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018-12-12李涛陶冶

当代医学 2018年34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肝细胞肝硬化

李涛,陶冶

(1.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九江 332000;2.九江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肝硬化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常由慢性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是慢性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的结果,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脾大、肝腹水等[1]。肝硬化可以引起的门脉高压,从而导致脾功能亢进,进而引起血小板数量、形态及功能异常[2]。并且肝细胞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成弥漫性坏死,导致肝细胞合成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数量减少,且肝硬化导致脾功能亢进使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多,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本次研究通过对比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群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间本院肝病科确诊并收入院治疗的85例肝硬化患者,将此85例患者划为研究组,取同时间段来本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全部肝硬化患者纳入标准满足:①全部患者符合临床肝硬化的诊断标准[3-5];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原发肿瘤、白血病等影响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疾病;②其他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异常。研究前告知全部研究参与者及家属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医务处备案。研究组男51例,女34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4.19±2.25)岁。参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3.93±2.2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患者参加实验前2周均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全部患者均于清晨空腹经肘静脉采5 ml静脉血,分别放于含有枸橼酸钠的采血管与EDTA-k2抗凝管中。枸橼酸钠的采血管放入离心机,设定转速为3000转/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进行检测凝血指标。EDTA-k2抗凝管全血直接测定血小板参数。采用希森美康公司(SYMEX)提供的Symex-XN10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容(PCT);选取希森美康公司(SYMEX)提供的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仪器检测试剂均为原装配套产品。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比较 研究组PLT、PCT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研究组MPV、PDW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对比

2.2 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研究组PT、TT及APTT均显著长于参照组,FIB较参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对比

3 讨论

我国是肝炎大国,我国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病因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因肝细胞受损,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且肝硬化患者脾脏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数量及质量降低,极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直接威胁患者生命[6]。因此及时了解肝脏损伤程度从而预测患者出血情况的发生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起着关键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PLT、PCT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研究组MPV、PDW显著低高于参照组。由于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增多,血液中PLT降低,刺激骨髓造血,导致血小板合成旺盛,这与本次研究结果吻合。肝硬化是一种肝细胞弥漫性、进行性病变,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导致脾脏代偿性增大,脾功能亢进,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形态及功能异常[7]。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体现血小板生成与死亡的平衡状态;MPV反映血小板在骨髓造血过程中的生成情况,数值越大表示血小板合成处于亢进状态,血小板体积越大,年龄越小,其功能也相对较低[8];PDW代表了血小板体积分布程度,数值越大表示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大,也是血小板处于合成旺盛期的体现。本次实验发现,研究组PT、TT及APTT均显著长于参照组,FIB含量显著少于参照组。肝细胞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无论在内源性凝血或外源性凝血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9]。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成弥漫性坏死,导致肝细胞合成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数量减少,且肝硬化导致脾功能亢进使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多,从而导致患者出现PT、TT及APTT延长,这也与李玉才[10]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可以体现患者肝脏损伤情况,对指导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及提示预后情况具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肝细胞肝硬化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