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2018-12-12杨亚茹杨明杜芳

当代医学 2018年34期
关键词:张量皮质脊髓

杨亚茹,杨明,杜芳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慢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脑卒中疾病类型,其运动功能主要预测因素包括梗死灶部位、梗死灶体积,特别是有无皮质脊髓束损伤,与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具体康复程度关系密切[1-2]。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挑选50例纳入研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来院就诊的健康自愿者50例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63.50±8.75)岁;发病至施行散张量成像技术时间为(26.50±18.50)个月。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62.85±8.89)岁。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已签收知情同意书,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工作。研究组纳入标准包括:①患者均已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均为单侧发病,均距离发病时间6个月以上;②患者梗死灶均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范围;③患者发病24 h内(即急性期)受累上肢肌力的MRC评分(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均为4/5;④患者均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病史,以往身体均健康。

1.2 方法 均采集两组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相关数据资料,并作双侧下行运动纤维束重建(皮质脊髓束及辅助运动纤维束),以评估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两侧的皮质脊髓束数量、全部下行运动纤维束数量,并观察记录该数值、偏侧性指数与上肢运动量表结果。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查具体操作如下:检查仪器均选择3.0T磁共振成像仪(由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扫描序列设置DTI的TR调整为10 900 ms,TE调整为95 ms,层厚调整为2 mm,矩阵调整为128×128,FOV调整为256 mm×256 mm,体素调整为2.0 mm×2.0 mm×2.0 mm;操作者于30个方向上加以扩散梯度采集及无扩散权重采集(b=1 000 s/mm2)。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的TR调整为8 500 ms,TE调整为94.0 ms。检查完毕后进行散张量成像技术数据后处理。操作者于分别于多个ROI(感兴趣区)进行双侧下行运动纤维束3D重建[3-5]。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的散张量成像技术相关参数以及下行纤维束损伤类型情况,并作分析。结合下行纤维束损伤形态实况,分为1组(即皮质脊髓束及辅助运动纤维束)、2组(即无皮质脊髓束及辅助运动纤维束)、3组(即皮质脊髓束)、4组(即辅助运动纤维束),以观察组间上肢运动量表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作统一处理分析,将所得数据录入,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散张量成像技术相关参数分析 对照组皮质脊髓束参数、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分别为(95.00±36.50)、(107.30±35.50);研究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参数、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分别为(26.00±30.05)、(37.00±37.10);研究组健侧皮质脊髓束参数、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分别为(91.20±56.50)、(128.20±70.00);组间比较可知,对照组皮质脊髓束参数、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均高于研究组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皮质脊髓束参数、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与研究组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散张量成像技术相关参数分析(±s)

表1 两组散张量成像技术相关参数分析(±s)

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107.30±35.50 37.00±37.10 128.20±70.00组别对照组研究组患侧研究组健侧例数50 50 50皮质脊髓束参数95.00±36.50 26.00±30.05 91.20±56.50

2.2 两组下行纤维束损伤类型分析 研究组健侧下行纤维束解剖形态、下行纤维束连续性与对照组双侧均良好,而且从中央前回下行到内囊(延续至脑桥)。研究组患侧由于受梗死灶累及,导致其下行纤维束表现呈程度不同的连续性中断(或者表现为数量减少),具体包括:①均保留皮质脊髓束及辅助运动纤维束,共23例(即1组,n=23,55.00±12.05);②均无保留皮质脊髓束及辅助运动纤维束共12例(即2组,n=12,16.00±15.10);③只保留皮质脊髓束共9例(即3组,n=9,34.00±15.05);④只保留皮质脊髓束共6例(即4组,n=6,22.10±6.00);1组、2组及3组之间的皮质脊髓束存有差异性(F=24.15,P<0.01)。

3 讨论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约有75%以上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合并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手部运动功能障碍,导致其日常生活、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脑卒中发病后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与机体传导系统结构及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结构的可塑性重组、功能重组均密切相关[2,6]。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持续发展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等高端技术可以给予临床运动康复机制提供可视化依据,且该依据较可靠[7]。皮质脊髓束为机体运动调节随意的最重要、最大运动传导束,更是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开展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运动控制通路[1,8]。大量临床相关研究证实,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其持久运动功能受损呈正相关[8]。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侧的皮质脊髓束参数及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侧的不同下行纤维束损伤类型之间的皮质脊髓束存有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慢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特点,以及梗死灶部位、梗死灶体积等相关因素,运用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查并对其参数作分析,通过分析皮质脊髓束参数、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可以给予临床医师制定治疗策略及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以利于预后运动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张量皮质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基于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构建肾上腺皮质癌预后模型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皮质褶皱
四元数张量方程A*NX=B 的通解
迎秋
扩散张量成像MRI 在CO中毒后迟发脑病中的应用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