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BBC纪录片背后的文化价值导向

2018-12-12王奕琳孟凡刚

科技传播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王奕琳 孟凡刚

摘 要 自工业革命引导的社会生产生活向单向度方向转变以来,英国文化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斯道雷、雷蒙德·威廉斯等相继充实英国文化内涵,强调经济基础与文化实践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突出文化功能的能动性。英国通过打造诸如BBC传媒集团为载体,推广英国文化掌握国际文化话语权。以其高质量拍摄方式、对人类与生存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充分诠释了公共性与商业性相平衡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以及保障公民权益与体现社会平等的文化价值理念。

关键词 文化主义;大众文化;BBC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3-0181-03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于2018年访华期间将BBC制作的纪录片《蓝色星球2》作为外交礼物赠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英国《独立报》评论称,这个礼物的意义在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后的特殊历史时期。

1 英国文化基础

历史上对国际传媒传播形式和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早期多着眼于艺术领域,特别是从传播内容的生产程序上来分析,对传播内容的生产技术颇为热衷。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所处的历史位置是人类生存痕迹的表现,探究媒体传播背后的文化足迹是完善社会存在于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参照和前提。

1.1 工业革命后英国文化流转

英国文化主义初现于20世纪中后期,是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话语称谓。约翰?斯道雷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读本》中界定了文化主义的源起和特点,“文化主义是在与利维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批判性对话中产生的……文化主义是一种方法,它认为通过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一种文化的文本形式和成规惯例,有可能重新在那个社会中建立起生产和消费这些文化文本和惯例的男男女女所共享的行为模式和思想”①。

这种定义文化主义的方式充分表现出文化主义的实质侧重于强调人的能动性与文化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对文化主义的研究基于一定方法论之上,文化主义体现出的人的能动性和价值观是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学角度。

随着社会发展向前推进,艾略特在《文化的定义札记》中充实了文化内涵,认为文化应包括“大赛马、亨利赛艇会、考克斯海上快艇赛、猎鸡日、足球决赛、赛狗、弹子球桌、飞镖盘、温斯利戴尔干酪、煮熟的卷心菜块、醋腌甜菜根、19世纪哥特式建筑以及埃尔加音乐。”②这段话表明,文化应该是一种生动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内涵的充实与转变触动了文化研究领域,特别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定义,启发了文化研究方向。

对此,雷蒙·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有所揭示,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在流水线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浪潮推动下颠覆了有机和谐的文化传统,唯有重拾文化价值才是重塑健康有序社会的有效途径。这种对文化价值的肯定在相当程度上与马克思关于文化与人类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表达相契合,即“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③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对工业社会异化引发的大众文化的批判。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社会的批判方法对英国文化旨在构建适于人类生存的人类社会宗旨上影响深远。

1.2 大众文化趋势影响下的英国文化内涵拓展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批判性解析的历史背景下,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成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线,英国社会主体及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从工人阶级向多元文化转变。

雷蒙德·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著作中提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对文学和艺术作社会和政治分析,把它们视为各种各类社会活动与物质生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与历史进程相适应,这就是我所要阐明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④

雷蒙德·威廉斯表明文化唯物主义根本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一致的立场,认为社会整体中应包含各生产生活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因素,经济基础与文化实践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威廉斯在其著作《漫长的革命》中提出“文化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不仅表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也表现机制与日常行为的意义和价值。”⑤威廉斯将文化赋予日常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意味着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保证社会生活保持发展的方式。在《文化与社会》中,威廉斯将文化界定为具有意义和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进而将文化研究定位在对文化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观的分析之上,并以此否定了利维斯关于少数人的文化与大众文明之间的对立,强调以“共同文化”解构文化对立,更进一步表达“共同文化”在构建民主、平等上的意义,追求和谐有机的社会状态。

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在本质上继承并向前推进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宗旨,并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现实对立中探索出文化的含义,从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来正面积极地分析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从而寻求文化对政治的助推力,同时从文化整体性层面上削弱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化领导权的深远意义。

1.3 英国文化传播载体的历史需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在关于文化霸权的理论中强调主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会进程中的自身具有的能动性。从当前国际一流媒体对国际文化话语权的控制形势来看,打造“信息強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种以信息传媒控制力先导的国际形势下,文化传播内容生产制作能力的强弱成为舆论导向,甚至意识形态的强弱依附关系。

英国文化借助文化外交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无疑是向全球治理方向迈进的关键一步。英国文化外交的历史转变可追溯到经济大萧条时期,以及欧洲强国之间竞争的大背景之下。

当前,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成为文化推广的前提,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恐怖问题等都非一国之力能够解决。对此,“合作理念”引领英国开启全方位外交新模式,加强并拓展地缘外交的同时,在外交活动上着重加强文化领域在产业化方向的合作。特别是在与新兴经济体合作上,英国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外交历史经验,通过全方位文化与人文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力。

以193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1934年国际理解与合作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前身)的创立为标志⑥,BBC传媒作为非官方机构的代表与英国政府部门、文化协会共同组成英国文化外交的支柱。英国这种官方与非官方相协调发展的文化外交主体在覆盖各个文化外交领域上得到加强。

