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杨志行教育思想”的认识

2018-12-12陈洪

教育家 2018年43期
关键词:南开校长中学

文 | 陈洪

(作者系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杨志行(1920年—2012年),历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兼南开中学校长、国家教委视导员,特级教师。倡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治能力。撰有《校长工作杂谈》等论文。

1948年,杨志行经朱自清介绍到天津南开中学任教。1949年任南开中学党支部书记。自1955年起三度担任南开中学校长,三进三出,杨志行在南开中学工作共26年,从教生涯60年。杨志行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科学的先进教育思想,为南开中学教育实践贡献了丰富的精神财富。1983年,杨志行校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亚太地区普教专家。2010年,在天津市南开中学理事会成立大会上,90岁高龄的南开中学老校长杨志行被授予终身名誉校长称号。

我在1961年至1968年期间负笈南开中学,亲聆杨志行老校长謦欬四五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四十年,回首当年南开中学教育教学之气象,虽未高调倡言改革,而改革之意识、改革之举措实已相当自觉。虽未宣称自家之教育思想,但具体工作、举措中所透露的思想、观念,实已相当深刻,甚至超前。

今举国关注教育,一倡言质量,一倡言素质。方向不可谓不正,然牵缠于方方面面,纠偏与提升的实际效果均未尽如人意。当此时也,总结当年南开教育之实绩,于大局、于发展或不无裨益。这篇小文即个人当时所历、所感之掇拾,结合自己从事教育的体会而写就。冠之以“杨志行教育思想”。

但既冠以此名,有几个问题应有所说明:其一,冠以“杨志行教育思想”之名,并非抹煞当时在南开中学工作的其他师长之贡献,如安同霈、纪文郁先生等。这个道理如同编写党史时,某思想冠以某领袖之名,实寓一个领导集体在内是一样的。其二,本人当时只是普通中学生,不可能介入学校的决策或是管理,不过滴水虽微,所映日光月色却为真实。其三,我的高中所在班级为高二六(当时的习称),是杨校长着意推行改革的试点班,安同霈主任就是杨校长安排在担任学校行政领导的同时为本班授课的(只教这一个班),甚至当时天津市教育界的最高领导王金鼎书记也到我班“蹲点”。故所知、所感又略多于一般同学。从“高二六”的视角看“杨志行教育思想”,实为本文立论的基础。其四,本文所述,不一定都是杨志行校长亲自践行的工作,但却肯定都是在他领导下、支持下展开的。

身体力行 风气顿殊

杨校长到任后迅速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当时作为一个初中生,所见所闻直到今天还印象深刻,可见此事对大家的“冲击力”。

一是朴素的形象和严于自律的作风。杨校长第一次亮相是在西操场的台子上,矮小的个子,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制服,顾盼之际很严肃的样子。以后的若干年里,他总是这样:半旧的制服,洗得干干净净,扣着风纪扣,一丝不苟。对中学生来说,榜样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到1964和1965年间,南开中学中普遍形成以朴素为荣的风气。高一级时老师推荐我们读《论语》中关于子路的一段话:“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同学们都十分喜欢。这段话铭记至今,我想是与当时全校的风气密不可分的。

当时在同学中流传的杨校长的“逸事”颇多,例如从来不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写私人信件,事情不大但在学生中传播很广,大家都为自己有一位道德高尚的校长而自豪。又如学生中传说杨校长家里藏书很多,包括整部的《四部备要》。这个古奥的名字让所有学生肃然起敬,觉得校长有学问、了不起。那时天津市中学以南开、耀华和一中“居首”,学生们私下里都“较劲”,一中的学生总拿他们校长数学好说事,南开的学生便为自己的校长“有学问”而感到骄傲。

杨校长的“有学问”不只是赢得学生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中树立了“向学”的风气和“取法乎上”的眼界。记得同学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学校里树立教师的业务尖子,并安排资深的教师骨干指导青年教师进修,如陈东生先生指导潘承书老师系统研读《古文观止》。在学生的心目中,要求老师学习《古文观止》,是和杨校长自己收藏《四部备要》相关的,都带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价值追求的味道。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我上高中的两年,是杨校长大展雄才,推进教育改革,践行自己教育观念的黄金时段。当时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听到他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反对片面追求分数,反对让考试牵着鼻子走。虽然没有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词语,但很多举措体现的就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观念。

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制度:下午四点以后不能停留在教室里。不在教室,到哪去呢?一个是社团。学校里有近七十个社团,现在还可以列举出来的有“波波夫电讯社”“航海多项队”“话剧队”“美术社”“民乐队”“朝华社”“生物标本社”等等。多数社团都配备有指导教师,活动内容既是课外的,又与学业有一定的联系。学校对社团有相当的投入,如“摄影社”有十几台相机,“摩托队”有五六辆摩托。

