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乐者只听纯音乐
2018-12-12詹腾宇
詹腾宇
2018年奥斯卡颁奖礼上, “最佳原创歌曲”颁给了《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Remember Me》:剧中小男孩米格捧着吉他几乎唱哭了大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与《Remember Me》这类言辞直白、情感满溢的歌曲相比,了解和喜欢配乐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听流行音乐是大多数当代人的首选,但多局限于有字歌而不是无字曲,而无字曲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背景音乐或纯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影视及游戏配乐、后摇等。
你注意过《水形物语》的精彩配乐吗?有多少人知道《水形物语》不只爆冷击败《三块广告牌》抢下最佳电影,同时还拿下最佳原创配乐?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得知后去仔细聆听一番呢?
音乐的声音是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
歌曲总是更容易听懂、更容易触抵人心,也更受大众欢迎,但如《水形物语》原声带主题曲《The Shape of Water》,如果没有任何源于电影本身的影响,光看标题只能在其中听到一些简白的意象:静谧水下,深蓝背景,神秘压抑而又阴冷的主旋律映衬,有一支执拗而活泼的管乐努力探着头向前走,不甘被环境所压制,不愿被黑暗吞噬。这样就够了吗?这样其实也够了,剥离了电影人鱼相恋、关心边缘人群的主旨,《The Shape of Water》依然是柔美动听的曲子,同时保留了电影神秘而魔幻的味道。以水为主要意象和想象起点,可以融入每个人不同的个性,配合剧情又着实浑然天成,为影片品质助益良多,这是好的配乐所具备的功能。
《水形物语》配乐由亚历山大·德斯普拉创作,三年前他就曾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配乐拿过一次奥斯卡奖,还曾创作《逃离德黑兰》《国王的演讲》《色·戒》《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电影配乐。欧美与之同级甚至超出一级的配乐师有为《辛德勒的名单》《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等片配乐的约翰·威廉姆斯、为《盗梦空间》《珍珠港》《使命召唤》《银翼杀手2049》谱曲的汉斯·季默、为《冰与火之歌》《环太平洋》《越狱》配乐的拉民·贾瓦迪和为《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奉献绝美纯音的詹姆斯·霍纳等。
日本配乐大师中有无人不晓的久石让、燃曲之王泽野弘之、壮阔大气的川井宪次以及宗次郎、吉田洁、梅林茂、坂本龙一、林友树、梁邦彦等。中国则有泰斗级配乐家赵季平、新世纪音乐代表人物林海、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配乐的阿鲲以及中国香港的胡伟立、陈勋奇、黎允文等颇具大侠风范的配乐大师们。
若把这些大师的曲子都听一遍,你或许会对纯音乐的魅力有所了解。
歌曲之所以好懂是因为在曲之外还有词,有连贯的故事,有直白的情绪,也有如诗的委婉。武汉大学音乐教授江柏安在演讲中表示,不应该把我们日常听到的歌词当成音乐本身,他希望更多人认识音乐本身的美好:“如果说仅仅听歌曲就是你们的音乐生活,那是不够的。如果说在你们的生活中除了听歌曲以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去听纯粹的器乐曲,你们就应该被称为爱乐者。”
歌曲的好坏是音乐的问题,而词的好坏是文学的问题。罗大佑、李宗盛是具有文人气质的音乐人,他们的歌词既有思辨力又有美感,与曲子相互配合遂成為乐坛经典。李宗盛的《给自己的歌》《山丘》和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鹿港小镇》等经典之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除了美好的曲还有深刻的词。而纯音乐和歌曲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此,歌曲通常已经设定好主题,不外乎人生、情爱、独处、际遇、玩乐、离愁等,且唱白明确,中心突出,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被带入歌中,成为单纯的聆听者,陷入歌曲设置好的情节和情绪之中。