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玉屏苍耳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2018-12-12王增玲
吴 航 王增玲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吉林 长春 130000;2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常见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属全身变态反应在鼻腔黏膜的局部表现,以喷嚏、鼻痒、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继发哮喘。西医针对AR治疗主要为药物干预,其中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较为常用,也可采用内窥镜下射频治疗,但是经实践发现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均存在一定弊端。近年来,中医治疗AR的临床优势逐步凸显,有学者提出可联合针刺、中药特色治疗方式予以患者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1]。本研究以85例AR患者为例展开研究,主要探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5例AR患者展开研究,将其按照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2±3.6) 岁;平均病程(3.5±1.3) 年。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龄 (42.6±3.8) 岁;平均病程 (3.8±1.5) 年。2组基线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纳入标准(1)患者经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15年版诊治指南中关于AR的诊断标准[2],伴有不同程度“喷嚏、清涕”等症状;(2) 临床资料完整;(3)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存在药物禁忌证,近期采用其他药物治疗者;(2)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3)合并严重肝、肾、脑疾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常规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以0.25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取穴:迎香、攒竹、下关、列缺、足三里。同时针对患者具体症状辨证配穴,对于肺虚感寒型加肺俞;肾阳亏虚型加肾俞、命门;脾胃虚弱型加脾俞。1 d 1次,持续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 d。
观察组另加中药治疗,本研究采用玉屏苍耳汤加减,组方:黄芪60 g,防风、白芷各15 g,白术20 g,杭菊花、辛夷、苍耳子、五味子、桑螵蛸各10 g。针对寒邪凝聚者添加川芎10 g,湿热盛者加冬瓜仁15 g,车前草10 g。采用煎服形式,煎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持续治疗30 d。
1.5 观察指标 (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评定标准:患者治疗后“喷嚏、鼻痒、鼻塞”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鼻镜检查显示鼻黏膜水肿、鼻甲肿大基本恢复正常,且超过3个月及以上无复发,视为治愈;治疗后部分上述症状明显减轻,鼻镜检查显示鼻黏膜水肿消失,鼻甲肿大改善,且疾病发作次数减少,视为显效;治疗后部分上述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鼻镜检查显示鼻黏膜仍存在水肿、鼻甲肿大,视为有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4(白细胞介素4)、IL-5(白细胞介素5)表达水平,并用超敏分析法检测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检测标准进行。(3)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统计2组疾病复发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计量资料 ()组间对比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31/42),治愈13例 (31.0%),显效10例 (23.8%),有效8例(19.0%),无效11例(26.2%)。观察组患者43例,治愈17例 (39.5%),显效13例 (30.2%),有效11例(25.6%),无效2例(4.7%),总有效率为95.3%(41/4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609,P=0.006)。
2.2 IL-4、IL-5、TNF-α指标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IL-4、IL-5、TNF-α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IL-4、IL-5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IL-4、IL-5、TNF-α指标对比 (,pg/mL)
表1 2组治疗前后IL-4、IL-5、TNF-α指标对比 (,pg/mL)
组别 例数对照组 42 18.2±4.6 10.5±2.8 15.1±2.5 9.5±2.1 2.4±0.4 1.3±0.4观察组 43 18.4±4.3 7.3±2.114.8±2.2 6.7±1.92.3±0.6 1.2±0.3 t值 0.207 5.970 0.588 6.449 0.902 1.306 P值 0.418 0.000 0.279 0.000 0.185 0.098 IL-4治疗前 治疗后IL-5治疗前 治疗后TNF-α治疗前 治疗后
2.3 疾病复发率对比 随访6个月调查发现,对照组复发18例,复发率为42.9%。观察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8.6%。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χ2=5.886,P=0.015)。
3 讨论
中医认为,AR属于“鼻鼽”范畴,多由脏腑虚损、正气不足、卫表不固所致,患者在风寒外邪侵袭下以致阳气无从泻越,肺气不通调、鼻窍壅塞,故喷而上出为嚏。据统计,当前我国AR患者数量高达1000多万,且随着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速及生活方式改变,全世界范围内该病发生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现阶段已被列入全球性健康问题[3]。
有学者研究提出,临床针对AR理想的治疗方案是既能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尽快改善体质状态,最大程度促使患者免疫功能处于平衡状态[4]。其中神经系统的平稳、稳定对于免疫功能调节最为重要。本研究选用针刺疗法,利用神经交叉支配原理及神经反馈信息原理,对患者外周神经靶点进行刺激,以达到调整机体、治愈疾病的效果。穴位选择均建立在中医经络学理论基础之上,迎香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可疏散风热,通利鼻窍,是治疗各种鼻部疾患的要穴;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能够吸热生气;下关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可调节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物质,起到分清降浊的功效;列缺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在益气固表方面具有独特功效。同时可结合患者具体症状酌情添加穴位,以增加治疗针对性。
玉屏苍耳汤加减是中医治疗AR的经验方,方中黄芪能够补益脾肺,配合防风、白术能够固表不留邪,驱邪不伤正。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杭菊花可调气、益寿延年;辛夷归肺、胃经,可发散风寒,通鼻窍;苍耳子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等功效;五味子可敛肺、滋肾,有止泻止汗之效;桑螵蛸归肝、肾经,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之功效。诸药合用可有效切中病机,对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可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增减药材,配合针刺可达到益气固表、祛风脱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增高于对照组(P<0.05),且疾病复发率降低,说明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能够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并可避免疾病反复。现代医学认为,AR主要病理特征为鼻黏膜持续性炎症反应及高感性,是一种IgE介导的持续性反应[5]。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4、IL-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联合治疗方案可作用于AR发生发展过程,减少IgE的合成,是治疗AR的关键。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中药治疗AR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