这些社团不仅活跃了学习生活,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成为南开传统、南开特色的传承载体。我在南开话剧队五年,南开话剧传统潜移默化之间就浸润到心灵中,形成了一种继承发扬的责任感。“朝华社”“电讯社”“标本社”等,都是和南开历史、南开精神有着某种联系的社团,而这种联系就在同学中自然地产生着影响,促进着同学们的“南开”认同。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提倡到工厂、农村、街道去,参加劳动,了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同学“唯有读书高”的意识,略识“稼穑之艰难”,也对意志品质、身体素质有积极的意义。

激发潜能 主动学习

杨校长提出明确的教改理念:“让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并把这一理念体现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述社团活动是其一,下面将要讲到的课堂教法话题也是其一。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安同霈主任多次提出要学习“学知识”的能力,他强调自学,在课堂上会介绍一些课外读物。这并没有任何刚性要求,也不跟考试挂钩,提倡之下把同学们的求知欲与上进心激发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学、好学的风气。每周末,我们总会有几个兴趣更浓的到劝业场二楼的旧书店去“淘宝”。

高二的寒假前夕,安主任讲寒假要布置作业,大家到“五大道”一带蹓一蹓,观察、分析那里街道的情况、建筑的特色,然后归纳出几条,这真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天津市“五大道”一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属于九个国家的“租界”,因此街道走向、设施各不相同。建筑更是汇聚了多种风格,有“建筑博览会”之称。以当时一个高中生的能力、水平,当然不可能有多少深刻的发现、见解。但这一安排分明具有“破冰”的意义——破除死啃书本的心态,破除死记硬背的积习,对养成主动学习,在大千世界中学习的观念与习惯打开了一扇大门。

高一学年末,安主任、李老师先后找我们几个人谈话,大意是国家有改革教育、缩短学制的意向,要我们在跟班学习的同时,自己“先走一步”。此后,我和同学就在随教学计划读书的同时,自己安排时间,有重点地自学高三的课程内容。自学效果如何呢?我下乡务农的几年里,系统自学了中医、果木栽培,在当地付诸实践,都有一点点名气。同时,还系统自学了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佛教方面的知识。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生,全部有关课程内容都是自学的。所以,我心里对于当年南开中学的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始终存有深深的感念。

本文作者陈洪(右)与杨志行校长(左)

讲究教法 事半功倍

杨校长重视课堂教学,在学校中形成了一种舆论氛围:哪个教师教学效果好,哪个教师受到学生欢迎,大家如数家珍,他们所到之处都是仰慕的眼光。当时南开中学的教师中有不少课堂教学的高手,他们从教育最基础的地方着手,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安同霈主任和孙养林先生。

安同霈主任担任我班的数学课。他的课堂教学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第一个是重视预习。他主张“预习不是要都看明白,而是要发现哪里没看明白”。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悬念上课,精神高度集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个是精讲多练。他每堂课讲授在二十分钟左右,真可谓要言不烦。而余下的时间是让两位同学到黑板演算典型例题。演算后,先由下面的学生评议,然后他来做点评与小结。第三个特点是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包括与数学相关的及不太相关的。第四个特点是引导学生自己做小结,编复习提纲。

孙养林先生讲生物。生物课是副科不考试,课时都安排在学生最容易犯困的时段,可是学生们却极少有打盹、走神。先生上课极具风神气度:清癯的面容,从容地走上讲台,不紧不慢地打开怀表,取出眼镜架到鼻梁上,然后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就抛到学生们面前。例如,“都说天下乌鸦一样黑,有没有白乌鸦呢?”一下子就把大家抓住了。然后先生把遗传与变异的理论问题生动明白地讲述出来。在专业性教育的同时,老先生经常穿插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内容,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因材施教 鼓励创新

“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是杨志行教育思想中很可宝贵的观念。他的因材施教不同于现今流行的“分快慢班”“分文理班”,而着眼于“行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学一些,并以此来带动全体的风气。

在高二第一学期,当安主任听说我们其中有某一位在翻华罗庚讲运筹学的小册子时,十分高兴,建议大家都来读。过了一个月,他跟我们说,杨校长建议我们四人联合搞一次专题讲座《学习运筹学》。我们一方面感到压力很大,一方面也倍感光荣。安主任鼓励有加,“杨校长让我转告你们,大胆登台,讲错了也没关系,我会在最后点评。”随后大字海报就张贴出来了,在学校里很有一些轰动,但不知什么原因,两三天后海报撤掉了。多年以后,我们心中的谜团才被解开,原来那时政治气候已经开始左转,这种做法被一些人指责为“鼓励白专”。

虽然这次讲座没有办成,但其导向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在南开园里发酵了。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成了一时的风气。当时,我们几个同道者曾经帮助工人设计技术革新(学力所限,当然没有成果),我们不同年级的学生自行组织“读书小组”,都可见一时之风气。

古人云: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篇小文也不过如此。谨以此作为献给杨志行校长和安同霈诸师长的一瓣心香吧。

猜你喜欢

南开校长中学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在多解中学创新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是爱南开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