香得金,真可谓现拜现发。
香港太平山下也一直传说有张保仔的宝藏。民国年间,一个新会人来到茶湾,悄悄地向一个老翁打听扯旗山石船的地点,老翁生疑,新会人说明真相,原来在新会暗传着张保仔的一首藏宝秘籍诗──“船头向住乌猪山,船尾向住广海湾,用柴烧用醋蘸,万两黄金在其间。”
老翁听后窃喜,给新会人指了一个错误的地点,自己立刻召集人手赶往扯旗山。他们用柴把石船烧红后,用醋一蘸,石船顿即四分五裂,然而终不见金银的影子,只好扫兴而归。
待老翁走后,一直尾随其后的新会人,在船尾几米处的锚状石下挖出了万两黄金。原来万两黄金藏在“锚间”,而非“其间”。
时至今日,张保仔藏宝绝大部分仍“深藏闺中”,相传公湾的“倒吊人头”、背子迳的“鬼仔上桅”、浪湾的“七星伴月”、七盘山的“石手指”、乌猪洲的“半边月”石刻、扯旗山的“金井”、竹旗山的“银顶”……这些地方都有张保仔的藏宝,因为人们不知道藏宝图,这些宝藏尚且未被发掘。
选自《山海经》2018.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