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中美贸易战下的改革路径与贸易平衡

2018-12-12管同伟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美贸易改革路径

摘要:时下的中国经济,外有中美贸易战短兵相接,内有经济下行、债务风险剧增,经济政策取向再次来到十字路口。

关键词:中美贸易;改革路径;贸易平衡

一、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事实与因果。

社会经济问题研究首先要尊重事实。但社会问题研究之所谓事实不是指个别事实或现象,而是指特征事实,即可为系统证据所支持佐证的事实。技术上,是说观察样本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要与大批次随机取样的共同特征相吻合,否则,所得结论难免失之偏颇。举例来说,中国男性的身高大约几何?你若抽中的样本或观察到的对象正好是中国男篮,便称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有两米,这个结论我们知道是不靠谱的,因为这距我们平常之随机目测人群身高不符。据人口统计,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68米左右,这个1.68米的身高就是所谓特征事实,它符合大批次观察记录。而2米则不是,这只是个个案,大批次观察记录得不到这个概括性结论。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此作为论证出发点,但这里的事实不是指个别事实,而是特征事实。我们讲尊重事实就是要尊重特征事实,否则难免谬误,或陷极端,所持结论或为偏执或为出自其它意图。

与特征事实相对的是逸事,用来论证则为逸事证据。例如,飞碟的有无,有人说有,依据是什么呢?他说他看到过,具体在哪里看到,何时看到,大约都是一个大家难以去到或在那时在场的时间地点,也有的举出所谓美国中情局文件泄密来作证,但文件来源无法追溯查阅,这类证据即为逸事证据。所得结论,在受众之心理偏好,有信之者,多有不信者。那何者正确呢?我们把捏造事实排除在外,也会知道这个结论难以成立,因无系统证据支持,无以求证。

社会经济的研究目的是要搞清楚现象背后的成因。那何为因果呢?简单说来,因果是指A、B两个事件之间的作用关系,若有A则有B,无A则无B,我们说A是B的因,B是A的果。但因果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现实中往往会多因一果,尤其社会经济现象还有主次因素之分,还有事件先后之分,因为时间不可逆,因只会是发生在先的事件,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未必是因果关系。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若理解有误,或刻意误解,就会引起谬误。一是多因归之为一因,抑或次要因素归结为主要因素,时间在先事件即为因。这就形成错误归因,所得结论亦不合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规范。

二、我国改革开放的特征事实与归因

下面,我们把特征事实与因果这两个概念或方法来观察我国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现象。

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特征事实是什么?最基本的是中国富起来了,短短四十年,中国从一个穷国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2016年人均收入达8126美元,使好几亿人脱于贫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联合国公认的。

中国富起来了,背后的成因是什么?用资源禀赋说无法解释,因为改革前后的中国是同一个中国,同样的人口,同样的土地资源,为何改革前就贫穷,改革后才富起来?沿着这个问题追溯下去,我们观察到的不同于改革前的另一个特征事实就是社会稳定,四十年国内外环境都比较稳定,中央从政治环境到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确立了一条稳定的路线,这是与改革前根本不同的基本特征,其他改革开发的重大举措,包括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价格改革、引进外资、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等等,都是在这样一个稳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富起来,首先是稳定为投资生产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当然GDP是个多因的结果,中国富起来,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包括全世界最能吃苦耐劳的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工人阶级,中国工人是全球最优秀最勤劳,最吃苦的,没有之一。笔者曾经去过几个发达国家也去过几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以后中国要担心的国家是哪一个最有竞争力,个人的片面观察,邻近国家中是越南,越南人的精干勤奋和对发财的渴望,与改革开放中的广东人如出一辙。而巴铁不行、菲律宾不行,泰国、印尼恐怕也不行。什么原因不行?最基本的是人的因素不行,尽管他们也是市场经济也是发展中国家,但人没有我们的人勤奋吃苦耐劳,现在我们的一带一路到非洲去,要带自己的员工,为什么?因为当地的工人不怎么愿意干活,还要跟老板找事,所以劳动力因素,也是中国富起来的最重要原因,我们的工人只要不欠薪,不会闹事的,是全球最听话的工人。

以上,我们用特征事实的概念大致解释了中国富起来了的原因。那么中国富起来的同时为何伴有如此严重的问题:贫富悬殊、腐败、资源人文環境恶化?这些看起来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相互矛盾的特征事实如何解释?如何归因?如何解决?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惑,这些相互矛盾的社会现象,由于人们的观察点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和政策主张,由此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派别,赵晓的文章,其产生背景就是这样一个背景,所关切的问题是新环境下的改革路径问题。