而纯音乐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李宗盛的《山丘》《凡人歌》凭借碎碎念的唱法,成了很多中年男士手机里的热播循环单曲。而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后潸然泪下,说他“听到了整个俄罗斯的苦难”;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似有高山流水之音,两人遂成知己;贵妇询问贝多芬刚才弹的是什么,贝多芬无法形容……好听是第一耳就能听到的,有趣则要通过一些器乐的独特搭配来产生,意义或者意味则可以通过主题和乐曲呈现的意象来进行归纳和想象。纯音乐不会提供任何信息,但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映照出远超作者想象的多样可能。感受曲子中包含的景象和情绪,投射自己,升华情景,作独一份的诠释,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是纯音乐不可替代的地方。每段纯音乐都可能在演绎一个人、一个场景、一段剧情、一个人生,而且纯音乐可以带来无穷的想象,也可以营造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
影视剧中,有太多自带背景音乐的人物和场面,网友戏称为“扛着录音机出场的男人”,其中背景音乐里固然有罗家英版唐僧的《Only You》、古惑仔的“叱吒风云,我任意闯万众仰望;叱吒风云,我绝不需往后看”的经典歌曲背景,但纯音乐的经典更多,有梳着油头的发哥拈出扑克后的抬头一笑,此时卢冠廷的《赌神》从发哥身后凛然响起,无需过多言语,只需一段音乐,观众便摩拳擦掌期待大场面的到来。这段配乐改编自Europe乐队的《The Final Countdown》,保留了原曲的激昂,又添加了中国鼓,营造出所向披靡的赌神气场。类似的情形还有黄飞鸿的一扎马步一扬手,在配乐《傲气面对万重浪》中对手紧接着就要吃一套威亚连环腿;包大人一拍桌子脸一沉,在川井宪次《キリン参上す》的经典配乐中,冤情都将昭雪;许镜清的《云宫迅音》电音一出,孙悟空便踩着祥云抡起棍子满天飞,尽显大圣风范……
背景音乐还有一种玩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人物配上完全不着调的歌曲强行产生联系,以达到爆笑的效果。近些年比较著名的此种配乐方式当数《夏洛特烦恼》中的袁华,这个在影片中四次踩着《一剪梅》出场的装腔少年,成功地让这段经典笛子前奏变成了剧中的爆笑笑点,而这种让人忘记原曲的巧妙使用同样是利用了纯音乐的特性。
背景音乐代表着想象力的广度和边界
走路听曲子有无限的可能性。上班路上困倦无力时听川井宪次的《书道家的成长》,会升腾出战胜一切走上巅峰的感觉;听地狱边缘乐队的《El Dorado》,有一种从低谷爬到高峰的快意;上班赶着打卡时听加斯帕·基德的《Venice Rooftops》,可以提高步频降低迟到的概率……
走夜路心里孤寂时听高梨康治的《鸣神》和维尔伯特·罗杰的《A Brotherhood of Heroes》,就算面对歹人都不怕,听川井宪次的《一代宗师》则有种坏人不近身之感;而听坂本英城的《神出鬼没》则顿感鬼神都会退散。
烦躁时听久石让的《Summer》或听Jacoo的《Peace of Mind、Memories》等曲子,心情会变得从容而宁静。
开车时听稳定畅快的音乐为好,比如Tommy Emmanuel的各种指弹吉他曲《Drive Time》《Papa George》,日系吉他曲则可以选择《Depapepe》,欢快而不过火。
跑步的时候选择极多,视奔跑频率而定。慢跑时听快节奏燃曲或电音即可,比如Mokoa的《Sitting Next to You》、《黑道圣徒4》同名配乐《Saint Row IV》一类的曲子。跑到头昏脚沉,快要撑不下去时听一首杰拉德·马里诺为《战神3》写的《Rage of Sparta》,便有一种不是跑步而是逆天前行之感。
做饭时听阿鲲的《舌尖上的中国》,切剁炖煮都成了乐事;一家人围坐吃饭,配上黎允文的《Little Tiger》或《一起晚饭的时候》,倍觉温馨;夫妻二人吃饭可以用《大阁立志传5》里的《日语像世》,将幸福之感放大放慢。
最后,写作业、改方案、码长篇文章或在加班中苦思时,要听安静的“书房音乐”或钢琴曲吗?并非如此。越是安静的音乐越会让正在高强度思考的人抓狂,反而是越嘈杂的曲子越适合全神贯注、冥思苦想,比如近些年备受追捧的后摇,就很适合此种情境听。
不同场景听不同的背景音乐,这也正是音乐的神奇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