从一定意义上说,英国文化的内核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而非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BBC和文化协会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积极补充官方行为体不便触及的领域,从而使文化外交更全面高效。其中,英国在应用文化协会和BBC外交方面更加注重其公共服务本质,而这种与外交政策的看似疏远的方针恰恰能够减少海外阻力,促进文化在海外的传播⑦。

2 英国文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公共广播电视运营模式是一个国家对于公共价值理念的宏观指导载体。英国国家传媒以二元体制运营模式运行,体现为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模式并存,以商业模式补充公共服务模式。应该说,英国对公共事务机构的安排与管理实质上是在诸如自由、平等、公正等共同价值观指导下的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是对公共利益的安排与平衡,是对英国文化在最大程度上的培育与深化。

2.1 英国BBC运营的公共服务价值导向

英国国家实施福利政策历史悠久,自安斯奎斯自由党政府(Asquith Liberal government)到二战后工党执政,养老金、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等福利政策相继完善,形成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福利国家。在此过程中,现代自由主义利用国家政府在经济运行管理和提供福利方面的积极作用弥补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主义,通过提高社会福利来解决社会诸如失业、贫穷等主要社会不平等问题。

作为英国公共广播体系核心的BBC传媒集团,1927年成立以来主要面向全英公民提供具有普适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的节目内容和服务。其经费来源以向公民收取广播电视收视费,经由政府转播给BBC进行传媒应用为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BBC的产权属于全体英国公民,对全体公民负责。因此,充分保障公共利益是诸如BBC这种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公共体制模式运营主体的价值取向,进而为公民提供公共教育、娱乐和信息等是BBC传媒集团的宗旨。

出于国家对公共服务的管理,保障公民高效接受公共信息,一方面英国相关法律对BBC在广告播放方面做出限制。另一方面,基于英国政府管理秉持自我规制的市场机制理念,BBC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由主义市场竞争理念,政府同样要保护其独立运营的权利,BBC以外诸如ITV等商业化运作广播电视公司亦如此。对此,BBC积极利用自身声望等无形资产在品牌经营方面深入开发,通过对优质节目的宣传,促进诸如音像制品等衍生品的销售取得收益。由此,BBC在商业收入方面已与政府拨付的公共广播电视费形成均衡,以此对BBC投入制作优质传播内容起到巨大资金支持。

2.2 BBC纪录片内容制作上的文化价值坚守

BBC传媒集团作为国际一流传媒企业,其运营范围几乎覆盖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形成世界性舆论导向。无论是从捕捉新闻的敏锐度上,还是从新闻剖析的深度上,以及纪录片等高质量制作上,BBC传媒毋庸置疑地在世界领跑。

不断革新的拍摄技术从高新影视制作手法上极大地促进了视觉效果的提升,并从美学角度上获得审美感受。BBC的成功并不是对传媒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社会文化理念才是指导科技应用的根本导向。

以制作《蓝色星球》系列的NHU为例,NHU被视为BBC的核心制作部门,自然历史部的导演John? Sparks认为如果说BBC是一定皇冠,那么NHU就是皇冠上的一颗珍珠。这个180人的部门用无数个“第一”书写着记录片历史。

在1954到1964年期间播出的《动物园探奇》(Zoo?Quest)中,第一次演绎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亲密接触;1979年制作完成的《生命的进化》(Life? on?Earth?)第一次生动呈现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世界;1990年的《生命之源》(Trials?of?Life)第一次以调研员的角度深入发掘动物行为,其行为的罕见程度已经超出科学家视野;进入21世纪的开篇巨制《蓝色星球》,以700万英镑的投资和超强数字技术掀开了自然历史纪录片的世纪新篇章。这些高质量影片广泛传播到全球地区,其精良制作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思考的文化特质使全球传媒仰望。

《蓝色星球》纪录片自2001年推出第一部到2017年推出系列之二,在此过程中BBC以“蓝筹”纪录片制作的模式,投入巨资并应用高新影视制作技术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神秘海底世界,在探索自然世界的同时,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BBC以大投资、时间跨度长的蓝筹纪录片制作模式制作出史诗性纪录片,使纪录片市场在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3 结论

尽管我国与BBC大制作规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是从对英国文化背景的浅析能够找到国际传媒的文化支撑。通过前文对英国文化傳统的分析,以及以传媒为载体的文化外交理念、公共服务价值取向的分析可知,英国对待文化的研究立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宗旨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立场有契合点,也因此,系统研究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路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JOHN STOR EY.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 (Third edition) [M].Es s ex: P ears on Education p23.

②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见杨民生、陈常锦译<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④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43.

⑤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61:41.

⑥Anthony Parsons,“Vultures and Philistines British Attitudes Culture and Cultural Diplomacy,”International Affairs,Vo1.61,Issue 1,1985.

⑦Simon Mark,“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plomacy of Canada,New Zealand and India,”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olitical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8,p.20.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 c_118788013.htm.

[2]http: / /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09-10/08/ content_12195545. htm.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大众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的论域、对象与定义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简析中国大众文化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