三、短期与长期:杨小凯与林毅夫之争

短期与长期,事关中国经济短痛与长痛的权衡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是有期限性的,短期与长期有着十分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时间量纲,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政策效应。简单说,在短期,赤字财政、货币放水有效;在长期,刺激政策无效,经济增长须要依靠要素改进,根本的是人力资本提高与技术创新。

林毅夫与杨小凯之争代表着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之争。林毅夫力陈:政府主导的经济赶超战略,即所谓后发优势,其政策主张就是要政府不断加大资源要素投入,持续实现投资高增长,带动GDP超常规增长,以实现后进国家的现代化。我们看到林毅夫的主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际上成为政府的主导性意见,左右了近一二十年的时间。但是在当下,林的理论已经不再怎么受到待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林的理论是短期理论,在长期行不通。按照林的主张中国经济还应当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20年。一旦采纳林的主张并付诸政策实施,会是个什么结果?那会是个长江断流,昆仑挖断的节奏。林所主张的增长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增长:看看我们今天的成都平原、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曾是沃土千里、良田万顷之地,而今还有大片大片连在一起的土地吗?没了,都没了,都碎片化了。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变成了钢筋水泥房子,都变成了工业园区、开发园区、房地产。如果说中国芯片是个危机,而更根本的危机将是粮食危机,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没了土地,靠进口粮食,那才叫真正的危机,卡你,才是一卡就死。

杨小凯的理论是后发劣势论。杨的着眼点是长期,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其政策主张就是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补上后起国家体制政策的短板。杨的理论独具视角、立论严谨、分析透彻,但杨的理论长期并未得到应有的待见,为何呢?原因有二:一是宏观上,政府需要以GDP增长来使人民富起来,这需要各届政府不断地追求高GDP增长;二是微观上中国政府官员的晋升机制是GDP晋级,杨的东西虽然不错但缓不济急,就是不实用,不能解决在职官员现在的升迁问题,为官一地,如果官员任职地没有GDP增长,这个地方官就什么都不是,遑论晋升。所以杨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除了在经济学的小圈子外,外界很少听闻,因为新闻不报到也没有什么记者采访,长期被搁置,直至杨本人去世,也未见到决策层的待见。

在今天我们采取的是什么理论呢?我们追求的是既要保增长又要补短板,这就是要在经济合理增长前提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要素改进提高与创新,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因为再靠林毅夫那一套大投入,拼资源拼简单劳动力行不通了,劳动力供给,资源环境因素都不允许。因此,现在采取的理论,是可持续增长理论即经济增长的长期理论,也是杨小凯所倡导过的理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补上我国经济发展中后发劣势的短板。

但是没有了大投入,问题就来了,经济增长下来了,就业、政府、企业债务问题就随之凸显,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矛盾。因此如何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成了问题。因为我们的政府习惯了花钱,大投入,始终存在内在的扩张冲动,只要政策上稍有放松,信贷投资马上就会反弹,经济增长将重归旧式增长老路。若此,产能过剩消化、环境人文治理、高质量发展都会重归奢望;民众就要习惯继续吸雾霾、喝不洁净水,打假疫苗,承受经济发展的高昂代价。

因此增长还是改革?长期还是短期?这是个问题,要做好平衡,很难。这不仅是地方的问题也是中央的问题。于是我们相信,还有大量的争论在后边,特别是在当前美中贸易战冲击下,二者的矛盾更突出了。面对出口放缓加国内投资减速的双重压力,政策制定者在坚持了两年的去杠杆和将货币政策转向放松之间做着艰难取舍。

四、美中贸易战

再简单地谈一下贸易战问题。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国内贸易没有关税,国际贸易双方可以互征关税,以平衡己方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简单说就是出口与进口之差,若其值为正则称为贸易顺差,为负值则为贸易逆差;若差额为零,称为贸易平衡。但这种平衡为绝对平衡,只有理论上能够实现,在现实中不太可能,现实中不是逆差就是顺差。因此观察贸易平不平衡,不是看绝对差额是否为零,而是看差额的大小能否在一国经济承受范围内。若双方贸易逆、顺差金额都不大,比较小,占GDP值2%以下,并且也不是持续的逆差或顺差,而是双方之间互有逆顺差,也可以视为贸易平衡,这个是动态实际的贸易平衡。因为这样的贸易差额当事国大致可以接受。

贸易差额对于当事国有什么利弊呢?一般看法是顺差好,逆差不好,特别是历史上的重商主义认为贸易的目的就是实现顺差,这样才能积累财富,强大国力。其实,顺差逆差本身并无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在现代贸易理论中,分析贸易差额要同一国的经济结构,货币地位等结合起来,以及考虑差额的长短期影响。

理论上,顺差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有利于增强本国货币地位,例如发展中货币地位弱的国家,大多会追求贸易顺差,目的就是可以借助外部需求,扩大国内生产和就业,并因为顺差使得外汇流入,进而使得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国货币因而走强;但一味追求顺差也会带来负面效应,那就是本国资源和实际财富流往他国供他国居民供享用,顺差太大就会有损本国国民福利,并会带来国内经济结构的扭曲。例如在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年份,国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并未与之同步同幅度增长,胡温10年工资涨不过物价是中国老百姓普遍的感受,为什么?除分配制度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际财富流出去了,国内积累的是货币财,即外匯,大量顺差带来的外汇流入,使得国内货币总量急剧膨胀,最后带来巨大的资产泡沫——全球最大房价泡沫。直到今天这个货币效应仍在发生作用,房价泡沫严重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金钱进不了实体经济都去追逐虚拟资产。

美国是同一枚货币的另一面,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好几年达到GDP的6%以上,这是不可持续的。这会导致美元不断流向世界,而无物质储备保证,美元将不断贬值,直至失去国际货币地位;再是美国尽管享受了进口带来的巨大消费者福利,大量进口,使得国内物价变得十分便宜,但这是短期,长期就是美国的工厂都要关门,因为外国货特别是中国造太便宜了,本国货卖不出去。这个影响是结构性全面性的,于是我们看到美国经济的空心化,传统制造业重镇克利夫兰,匹兹堡,底特律等人口流失,沦为弃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中产阶级地位迅速下沉,更大批蓝领失业,最后我们看到的政治结局就是特朗普的上位。

因此贸易的理想状态是平衡,贸易差额无论顺差或逆差太大都不好,都会扭曲一国经济结构,使之无法持续。

贸易战的工具是关税。理想状态下,关税应当为零,因为关税是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例如,2017年11月关税再次调整前,中国进口药品及其他多种消费品都有较高的关税,使得国内消费者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同时关税也是经济的交易成本,关税越高对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越不利,严重可引起全球市场失灵。二战的经济起因就是关税引发的贸易战。1929年大萧条初期,美国大幅提高关税,随后引发各国竞相报复性提高关税,贸易战使得国际市场和各国市场加速收缩,经济下降,失业上升,民众不满,最后导致希特勒上台,二战爆发。

就中美贸易而言,中美贸易长期存在差额,统计口径无论按美国还是中国口径计算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然会调整,两个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才能平衡持久。贸易关系就是贸易关系,不要掺和一些主观因素,这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中美贸易差额的调整应当使差额趋于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水平。应当承认,我们在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上的战略性预见不够,预案准备不充分,在具体贸易品种方面的技术性研究也不够深入全面,甚至有失专业水准,例如,在高科技产品(典型如芯片)、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的研究都欠缺深度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应对之策,再加以在贸易谈判背景中掺和了一些人为夸大因素(典型如 “利害了,我的国”),引起国际舆论的负面效应,以致在本次贸易战中有失主动。中美贸易平衡,在战略上,我国所取的战略姿态应当是主动调整,因为我们是顺差方,你要逆差方去主动调整不现实。中国对美出口去年是5000多亿美元,进口只有1300亿美元。如果我们也同额度回击,互相加关税,不仅是将从美国的进口商品清零,而是负进口了,因此这个仗我们打不下去。从中兴受罚到中美贸易战打成今天这样,看着是很憋屈的。还有WTO框架,美欧联手后,我们在WTO还有多少话语权?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五、结语

总之,中国经济起飞的最大奥秘之一就是稳定,贸易关系就是贸易关系,不必涉及其他因素。今日之中国,若能于稳定中求改革寻发展,则国家幸甚,国民幸甚。

作者简介:

管同伟 (1955-12) 男 四川彭山 人,教授,博士。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代表作(博士论文):

中国资本市场非均衡分析

猜你喜欢

中美贸易改革路径
重庆物流的发展背景及改革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中美贸易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碳泄漏研究
中美贸易在摩擦中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